封面故事:房地產零碳戰爭

2023-02-01

外商搶租綠建築,租金溢價一成起跳

房地產零碳戰爭

過去一年,一股催動國內建築「轉綠」的風潮,正分別從外資客戶端、金融市場的投資端,以及政府的政策端,襲向台灣的不動產業。近年在全球資本市場掀起顛覆效應的ESG永續浪潮,如今彷彿在房地產市場「複製貼上」。這場房地產的零碳戰爭,將會如何改變台灣商辦市場生態?在這條邁向全面綠建築的道路上,台灣又有哪些挑戰尚待克服?


撰文.黃煒軒   研究員.李浩宇

最近來找我『諮詢』的各路人馬,是出乎意料地多……。」接受《今周刊》訪問時,林穎立稍微放慢了一下語速,用略帶苦笑的神情這麼說。

他是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的「永續城市數位雙生」經理,這個名稱聽來有些奇炫的部門,業務之一,是提供各類不動產的「ESG評鑑服務」,而林穎立口中那些讓他應接不暇的「諮詢」邀約,主題也多半就是資本市場早已耳熟能詳的這三個英文字母:ESG。

林穎立的感受很深,過去幾年在全球金融市場、企業營運上,掀起顛覆效應的ESG永續浪潮,如今,彷彿正在房地產市場複製貼上。他的結論,不只是因為自己滿檔的行程,一樁一樁鮮明具體的實際案例,更已在你我身邊陸續出現。


外資企業駐台標配  滙豐、Google  必備綠建築黃金標章


時間,先回到去年五月十二日的一場「開幕典禮」。

當日,在台北地標一○一大樓的五十四樓,滙豐(台灣)銀行舉辦總行喬遷開幕式,會中,時任滙豐(台灣)營運長費澤然(Zach Fraser)說了這麼一段話:「對於新總部計畫,很重要的考量是『LEED認證』……,集團目標在二○三○年達到淨零碳排,而搬進有LEED白金級認證的台北一○一,與集團的永續目標一致。」

費澤然口中的LEED,中文全稱為「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這是一項由美國綠建築協會制定,於二○○三年推行的綠建築評估準則。經過二十年的發展,LEED目前已成為國際間使用最廣泛的綠建築評估認證系統。

時間稍往前推,主角換成Google。二二年四月,在一場名為「解密Google永續發展」的媒體聚會上,Google台灣設施管理資深總監簡國峰表示,過去,Google辦公室的設置多僅考量地點、容量等常見指標,但如今,在全球承租辦公室時,Google已將「永續發展」列為必要條件。

所謂「必要條件」的具體標準是什麼?「Google的台灣辦公室,將以取得高等級LEED認證列為優先目標。」簡國峰說。

「近年外商進駐台灣,要求綠建築的『黃金標章』已是基本。」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如此觀察。曾獲選美國綠建築協會院士的陳重仁,生涯至今經手了六百多件海內外指標綠建築案,亦是首位回台服務的美國綠建築認證專業人員。

為何外資企業如此重視綠建築?答案,回到ESG浪潮的連鎖效應。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二一年的研究指出,全球近四○%的碳排是由建築物產生,其中約七成與能源使用相關,剩餘三成則來自建材,以及營造階段的碳排放。「建築,在碳排占有很大一塊比重……,」台北一○一營運長劉家豪提出他的觀察,外商企業集團在優化ESG表現的需求或壓力下,「很多,就會想從建築下手!」

二一年十一月,新加坡大華資產管理發布研究報告,在企業普遍受到ESG洗禮、追求減碳的情況下,光是新興市場,至三○年,投資綠建築的潛在金額就將高達十七.八兆美元。


台灣急趕綠化腳步  近兩年LEED認證數大爆發


回到台灣,根據美國綠建築協會資料,自二○○八年至二○年的十三年期間,台灣一共只取得二一六張LEED認證,每年平均不到十四張;但在二一、二二這兩年,台灣進度猛飆,分別取得了三十一張、三十四張認證,明顯超過以往水準。

再看林穎立服務的台灣建築中心,由該中心評定的「台灣綠建築標章」,或在建物興建階段所發出的「綠建築候選證書」,也在這兩年大增,數量連年均達千張以上,明顯超過一三到二○年每年平均的六九六張水準。

「以台北南山廣場為例,很多外商像香奈兒、東方匯理等,都要求租用的辦公室最好是綠建築。」一位熟悉台北商辦市場租賃動態的業者向本刊表示。而知名房地產諮詢機構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趙正義更果斷定調:「這是趨勢,大樓未來再不改裝(成綠建築),以後你的大樓就沒人租了!」

不過,雖然這兩年台灣業者明確感受到建築物「綠化」的迫切性,但根據全球最大商仲集團世邦魏理仕(CBRE)的調查數據顯示,對比亞太地區主要城市,台北目前取得綠建築認證(台灣綠建築標章或LEED)的商辦,僅占全體商辦不到四成,不僅大幅落後占比達八成的雪梨、大阪、布里斯本及東京等城市,在該調查的二十八座城市中,亦僅排名第十五位,甚至還落後中國北京。

來源:
上一篇
{{prevArticle.title}}
下一篇
{{nextArticle.title}}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