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意見 為何千萬少用「但是、不過」

2023-02-02

「我明明很認真說了,對方卻聽不進去。」「即使一開始就說結論,有時還是不順利,為什麼呢?」「叫我說明,我不知道要從何開始說起……」

說明力是表達時必須使用的技能。對於利用網路溝通已成常態的現在,跟說明有關的煩惱似乎越來越嚴重。網路溝通特徵之一,就是不容易傳達訊息。

無論是面對面互動,還是網路交流,你是否能透過簡單易懂的言語讓對方理解,將使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現很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影響結果的九成因素取決於說明力的優劣。簡而言之,溝通時讓對方感到艱澀難懂就是一種成本。

如果你的想法無法順利傳達給對方,你就必須重複說明同樣的內容,換言之,如果你的說明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對方就會覺得「好麻煩喔……」「聽他說話好累喔……」。最糟的情況下,你想要說明的事,最後可能以不同形式傳達給對方,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反過來說,只要你的說明內容淺顯易懂,對方也會偏向選擇你的提議,因為能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和風險。以商務場合為例:不管投影片做得多花俏,如果內容難懂,提案就無法通過——大家顯然會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簡報。

寫電子郵件也是相同道理。如果郵件讓人難以理解,很可能就會被放到後面或慘遭拒絕。只是因為說明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導致工作進度停滯,或無法傳達原有價值,這些情況會造成個人潛力受限,算是一種社會損失。要如何才能夠做到讓人容易理解呢?

以下為說明時常見的失敗模式:一,內容未經組織架構就開始進行說明。如果在還沒決定要說什麼、如何說之前就開始說明,多半會以失敗收場;隨心所欲,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前言不接後語、雜亂無章,那便會導致重點模糊,變成難懂的內容,讓對方覺得「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麼?」

二,採取不符目的或情況的架構方法。其原因在於說話者並沒意識到「希望對方理解的事情」不同,「技巧」也會不同。即使對象都是同一人,目的也不可能總是相同,就拿經常提到的「結論優先」來說,雖然有時很順利,但失敗的原因出在哪裡呢?例如,當你想讓對方自行思考的時候,就不適用「結論優先」的說明方式,因為對方聽到結論之後,可能就不會嘗試進行思考了。

給對方的資訊量要控制在最低限度,因為,不易理解就等同是風險。

此外,從「情況(條件)」角度來看,「結論優先」也會使人難以理解「除了說明資訊以外的知識」。雖然聽起來理所當然,但你和對方所具備的知識、領域不同,因此,在說明的架構方法上,並非總能用「結論優先」方式。

舉例來說,A:「你知道世界上最暢銷的書是什麼嗎?其實就是《聖經》。」B:「《聖經》是世界上最暢銷的書籍。」當你想要引起對方注意時,說明方式A是不是更容易引起對方好奇心呢?

另外,在談判的場合,如果一開始就說「我們的結論就是這樣,以上。」便會造成雙方既無法協商,也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談判很可能就此破裂。

從前述內容可看出,所謂良好說明,是根據對象、目的和情況(條件)之不同,改變說明時所採用的架構方法。換句話說,如果能根據目的和情況,將「希望他人理解的內容」按照最合適的順序進行架構,那任何人都能讓說出來的內容變得更加容易理解。

將嚴格的定義和詳細內容,以「粗略理解」為優先,對方會更願意傾聽。

.TAPS型:「為了彌補差距,我認為有必要●●。」

.使用時機:在簡報或談判等場合,用來告訴對方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想讓對方接受並通過提案(解決方案)時。

一,確認對方的理想狀態(To be)、二,點出問題現況(As is)、三,指出問題點(Problem)、四,提出解決方案(Solution)

.架構步驟說明:

一,「我認為貴公司原本追求的理想狀態應該是●●」關鍵是不要強加於人,盡可能以對方會用的詞彙表達。為了了解對方經常使用的詞彙,可查詢他發布過的資訊。

二,「只是,現在變成■■的狀況。」這步驟是最敏感的,因為內容都是聽來很刺耳的資訊。因此,關鍵在於使用客觀且基於事實的資訊,盡可能精簡指出問題。如果可以,還要加入補充,以主觀表達即可。

在向特定人或企業提案時,我經常使用很可惜這個詞,例如:「貴公司變成▲▲情況,非常可惜。」為避免引起對方反感、覺得這種事不用你說,可以利用「事實+可惜(主觀)」的方式,精簡指出問題。

三,「至於這個問題點,可以■■」這步驟是為了彌補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間的差距,應該解決的問題。

四,「為了消除這個差距,我認為應該要●●」這個步驟傳達可以採取的措施,解決第三步中所指出的差距。

.具體示例:「我想貴公司的目標應該是建立像家族一樣的公司。」「但貴公司的離職率高於兩成,這是非常可惜的事。」「這問題可以歸因於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偏低。」「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之一,是我考慮以入職兩年至十年的員工為對象,實施特別計畫,讓員工實際感受到成長。」

.反論型:「關於那件事,我有不同的想法。」

.使用時機:與他人討論或辯論時,無法接受對方意見和論點,想反駁或提出異議時。

來源:
上一篇
{{prevArticle.title}}
下一篇
{{nextArticle.title}}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