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者之歌》:耶魯法學院的異類

2020-11-24



進行第一輪大學申請時,我根本沒有申請普遍被視為「頂尖三校」的耶魯、哈佛和史丹佛,因為覺得自己不可能有機會。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根本沒差,逕自認定所有律師都能找到好工作。

我只要想辦法申請上一間學校,之後就會一帆風順:
 

一份令人敬重的工作、一份好薪水,並完成所謂的美國夢。


然後我最好的朋友戴瑞爾在華盛頓特區撞見一位法學院同學,她在一間熱門餐廳當清桌子的雜工,因為那是她唯一能找到的工作。

於是第二輪申請時,我決定試試看耶魯。
 
我沒有申請史丹佛,那是我們國家最棒的學校之一。

如果想了解原因,就要明白我過往學到的一個人生教訓就是:
 

人生往往事與願違。

史丹佛大學的申請資料不只包括一般常見的大學成績單、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成績和短文寫作,還需要你的大學學院院長簽名:
 

你得交上一份包括學院院長簽名的申請書以證明你不是個失敗者。

 
我不認識我在俄亥俄州大學就讀時的院長,畢竟學校很大。

我相信她是個好人,而且那份需要簽名的申請表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我就是開不了口。

我從沒見過這個人,也沒上過她開的課,最重要的是,我不信任她。

無論她擁有多少美德,概念上而言就是個外人。

我選擇為我寫推薦函的都是信任的教授,我幾乎每天上他們的課、考他們的試,或者為他們寫報告。

這裡所有人為我提供了極佳的教育及人生經驗,我愛這間大學,但我不可能把命運交到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手裡。

我曾試圖說服自己,甚至將表格印出來後帶去學校,但到了最後關頭,我還是把表格揉了丟進垃圾桶。

顯然傑德‧凡斯是不可能上史丹佛大學了。
 
我決定把耶魯當作第一志願。

那裡有種迷人魅力,透過小班制和特別的評分系統,耶魯聲稱能以最少的壓力給學生最多的就業機會。

不過裡頭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菁英私立大學,而不是我這種來自州立大學的傢伙,所以我本來覺得沒有機會,但還是提交了相對容易處理的線上申請表。



然後在二○一○年一個早春的午後,電話響了,螢幕上顯示的是少見的區碼203。

我接了電話,對方自我介紹是耶魯法學院的招生部長,並表示我已經被錄取為二〇一三級新生。

那通電話只有三分鐘,但我從頭到尾都興奮地跳來跳去,於是掛掉電話時氣喘吁吁,之後接到我電話的小阿姨還以為我出了車禍。

我知道讀耶魯會讓我累積至少二十萬債務,但還是一心想去。

不過耶魯提供的補助方案完全超出我的預期,光是第一年的費用就幾乎全免,不是因為我有什麼特殊成就或潛力,純粹因為我是學校最貧困的學生之一。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因為破產得到好處。

耶魯不只是我夢想中的學校,在所有的選項中也最便宜。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最近曾有報導指出一個矛盾現象:
 

低收入戶學生去讀學費最貴的學校反而最省錢。

上一篇
{{prevArticle.title}}
下一篇
{{nextArticle.title}}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