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PARA整理術,隨時補給創意活力

2022-08-17


使用數位工具建立個人智庫,就像擁有第二大腦一般;它可以輔助記憶、促進連結,從而產生嶄新創意。
你有仔細計算過每天接收到多少資訊嗎?資訊科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分析,2011年時,美國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是1986年的5倍,相當於174張報紙的內容。
今年2022年,我們從《Digital 2022: TAIWAN》報告可以看到,台灣網路使用者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高達8小時7分鐘,相較於全球平均之6小時58分,多出了1個多小時,相當於每天工作8小時都掛在網路上面,隨時都在接收各式各樣的影音內容、資訊及訊息。
然而,每天處理這麼多的資訊,你留下了什麼?遺漏了什麼?接收這麼多資訊,有幫助你學到更多有用的事嗎?更重要的是,你有好好利用這些資訊,幫助你創造更有價值的內容嗎?
本書作者迪亞哥.弗特倡導構建「第二大腦」。第二大腦是指你個人的知識管理系統,關鍵是使用數位工具運用、儲存、整理和使用你擁有和獲得的資訊。
它有點像學習筆記、日記、個人化百科全書、點子實驗室和素描本的結合體,是,是你個人專屬的數位助理、你個人專用的數位智庫。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已經在做這件事,你可能利用微軟OneNote、谷歌Keep、蘋果的備忘錄、Evernote等等擷取你覺得有用的資訊。選擇哪個應用程式並不重要,用手機、桌機或雲端硬碟也都可以。只要你的筆記應用程式能夠處理圖片和影片,以及文字,而且隨時可以取用,也不會強迫你一定要以某種特定方式整理都是好方法。
當然,紙本筆記也可以滿足這些要求,但是透過數位筆記,你可以搜尋、分享、備份、編輯、連結、同步,好處更多。
重點是不要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堅持一定要找到完美的工具,反而是要享受構建第二大腦的過程,在記憶、連結和創造的過程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採用別人已經使用過的想法,應用在不同的環境,從而產生新的和創造性的構想。
那麼,要如何構建第二大腦呢?作者提出了一套方法,稱為C.O.D.E.法:
 C  CAPTURE/擷取──保留重要及引發共鳴的內容。
 O  ORGANIZE/整理──為未來的行動儲存內容。
 D  DISTILL/提煉──去除雜質及發現菁華。
 E  EXPRESS /表達──展現和分享你的最佳成果。
請記住,我們不是在打造一本無懈可擊的知識百科全書,我們在打造的是一個運作系統,就算別人可能覺得混亂,只要對你有用,而且為你帶來進步和喜悅,那就對了。
 
上一篇
{{prevArticle.title}}
下一篇
{{nextArticle.title}}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