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寫對抗遺忘—《阿姨們》電子書限定編輯一刀未剪特記

2022-10-27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

「羅毓嘉你最近有沒有寫什麼好東西啊?不要再混了。」大約每隔兩年,我會回建中任文學獎的評審,幾乎毫無例外,岱穎每次都用這句話當作是給我的問候,或者是評審完了我要滾回辦公室上班之際的送別之語。
——媽的哪有人這樣問候別人的啊。

這是羅毓嘉在最新的散文集《阿姨們》電子書〈不怎麼樣:給岱穎〉這篇文章的片斷節錄。尋常又帶點俏皮可愛的對話,散發著熟稔親近撒嬌氣息,讓人讀得嘴角都略揚起,但下一刻的瞬間,又會在心裡翻湧起酸楚,因詩人吳岱穎已於去年離世,在45歲的花樣盛年。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物就是會在你猝不及防時,悄然離開。沒有預告,在空氣中也讀不到一絲不同以往的氣息,但它就是發生了。從你的手中輕輕滑落,狠墜在地,也重擊你的心。

羅毓嘉以溫柔以俏皮以安靜處理這些重擊與逝去,於是《阿姨們》電子書多出一個篇章,不僅有吳岱穎,還有多鬆咖啡(Cafe Mo!Relax, 2004-2012)、芳情女子俱樂部(1991-2017)、敦南誠品等那些已然消逝,也在眾人記憶裡慢慢荒涼,但羅毓嘉想把它們留住,而想留住的,當然也包括青澀年少時,一個人站在無聲的雨季裡的羅毓嘉自己。

如何制止遺忘的龐然大軍壓境,如何不讓過往成為荒煙蔓草?書寫,唯有書寫。

*電子書特別收錄比紙書多約三萬字篇章,全因編輯愛不釋手,無法取捨,故為此法。

 

書籍簡介


成為阿姨,是承接的姿勢。
承接世界的惡意,承接沒能完成的夢。
阿姨們是資深的少女,也是最懂愛的佈道者。
 
有時生活就是不會放過你它在每一杯遲來的酒在炸得太焦的雞排,在抽完的菸盒在受潮的餅乾在你流動的黃昏在襪在鞋在守候的路口。生活有一種聲音讓你瞎讓你盲讓你感覺遭受背叛在熄滅的燈火在腐敗的水果。
 
有時生活它把你捕獲把你凌遲把你的臉放進刀口,把你的皺紋割下你的快樂不快樂你甚麼都可以有都可以沒有。── 摘自〈計程車道聽塗說〉
 
她(他)們是承載各種傷痕魅影的阿姨們:
她是轉角歷20載的麵攤老闆娘。鎮日與另一半奔忙於白花花蒸氣氤氳,以簡單的熱湯、白麵、醬汁、蔥花餵養顧客與自己的人生。別人看來髒亂油膩凌亂辛苦營生,她自信齊整精準篤定不卑不亢。
 
他是北卡羅萊納州的82歲夏洛特老奶奶。60歲那年,對心理師兒子出櫃:「我是跨性別。」她以為兒子會驚詫,但兒子只說:「老爸,謝謝你。我們一直在等妳告訴我們──現在我們有兩個媽媽了。我愛妳。」
 
他白日是財經記者,夜裡寫詩、散文,與在香港的他,炙熱相戀第十三年,但因疫情巨獸,近三年無法相見。他將思念心緒百轉千迴化為筆墨,迤邐出哪怕身陷圍困,但心相擁的戀人風景。
 
睽違三年多,羅毓嘉寫出最深刻的生之眷戀《阿姨們》。
那眷戀是每個人都值得被以他們自己相信的方式被對待。
就這麼簡單,可是又這麼困難。

 

推薦序


你不知道擦身而過的那人有多複雜
朱宥勳(作家)


《阿姨們》這本散文集,跟我印象中的學姊羅毓嘉很不一樣。

我對學姊的第一印象,是我剛上高一,拿到當年《建中文選》的時候。那一年的新詩組首獎,是一首厲害到非常離譜的長詩:詩作本體是氣勢磅礴的五、六十行,而且每隔幾行就有一個腳註符號。等我讀到詩末,才發現那二十多個腳註,又各是一首四、五行的短詩。所以……這是一首其實內含二十多首詩的詩。如此層層疊疊、互文穿插的形式,讀得我既敬佩且驚惶──這位學姊不過長我幾歲,為什麼可以寫到這個水準?我高中畢業以前,不,哪怕是大學畢業以前,都不覺得自己有機會追得上啊!

這第一印象實在太過深刻,因此我每每讀到羅毓嘉的新作,無論是散文還是新詩,都會回想起曾被那麼厲害的技巧支配的恐懼……我是說,都會特別注意文字裡種種精微的形式操作。然而讀這本新作《阿姨們》,卻意外讓我有返璞歸真之感。複雜的形式設計、柔魅流麗的文字,似乎不是作家最致力經營之處了。相反地,《阿姨們》切入了最平實的「當代日常」,散文裡的敘事者不再是當年揮灑文字如排兵布陣、不可一世的文藝少年,而竟成一名你我身邊每天都會擦身而過的都會上班族。上班族吃麵,上班族加班。上班族因為疫情而不能出國,上班族有戀愛及無法戀愛的煩惱。我一向仰視的學姊,突然有了不必隨時盛裝的成熟與從容,能把最平凡的生活寫出韻味。

平實到,我甚至有了不太禮貌的念頭──莫非書名《阿姨們》,也是成熟從容的學姊在幽自己一默?

不過,這並不是在說這本書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相反地,這本書最深刻處,就是呈現了一個「人」的多面性,以及多種面向的交織。不管你之前是否讀過羅毓嘉的作品,都可以用「認識一個人」的心理預期,來讀《阿姨們》。由此,你會先從第一大章讀到一位整天加班、以遊走各處吃麵為紓壓管道的上班族。接著往下讀到第二大章,你會赫然發現:這位整天跟麵店阿姨培養感情的上班族,竟然懷抱著大量關於性少數的故事。這讓人不禁想像:難道他歡快吃麵的時候,心裡其實正迴轉著種種認同關懷與身分難題嗎?然後到了第三大章,這位堅定強烈為性少數發聲、面對幽微身分問題都能敏銳找到針尖的敘事者,突然又一變而充滿了對「老爺」無比依戀、柔情的粉紅泡泡。而在你以為這終究回到「抒情散文」的柔軟調性時,卻發現伴隨著「老爺」故事的,又都是極為當代的大議題:香港、疫情、動盪的金融與政治……

總之,這是一本小可以小到吃食、大可以大到國際的、軟硬相兼的散文集。讀完一整本《阿姨們》,幾乎就像是在體驗「認識一個人可以有多複雜」的過程。它讓我在閱讀完畢之後的幾天內,遇到每個陌生人都疑神疑鬼:莫非,那個坐在我旁邊吃漢堡的人,也有什麼驚人的故事?或者,那個我一直景仰至極的前輩,其實也會在戀愛時對著手機傻笑……?理智上,我知道這沒什麼好「莫非」、「其實」的,一個人本來就有很多面向。但我們很少有機會像是閱讀《阿姨們》一樣,短時間內經歷顛覆再顛覆、交織再交織的認識過程。

然後我就想起來了:當年那首震撼了高一的我、正文與腳註交纏的詩,就叫做〈自傳〉。那時候,學姊透過一首磅礴的詩,讓我看到文學如何複雜地描述「自己」。多年以後,他寫下了《阿姨們》,讓我們看到:光是誠懇地娓娓道來,不必那麼多形式的操作,人生本身就已經足夠複雜了。
 

#羅毓嘉 #散文

上一篇
{{prevArticle.title}}
下一篇
{{nextArticle.title}}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