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田裡的小男孩:從玉米田到哈佛
一趟充滿未知挑戰的人生旅程就此展開 台灣第一屆資優教育小學生,十二歲隻身出國留學, 在語言不通的美國玉米田小鎮,讓他自暴自棄。 直到童年好友的當頭棒喝,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 從偏僻小鎮的玉米田男孩一躍成為哈佛博士! 從小跟著醫生父親養鴿子的男孩, 全然不曉得自己的未來即將像鴿子一樣, 飛向遙遠的太平洋彼岸; 只是鴿子每天都能被父親幸福地呼喚回家; 而他的離家,卻是十多年的孤獨之路。 來自醫生世家的陳俊龍,五歲就立志當牙醫,卻一直遭到長輩否決。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邊是父母的期望,一邊是內心的渴望, 他是如何找到方向,從偏僻小鎮的玉米田男孩一躍成為哈佛博士? 哈佛的教育方式如何塑造他的思考習慣? 又如何進一步影響他日後在全球植牙界掀起的技術創新? 「我不知道將來該做什麼,未來一片茫然怎麼辦?」 「以前不認真,現在開始努力來得及嗎?」 「父母要我當醫生,可是我愛的是牙科, 我應該聽從父母的決定,還是順從自己的渴望呢?」 這是一本講述小學畢業便隻身赴美的小留學生, 從密西根的偏僻鄉間到哈佛牙醫博士的成長繪本, 一路上充滿了孤寂、惶恐、散漫、自我質疑到最後終於找到熱忱的旅程。 看他遇到困難時,如何鼓起勇氣面對, 讓每一次危機都變成轉機, 讓每一次挫折都化為成功的養分, 讓成長中猶疑不定的學子知道,努力永遠不嫌遲! 只要找到自己的熱情,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夢想達成的那一天! 許多發明家和創新者,他們的起點其實和大家無異, 只是比你我早一步抵達而已。 只要持續努力,所有的心願都會有成真的時候。
優惠價:118元 / 300
-
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父母的語言2|正視0-3歲大腦發展期,幫助每個爸媽安心育兒
生育津貼愈發愈多,嬰兒愈生愈少? 小孩愈長愈大,學習能力愈來愈差? 面對不敢生、沒錢養、沒時間教…… 世界級小兒外科醫師丹娜.蘇斯金提出解方—— 發揮同村共養力量打造「父母國」, 建構一個「以育兒為中心」的社會! 為什麼要打造父母國? 為孩子——把握幼兒0-3歲大腦發展,讓每個孩子有機會實踐潛能! 為家庭——支持父母有品質陪伴孩子,讓每個家庭成為教育第一線! 為國家——珍惜社會新生的每個寶寶,為國家精心培養出明日棟樑! 「希望本書的諸多討論,能讓讀者從各個面向觀察教養孩子的難處, 以及教育政策為何在某些因素下行不通, 進而探討社會制度與政府政策該如何改正,以消除這些困境, 創造出對父母教養孩子更為友善的環境。」 ——本書導讀 林明仁 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賴建宇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 2022年台灣出生人數僅13.8萬創下新低! 即使政府積極推動婚育政策,台灣出生率仍居全球之末。 為何許多人不願生?當前父母遇到什麼困境? ‧雙薪小家庭缺乏親友後援,父母工時長沒時間陪小孩。 ‧公共托育資源不足,私立幼兒園難以負擔。 ‧雖有陪產假、育嬰留停等福利,但企業無儲備人力,員工陷入家庭&事業陷入兩難。 ‧育兒經濟負擔重,各縣市不斷加碼育兒津貼,對父母來說卻杯水車薪…… 寶寶大腦發展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為何這麼多父母卻有心無力? 世界級小兒外科醫師、社會科學家──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醫師, 曾在暢銷著作《父母的語言》書中指出,「親子對話」能開發寶寶大腦、奠定學習能力, 然而她在推動過程中發現,許多父母承受著照顧嬰幼兒重擔, 良莠不齊的幼托機構、忽視嬰幼兒的教育體系、工時過長沒有彈性⋯⋯ 使他們沒有足夠時間與財力撫養小孩,更別說有品質的陪伴! 這與台灣當今少子化、撫養費用高昂、優質幼托機構難尋的現象極其類似! 怎麼辦? 打造友善育兒社區,邁向同村共養父母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孩子因錯過大腦發展關鍵期,影響日後學習發揮, 這不只是父母的遺憾,更是整個社會的人才損失。 蘇斯金醫師企圖為所有父母與孩子找到解方, 她訪問了多組家庭,並參考各國各地具啟發性的育兒制度, 從家庭政策、幼托、教育、醫療、企業等層面提出可行方向, 呼籲我們共同打造以育兒為中心、重視嬰孩大腦發育的「父母國」, 讓每個孩子都能打穩基礎,有機會實現潛能! 讓每位家長不再孤軍奮鬥,當個快樂的爸媽! 本書特色 1.以大腦科學為本的教養法 根據大腦科學證明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所有父母都可掌握3T原則(全心全意、多說有益、雙向互動), 孕育0-3歲寶寶大腦,奠定日後的學習力。 2.從育兒歷史尋找問題根源 回顧過往的教育制度、育兒歷史與教養觀念, 梳理出幼兒教育與家庭政策何以被長久忽視, 以及從中帶給現代育兒的啟示和解方。 3.真實記錄育兒遇見的困境 蘇斯金醫師採訪與追蹤數個家庭,也包括她自己的經驗, 有的父母身陷貧困、流離失所;有的父母辛苦兼顧工作和育兒; 有的家長尋尋覓覓,想找到高品質又能負擔得起的幼托環境…… 這些父母是如何度過育兒難題? 他們面對的種種挑戰,正是現代父母的縮影, 也是今日少子化須解決的課題。 4.以育兒為中心的政策方向 社會如何確實成為父母的支持? 作者提出從教育、幼托、醫療、企業四大方向, 拆除「學齡前」與「學齡後」壁壘,教育從第一天就開始, 建立更多可負擔的高品質幼托,開發嬰幼兒時期發展課程。 企業主推行有彈性、友善育兒的職場文化, 利用產科、診所成為推廣「Tune in、Talk More、Take Turns」的3T原則第一站, 並做為連結社福的橋梁。 【適讀對象】推薦給── ‧幼教與早期教育工作者、制定者: 書中提出了大腦研究及相關幼教政策,有助了解教育的關鍵期在於早期語言環境,將0-3歲納入教育連續體系之中。 ‧家庭政策的工作者、制定者: 社會如何支持父母養育小孩,接住每個家庭?本書記錄各種經典的家庭案例,顯示每個家庭的困境與解決方向,為台灣的友善家庭政策提供參考。 ‧每位重視孩子未來的爸媽、關心家庭與教育的公民 書中所介紹的每個家庭,也許正是你我身邊家庭的寫照!這世界上有許多父母在為孩子辛苦努力著,而我們可透過公民之力呼籲社會,建立一個同理與支持家長的「父母國度」,讓大家對生養有盼望、有信心! 各界好評 各界齊聲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周育如 超人氣小兒科醫師 黃瑽寧 人氣作家、《安然與實恩》作者 葉揚 《人生路引》作者 楊斯棓醫師 「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暨董事長 劉安婷 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蔡依橙 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 謝伯讓 好評推薦 「除了出錢出力,我們還能為寶寶做什麼? 這裡談的不是你的寶寶,或是我的寶寶, 而是所有的,我們可以一起建立共識與系統, 努力去照顧的,好多好多初來乍到的寶寶。」 ——葉揚 人氣作家、《安然與實恩》作者 「世界半導體巨擘張忠謀(Morris Chang)在其自傳曾說:「學習英文的經驗使我了解到,年紀愈輕,學習新的語言愈容易。」張六歲赴港,始學粵語,說得流利。十二歲到重慶,學習華語;十八歲負笈哈佛,學習英語。 《父母的語言》一書揭示:凡人三歲以前,就算父母非語言學家,只要願意和子女多說話,對腦部即有重大影響。《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一書精彩如前作,蘇斯金博士筆下讓我們再度省思,倘一國政策能支持父母或看護者有餘裕多和幼兒說話,該國的「總國力」勢必能顯著提升!」——楊斯棓 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多跟0-3歲的孩子說話和互動,對日後發展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實際上擁有這樣支持力量或餘裕的家庭並不多。本書從個人家庭角度,說到社會層面,啟發「是公民也同時是爸媽」的我們,可以怎麼思考、怎麼去做,如何讓我們的家園更好。」——蔡依橙 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因體系不完善而讓家長痛苦的這些故事,更凸顯政策與個人切身相關。本書內容深刻,令人信服,能鼓勵大家付諸行動。」——《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知名小兒耳鼻喉科醫師提倡大幅改革美國社會政策,因為政策對兒童影響甚鉅︙︙有必要加強社會服務,並轉化兒科醫師診間,成為家庭易於取得這些服務的集散地,尤其是當家庭陷入困境時。」——《科克斯書評》(Kirkus) 「這是一份宣言,也是一本手冊,道德呼籲不管是個人或社會,都應該為了孩子的美好未來做些什麼。任何愛孩子的人絕對要讀。」——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品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創辦人兼執行長、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恆毅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作者 「我們能為孩子(和我們自己)所做最棒的事,就是聽從本書及時、重要且美好的號召,起而行動。《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提出以科學為本的扎實架構,引領我們到另一個國度,那裡有更健康的孩童、更快樂的父母、更強韌的社區。」——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紐約時報暢銷三部曲《好好懷孕》(Expecting Better)、《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Cribsheet)、《家庭事務所》(The Family Firm)作者 「在美國似乎極端到令人絕望的時代,丹娜.蘇斯金博士告訴我們如何能夠橫跨政治歧見,為我們孩子、家庭、社區的福祉共同努力。《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一書充滿了辛酸的故事、清楚的數據、切實可行的提案,發出鼓舞人心的行動號召。」——克莉絲汀.杜梅茲(Kristin Kobes Du Mez),加爾文大學(Calvin University)歷史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耶穌和約翰.韋恩》(Jesus and John Wayne)作者 「丹娜.蘇斯金博士在這本清晰而重要的書中,結合了醫學與社會科學,彰顯個人即政治,熱切論述我們國家應如何支持父母,讓他們去做最想做的事:照顧自己親愛的孩子。」——佩莉.柯來斯(Perri Klass),醫學博士、紐約大學小兒科及新聞學教授、《生對時代》(A Good Time to Be Born)作者、紐約時報專欄「健康檢查」(The Checkup)作家 「丹娜.蘇斯金博士寫了一本好書,以歷史和科學為後盾,優雅而有力的文字更為其增色。身為兩個不同世代的家長——一個是努力讓孩子維持生活現狀的單親媽媽;另一個是每天努力,想為自己的孩子與所有孩子提供更好、更公平未來的父親——這本書吹響號角,呼籲家長團結起來,建立一個看重家庭且願意給予支持的社會。身為母親和兒子,我們團結一心,準備加入《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所提出的奮鬥。」——韋斯.摩爾(Wes Moore),紐約時報暢銷書《同名不同命》(The Other Wes Moore)作者,與母親喬伊.湯瑪斯.摩爾(Joy Thomas Moore)合著《孩子的七大後盾》(The Power of Presence) 「《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清楚說明,孩子三歲前是大腦成長最快速的階段,我們的公共政策必須反思這個事實。孩子出生第一天,學習就開始了,但我國教育體系缺少對該階段父母的社會支持。蘇斯金博士有理有據、切實可行的建言,照亮我們通往未來的路徑,讓所有孩子都打穩基礎,有機會能夠實現天賦潛能。」——鄧肯(Arne Duncan),前美國教育部長、《學校的運作》(How Schools Work)作者 「這本書猶如當頭棒喝。我們太清楚早期大腦發育的重要性,所以絕對要把孩子的嬰幼兒期,視為社會健康的首要驅動力。支持孩子,意味著支持照顧他們的成人;因此整合並投資高品質的幼教體系,並肯定提供資源的企業和政府,是我們所有人的工作。」——史帝夫.奈許(Steve Nash),前NBA全明星與最有價值球員、布魯克林籃網隊教練、史帝夫奈許基金會(以兒童健康為宗旨)董事長 「在《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一書中,丹娜.蘇斯金的主張很有說服力:給予養育幼兒的家長支持,應該是國家的首要之務。蘇斯金以語帶同理、有急迫意識的動人篇章,闡述嬰幼兒發展的神經科學,藉此解釋何以此階段為關鍵期。《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無異於一份行動呼籲。」——艾力克斯.寇羅威茲(Alex Kotlowitz),暢銷書《這兒沒有小孩》(There Are No Children Here)作者
優惠價:245元 / 350
-
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
★在《原子習慣》全球熱銷超過1000萬冊、中文版紙電銷售邁向60萬冊之際,獻上臺灣在地真人實證版! ★閱讀傳道士、暢銷書作家宋怡慧,暢談如何將《原子習慣》應用在學習、教學和生活中! ★各界好評推薦!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張永慶(馬來西亞波德申中華中學校長)、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趙胤丞(知名企業講師、作家)、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蔡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依姓氏筆畫排列) 從運動、飲食、人際溝通、閱讀,甚至思考慣性, 怡慧老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和演講邀約之餘, 完成了許多不可能的任務, 許多人好奇她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這本書,會給你答案與啟發。 「這是目前我所讀到有關《原子習慣》的最佳實踐版!」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怡慧老師曾是一個能搭車絕不走路的人,但有一天醫生告訴她,雖然她瘦削,體脂卻很高,再不運動,可能內臟脂肪數值會過高,最終影響健康。 這猶如晴天一響雷的警訊,讓她不得不開始正視運動的必要性,卻不知該如何去做。剛好《原子習慣》這本書上市,她便帶著好奇與探索的心情,將書中的法則運用在建立運動習慣上。因為頗有成效,她便展開了原子習慣實證之旅,將之延伸運用在自學、教學與推廣閱讀上。 在這個過程中,怡慧老師改變了飲食、運動、人際溝通等習慣,甚至突破思考、閱讀、書寫、工作的慣性思維,完成了眾多讓人不禁懷疑「你是不是都沒在睡覺」的不可能任務—— 一年出版三本書 完成學校加速器三年的任務 擔任金石堂愛書大使 受邀到新加坡擔任世界書香日&文學四月天開幕嘉賓 國立臺灣圖書館讀書會邁向第三年 國際閱讀進入第三年 「Song讀」閱讀社群邁向第五年⋯⋯ 在本書中,她將以自身實踐經驗,分享如何將《原子習慣》中提到的概念和法則運用在學習、教學及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學生/自學者,或家長/老師,相信都能從中了解在實務方面的應用與訣竅。 ★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語錄 .不斷被重複的習慣除了帶來內心的盈滿之外,也讓我們邁向成功之路。 .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當我們為自己貼上正面標籤之後,自然會產生認同,進而逐漸做出符合正面標籤的言行舉止。 .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你得到的可能不是複利效應的表面成果,而是你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 .先建立身分認同,這樣就能心無旁騖地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透過不斷重複,讓行為漸漸自動化,就能更有效率地執行該行為。 .用對方法,面對學習就不必動用鋼鐵心。只要能找到關鍵與訣竅,認真實踐,微小的改變也能讓課室學習產生複利效應。 .由重複開始,而非追求完美,找到持續去做的動力。 ★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永慶(馬來西亞波德申中華中學校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趙胤丞(知名企業講師、作家) 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蔡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怡慧最懂得孩子,最懂得青少年。她為青少年寫的書,孩子們都非常受用,也是教師的參考書。她為孩子們寫原子習慣,繪製諸多表格與分類,相信孩子們一定受用。 ——李崇建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習慣,可以說是生活的最小單位,我們藉著一個人的幾個重要習慣,可以大致上還原一個人平常如何過生活,然後推知這個人的未來。閱讀是習慣,學習是習慣,用實驗精神來自我改變也是習慣。不願意對自己展開實驗,心理治療就難以產生效果。感謝怡慧老師推己及人,分享對自己有效的方法。我的自我認同是一位「助人者」,這本書正是助人的好教材,非常推薦給讀者! ——洪仲清 因為閱讀《愛讀書》的緣分而認識宋怡慧主任,並邀請她蒞臨馬來西亞,為獨中(華文獨立中學)超過兩百位校長、副校長、閱讀教師進行閱讀推廣演講。那是2017年世界書香日,也是改變的開始。她用晨讀作為閱讀初始的提示,要我們形成社群,這是吸引策略;要我們只要行動了,就是愛閱讀的進步,並不斷給獨中夥伴有形、無形的獎勵。 或許,這段閱讀的故事也是我們實踐原子習慣的起點。她為這片土地進行文化教育,全心全意滴灌生命之泉,到了2023年的今天,還帶領獨中夥伴進行「跨閱3.0」的跨科閱讀素養教育。這是獨中的主導機構「董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對獨中未來十年願景的規畫,而她持續不斷,慢慢卻有目標地帶著大家前進,因而有「閱讀傳教士」的美譽。她說這是閱讀身分的認同,促成獨中的閱讀教育一點一滴在改變和進步。回顧五年多的閱讀推廣,誠為宋怡慧主任實踐原子習慣、做出貢獻很生動的例子之一。 此書適合為學生所用,也適合老師指導學生,更適合全校動起來,按部就班建立讓自己看見人生奇蹟的原子習慣。 ——張永慶 許多人都閱讀過《原子習慣》,也認同書中的道理,但真正照著實踐的人卻不多。我所認識的怡慧老師是個大忙人,除了是學校老師外,更是閱讀推手,還是多產的作家,專業範疇遍及海內外,這肯定需要過人的意志或能耐吧!事實上,她正是原子習慣的奉行者,用少少的力氣,卻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本書是《原子習慣》的真人實踐版,怡慧老師的親身分享,肯定能帶給讀者更多啟發! ——陳志恆 這是目前我所讀到有關《原子習慣》的最佳實踐版!怡慧老師以她個人生活、教學中的實際案例,鉅細靡遺地一步一步拆解實踐的過程,讓《原子習慣》不僅更接地氣,還可以看到更多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的案例,無論大人、小孩、教師、學生,或是管理者、上班族,都值得參考! ——愛瑞克
優惠價:245元 / 350
-
孩子成績差,請先別罵他:好習慣×好環境×好特質,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的學習之道
成績差到底誰的錯? 安親班×家教×父母陪讀 時間、金錢花再多,孩子成績依舊慘不忍睹? 成績差不等於智商低 想要孩子成績提升不只有孩子要努力 環境、習慣、方法、小孩特質,家長通通要注意! ▎孩子成績差,別再說是智商問題 希望孩子好還要更好,不知不覺反倒害慘了孩子? 不想造成孩子壓力,採取放任式管教,隨遇而安。 孩子缺乏引導,不知何去何從,成績自然放水流。 對孩子要求過高,採取高壓式教導,嚴格控管。 過激的教育方式,孩子反而厭學、抗拒上學。 ◎建立正確分數觀: 分數固然重要,但拿來檢驗孩子學習成效才正確。 ◎具備正確成敗觀: 考不好就辱罵、毆打孩子,只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 陪伴孩子分析失敗原因、找尋改進方法,考試才會大進步! ◎設立正確獎勵標準: 承諾考了多少就能拿多少錢的獎勵方式, 或許有用,但也容易讓孩子過於追求表面分數。 ▎用錯方法,孩子只會大反彈 明明許多事情爸爸媽媽也不感興趣, 應逼孩子去做,孩子也不會相信是為他們好。 飯吃飽了還硬塞只會吐,水喝夠了還喝只會嗆到。 點燃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一起討論未來發展, 正面引導、強化自信心,激勵孩子不斷進步, 不是爸媽想好就好,孩子的想法和興趣也很重要! ▎安靜的環境讓孩子學習更專注 你的孩子明明很乖,放學就待在房間讀書, 從早到晚沒有休息都在讀書,成績怎麼還是不進步? 或許房間裡裡外外你都該仔細檢查看看! 孩子在讀書,家人在外面大笑看電視NO! 孩子在讀書,爸媽三不五時進去問要不要吃東西NO! 孩子在讀書,外頭廟會、選舉大聲到無法心平氣和NO! ▎這樣記,提高孩子學習效率 孩子老是丟三落四,上課剛教的東西隔天就忘掉。 別心急!孩子只是不懂記憶的法則! ◎打鐵趁熱: 鞏固建築物,而不是搶救倒塌的建築物。 為了防止遺忘,應該趁著記憶猶新趕緊複習。 ◎睡前是記憶黃金時段: 雖然身體睡著了,但大腦不會停止運作, 而是會對剛接受的資訊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 ◎先理解再記憶: 記住一些不連貫、沒有意義的字母或數字很困難, 但記一些意義連貫的內容,如童話、唐詩宋詞卻很容易, 因此在背東西之前,應該先理解所學內容是什麼。 ◎一次的記憶量不宜過多: 需要記憶的量過多容易產生大腦疲勞,使記憶效率下降。 本書特色: 孩子成績老是沒有起色,是不是孩子本身就有問題?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先別焦急,智力雖然佔了部分但不是全部,跟著本書一起從各方面審視,包括家長自身、老師、孩童心理和環境,父母都應該注意。除此之外,本書針對學習方面,提供許多提升成績的具體方法。希望父母閱讀本書後,對孩子放心,也讓孩子學習開心。
優惠價:294元 / 420
-
邊玩邊學習,提升孩子專注力:家庭環境、學習目標、遊戲訓練,多方面檢討補救,孩子不只用心也更專心
上課不是神遊不知到哪裡去, 就是摸東摸西,老師講話都沒在聽。 回家只想玩遊戲,功課?踢到一旁去! 這是你孩子的問題嗎? 聽覺×視覺×觸覺 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從小就要注意! 帶著孩子玩遊戲,多方提升注意力! ▎帶領孩子用專注在森林中找到屬於他的那棵樹 數學家高斯從小就熱愛數學,據說小學就能快速計算等差數列解法。 此外,他還寫了很多數學日記,記錄關於數學新發現與新解法。 他將數學作為人生的志業,很快便成為學術界的一大新星。 氣象學家韋格納某次住院期間,偶然看見牆上一張世界地圖。 察覺各洲海岸線竟有驚人的巧合,讓他得以提出「大陸飄移說」。 全心全意專注在某件事物上,才能收穫豐厚的成果; 專心一志的觀察事物,才能在平凡中捕捉不凡。 引導孩子學會專注,在廣大的森林中找到屬於他的那棵樹。 ▎家庭,支撐孩子成長的砥柱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孩子的避風港。 家長營造的家庭氛圍影響孩子心理情緒,也間接影響專注力。 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孩子感到為難不知所措。 三不五時就有陌生人跑來,家裡鬧哄哄,想要放鬆好困難。 給孩子過多的期待,孩子撐不起來,反倒會喘不過氣。 經營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核心穩固不受影響。 ▎孩子總是分心?或許是缺少專注的動力! 生給孩子好好的眼睛、耳朵和雙手,為何上課總是恍神分心? 老師講課沒在聽,課堂筆記沒在記,未來怎麼和同學比? 還在擔心孩子老是分心?有可能他只是缺少努力的目標! 很多科目沒興趣就是沒興趣,請讓孩子知道每一科的重要性, 大的小的一起訂定目標,設定獎勵,往前邁進更有動力! 鞭策孩子集中精神的同時,別忘記適時休息也能提升專注力。 ▎玩遊戲玩出孩子的專注力 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家也只能盲目摸索。 孩子愛玩愛動,用遊戲訓練孩子處理資訊,達到提升專注的目的。 ◎視覺遊戲:訓練孩子視覺注意的選擇性與持續性, 可以試試:扔沙包、猜牌遊戲 ◎聽覺遊戲:提高孩子聽覺的靈敏度和對資訊的捕捉能力, 可以試試:快速數數、聽話做動作、信號攔截 ◎觸覺遊戲:刺激觸覺系統,訓練孩子情緒的穩定性, 可以試試:百寶箱、墊上遊戲 本書特色: 孩子上課老是注意力不集中,好好講、生氣動怒都沒用,誰能說說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本書帶領家長走入孩子的學習世界,解讀專注力的特點、影響因素,教導家長用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家長不生氣,孩子讀書也更有自信。
優惠價:279元 / 399
-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弄得你也崩潰爆炸、無比心累? 暖心心理師帶你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與情緒的關聯, 教你透過各式媒材打造親子的「安全基地」, 幫助你解決育兒痛點,療癒疲憊的身心! 獨立教育工作者/找路教育工作室 林劭璚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信昭 國際沙遊治療學會認證沙遊治療師 陳碧玲 美國舞蹈治療證照委員會註冊與認證督導級舞蹈治療師(BC-DMT) 楊琇玲 青平台董事長 鄭麗君 戲劇治療工作者 蘇慶元 ――有感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希望孩子擁有好EQ,就從「建立安全感」開始! 以下場景,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感到似曾相識? ˙孩子每次哭鬧起來總是驚天動地、沒完沒了? ˙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跟同學爆發口角或肢體衝突? ˙孩子遇到一些小挫折就沮喪崩潰,失去活力?…… ˙老師一直告孩子的狀,可是我已經試過很多方法都沒用,怎麼辦? ˙我們的孩子為何這麼難搞,都不像我們以前一樣聽話好教?…… 碰到上述狀況,你是否常懷疑究竟是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問題,還是孩子的發展出了狀況?想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抗壓性,就需要引導孩子感受身心平靜的好處,也需要家長本身的穩定情緒支持。 擁有心理學、舞蹈治療專業背景的Susu老師,整理濃縮十餘年和孩子與家長互動的經驗,教你透過親子可以一起在家做的肢體遊戲、塗鴉創作、繪本桌遊、呼吸練習……,帶孩子覺察身體與情緒的連結,達成建立孩子安全感、提升情緒穩定度與彈性的目的。此外,也提供家長自我照顧的實用技巧與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聰明撇步,幫你在育兒的路上穩住自己,成為自己與孩子的「安全基地」! 好評推薦: 作者用溫暖的文字、豐富的舉例、實用的方法、有趣的遊戲,連結身體和心理,帶你辨識自己跟孩子的情緒,學習用聲音和動作回應情緒,從感受中調節情緒,增進關係的品質。 ――獨立教育工作者/找路教育工作室 林劭璚 作者把多年來的學習及實踐結果產出成值得家長擁有的一本好書,也甚至是兒童心理專業人員應該在書架上擺放、需要時拿來作為實務參考的一本絕佳工具書籍。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信昭 作者將兒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等學理知識,以清晰的架構、深入淺出的描述,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身體與情緒的關係,並教導父母如何去回應孩子身體所散發的訊息。章節中羅列的遊戲和活動不但恰如其分地連結了理論,其淺顯易懂的做法更能幫助父母在家輕鬆運用,對於那些有教養焦慮的父母無疑是一本能安定其情緒的寶典。 ――國際沙遊治療學會認證沙遊治療師 陳碧玲 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要滋養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基地的朋友們!讓我們把生命中所體會到的愛與關懷灌注在身體經驗裡,成為陪伴自己和孩子們一輩子的寶藏。 ――美國舞蹈治療證照委員會註冊與認證督導級舞蹈治療師(BC-DMT) 楊琇玲
優惠價:252元 / 360
-
當好朋友對我說「不」……
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 教孩子學習被拒絕或拒絕別人的勇氣 <div class="row"><div class="col col-lg-12 col-md-12 col-sm-12 col-xs-12"><div class="embed-responsive embed-responsive-16by9"><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Hu_DJquRM&ab_channel=olbook%E5%A4%A7%E7%A9%8E%E6%96%87%E5%8C%96</youtube></div></div></div> 踩著愉快的步伐,傑明開心地來到學校,今天他也好期待和他最要好的朋友札吉雅一起做好多事。 每天放學前,他們總會給彼此一個好大、好大的抱抱。 可是,札吉雅今天卻反常地說:「傑明,我今天不想抱抱。」 傑明覺得好難過,為什麼札吉雅不願意和他抱抱呢?是不是札吉雅不想和他當好朋友了…… 為什麼老師看到他們以後,沒有先安慰被拒絕的傑明,而是先鼓勵了札吉雅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呢? 帶著許多疑問,傷心的傑明眼眶含著淚水躲到積木區。這時,老師悄悄地走過來關心他…… 想拒絕別人,卻覺得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開口…… 被拒絕的時候,心裡難過,又擔心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這是課本沒有教,但孩子在日常中與人互動時,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不論是拒絕別人的那一方,還是被拒絕的那一方,該如何自在、大方的應對,不只是口語表達的練習,更要學會用健康的心態調適內心情緒起伏。 藉由小主角的校園互動,作者細心描寫拒絕與被拒者兩方的心情與想法,同理孩子當下的壓力與委屈,再透過故事中老師耐心的說明與舉例,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孩子將透過這本書學會拒絕別人時,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感到愧疚;面對他人拒絕時,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自己調適心理的不舒服! ★拒絕與被拒絕……不只是說話的藝術,更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的必備技巧! ★最貼近生活的幼兒同儕互動繪本,書末附錄給予父母師長最實用的教學指南! 原文書名:We Accept No 原文語言:英文
優惠價:224元 / 320
-
得到同意後,才能碰觸別人的身體
輕微的肢體碰觸,是許多孩子表達善意的方式 從小養成碰觸別人身體前先詢問的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div class="row"><div class="col col-lg-12 col-md-12 col-sm-12 col-xs-12"><div class="embed-responsive embed-responsive-16by9"><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amgb3nBZg&ab_channel=olbook%E5%A4%A7%E7%A9%8E%E6%96%87%E5%8C%96</youtube></div></div></div> 「傑克森!」躲在積木區的喬凡忽然跳了出來,對著他的好朋友大叫一聲。這讓傑克森嚇了好大一跳,還把自己疊好的積木塔撞倒了。氣呼呼的傑克森不想理會喬凡,也拒絕了喬凡的偵探遊戲邀請。 可是被拒絕的喬凡心情也不好,因為他一點也不明白,他只是想和朋友打招呼,為什麼傑克森要生氣呢? 這時,喬凡看見他的另一個好朋友得嘉和老師正在看書,於是他悄悄來到得嘉身後…… 「抓到妳了!」喬凡想給好朋友一個驚喜,可是得嘉卻一把推開他,生氣地要喬凡放開他。 這讓喬凡感到悶悶不樂又委屈,他只是想給好朋友一個擁抱,為什麼他們要對自己發脾氣呢? 輕微的肢體觸碰是許多孩子對朋友表達善意的方式,卻因為仍在摸索身體界線的概念,因此不知道自己的舉動其實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不被尊重。「我只是拍拍朋友的肩、拉拉他的手想跟他玩,為什麼他反應這麼大?好像討厭我呢?」這樣的困惑,其實許多孩子都曾有過,因此,這本書藉小主角喬凡在人際互動中遇到的問題,由老師清楚說明碰觸他人身體前徵詢同意的必要性與原因,幫助孩子建立「事先詢問」的習慣,同時也練習從肢體語言中觀察別人的情緒,避免因自己的無心和輕忽做出冒犯他人的舉動,讓同儕相處更自在。 確立身體自主權觀念,和孩子談身體界線不嫌早!教導孩子保護自己,也不會誤侵犯了他人權益。 ★「我只是想和朋友玩,碰他一下不行嗎?」解答孩子對人際互動的困惑 ★擁有20年教職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為幼兒量身打造認識身體界線繪本! 原文書名:We Ask Permission 原文語言:英文
優惠價:224元 / 320
-
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
【阿德勒正向教養】✕【實用溝通策略】 第一本以「合作」為概念的教養指南 ★特別收錄:12篇教養思維翻轉練習★ 看懂孩子的行為及渴望,也引導孩子看懂你的需求! 一個家,是完整的圓,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承擔與貢獻。當我們在教養這條路上,看懂原來一切都是「合作」,就不會過度將所有重擔扛在自己肩上,也能引導孩子承擔屬於他的責任。 擁有多年於校園為青少年諮商及輔導經驗的海蒂老師,以「阿德勒心理學」陪你探索家庭獨特的脈絡,回到你與孩子之間的連結與情感需求,找到雙方都能接納和包容的相處方式。並將伴侶、師長納入「隊友」,打造最佳的團隊合作。 本書目標在提醒父母:關於教養,不是只有搞懂孩子的問題,還包括釐清自身教養需求與內心渴望。於是教養沒有所謂正確的公式,只有最合適的教養風格。本書提供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豐富的實用心法及練習,帶領你一一拆解煩惱,打造獨一無二的教養使用手冊,讓共好成為唯一答案。 教養是合作,與自己合作,與伴侶合作, 與孩子的本質合作,也與周遭環境合作。 ★合作式教養五部曲★ Part 1 寫在面對孩子之前 •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怎麼了? • 孩子抵達,是夫妻關係的危機,還是契機? • 和孩子合作,是天方夜譚? Part 2 與自己合作:辨識你的教養需求 • 在教養裡,你真正想滿足的是什麼? • 你和孩子分別是哪種「主軸性格」(生命風格)? • 性格不同,要怎麼溝通及相處? Part 3 與孩子合作:辨識孩子的內在渴望與困擾行為 • 為何孩子會出現頂撞、報復、擺爛等負向行為? • 如何重新定義看待孩子的方式? •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營造連結感、能力感、重要感、勇氣感? Part 4 與孩子合作【實戰篇】:教養的要與不要 • 同理、鼓勵、正向引導,如何實踐? • 教養的「課題分離」,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 什麼才是「剛剛好的管教」? Part 5 與未來合作:「父母」這條路的終點是? • 當父母,都得這麼委屈嗎? • 你會先跟孩子道歉嗎? • 身為父母,你何時畢業? 誰適合讀這本書 • 家裡有各種年齡層的孩子都適用,特別推薦給「大腦風暴期」青少年的父母 • 嘗試了市面上的教養書,卻發現育兒路上還是挫折滿滿的父母。本書給你不同觀點! • 想要和父母積極合作、解決孩子問題的老師 本書特色 • 三大溝通主題✕引導式提問,協助父母聚焦與練習 • 以阿德勒「4C」概念拆解孩子負向行為,並提供有效應對策略 • 找出親子「主軸性格」,知己知彼,更能順暢互動 • 結合案例與實際情境,容易共感、輕鬆理解 真心推薦 口羊太太/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李佳燕/家庭醫師 吳毓瑩/國北教大心諮系所教授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駱怡如/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鮑順聰/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 專文推薦 ★口羊太太/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育兒就像一場家庭實驗室,當不同的元素加在一起,可能會爆炸,也可能會有新發現。本書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情境,搭配精準的見解,帶著父母去理解家庭關係中的核心──合作與共好。能幫助父母能有更多元的覺察,可以說是一本實用的家庭手冊,讓父母在這場名為教養的實驗中,減少核爆,並發現彼此更多元的樣貌。如果你今年只夠預算買一本教養書,那就買這本吧! ★李佳燕/家庭醫師 在總是指導父母如何教養孩子的群書中,終於看到一本以合作與共好為出發點的教養好書。作者不吝於分享本人親身經歷的諸多錯誤育兒經驗,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其中轉折。強調尊嚴的平等,瞭解孩子的敏感觀察與還未社會化的詮釋能力。走在教養的路上,既近觀又遠望孩子的成長,也成全了父母自我剖析與自我補償的人生未竟之缺憾。讀完這本書,彷彿孩子與父母一起走過有荒草、有荊棘,也有泥濘的旅程,而最終,迎來的是百花盛開綠草如茵的美麗風景。 ★吳毓瑩/國北教大心諮系所教授 首先,請家雯容許我以海地呼喊你。 當我初識家雯,知道她的英文名字是Heidi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大海與大地的景象,如同大地般的寬容滋養,又如大海般的波濤洶湧。這樣的風格,果然展現在海地寫成的《教養是合作》書中。從第一章的夫妻結合開始,終章於沒有畢業典禮的父母身上,全方位的大地養分,情緒起伏的大海波浪,在在告訴我們永不停止的親子關係,永遠的抗爭與溫柔,是如何努力不歇地想要走向最後的幸福。 往日海地與我合作共開的親師諮詢四階段課程,歷歷在目。最最前頭的開端是夥伴們在楊瑞珠老師號召下,創立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Taiw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於是開啟了我們的播種工作,紮實又好用的《親師諮詢與生活教練》培訓方案便為其中之一。從瑞珠的PPT開始,我們持續加入講師的解讀與材料,增添臺灣本地的事件,華人文化的觀點,還有學員的回饋與支持,當然,最大的滋養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人生體驗。而今我手捧著《教養是合作》篇章頁頁,好感謝海地,把這些體驗化為文字,流傳在書市人間。 打開海地的《教養是合作》,裡面有血淚、氣憤與歡笑,還有叮嚀與方法,以及阿德勒的智慧,從中你會看見自己、看見父母、看見未來的子子孫孫。如果我們於此刻,在自己身上,開始覺察,我們就不一樣了,改變已經悄悄在醞釀。而最有意思的是自我以降,因我所生的人類、被我影響的人類,將會有更美好的日子。 你相信嗎?如果不信,請打開這本書從奶漬與眼淚開始讀起。 眼見為憑,童叟無欺。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成為父母親是人生最艱難的挑戰之一,特別是跟伴侶與孩子合作這部分,總是充滿著無數讓人挫折與無力的時刻。 感謝作者海蒂寫出這本好書,她透過溫柔的文字、搭配生動幽默的實例,引導讀者同理伴侶的限制與困境,尋找出合作共好的可能性;也為讀者指出一條清晰的路,深刻感受孩子心裡的情感與需求,並激發孩子的勇氣與獨立。這是一本專業度與實用性兼具的好書,我衷心推薦。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教養是合作,五個字說出了教養最大的秘密。不只是夫妻合作,也要和孩子合作、和原生家庭合作、和過去的自己合作。海蒂的新書很「真實」,不只是談理論而已,更是從日常生活的案例,觸及每對父母頻繁出現的困惑和煩惱,同理父母之後,再給予教養的心法和技法,讓父母和孩子,共同邁向「我好、你好、我們好」的合作教養。 ★駱怡如/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阿德勒認為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是要將所學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說阿德勒心理學是生活的哲學、生活的科學、是生活的常識(common sense)。阿德勒心理學在教養與教育的應用成效早已是有目共睹,但如何將深妙的心理學理論化為教養實務呢?這道「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更難」的鴻溝,就交給海蒂來幫大家搭一座跨越之橋吧!《教養是合作》以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佐以海蒂豐富細膩的生活觀察以及真實真誠的生命故事,讓讀者讀著讀著就將阿德勒式教養讀進心裡、運用在生活裡! ★鮑順聰/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 跟海蒂心理師在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旅程上相識相伴多年,一直很欣賞與欽佩海蒂的真實、真誠與源源不絕的行動力。拜讀這本大作,彷彿看了一部縮時影片,很多自己在婚姻與教養路上的酸甜苦辣也隨之一一掠過心頭。阿德勒所強調的合作與平等,在海蒂的字裡行間展現無遺,故事裡處處可見真誠的覺察與反省,以及贏得先生與孩子合作的用心實踐。新手父母可以在書裡找到許多實用的反思提問與對話練習,而想一探阿德勒親職教育之精要者,也千萬別錯過海蒂幽默風趣又深入淺出的獨家分享! 編輯推薦 這絕對是一本孩子會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在編輯過程,有種終於知道自己的傷痕來自哪裡的暢快療癒感,同時也理解了父母的難為。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清算過去的痛苦,而是謹記教訓,將眼光放到「未來」,努力打造對雙方都友善的教養環境。 海蒂老師以一貫真誠的筆法,剖析親子間的種種課題。正如書名所揭示的,教養是合作,是親子的雙人舞,也如其他的人際關係,平等與尊重永遠是好好溝通的關鍵。儘管親與子生來就有某種上下位階關係,導致我們不習慣以合作的方式相處,但這本書可以是個起點,陪你慢慢練習、找到適合自家的合作模式,進而培養出能夠尊重他人、相信自己有價值、以勇氣迎戰困境的孩子。我相信,在這條漫長又艱辛的人生路上,這是父母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優惠價:315元 / 399
-
X尋寶探險隊 (42) 罪惡水都
傑克原來是孤兒院院長? 神祕身世即將揭曉! 與雇傭獵人公會會長的兒子銀虎交手後, 小航一行人回到爺爺的小島上補給裝備, 因此得知了傑克的過去。 另一方面,銀虎也從下屬得知了傑克最珍視的東西, 而他打算利用這個東西要脅傑克捉拿鴉骨……
優惠價:225元 / 300
-
【暢銷新訂版】聊出好教養,親子更親密的孩子說話心理學:把握10歲前黃金溝通期,家庭關係更融洽!
內容簡介 不逼迫、不嘮叨,卻能問出事實! 與孩子的情緒同步,比說教、命令更有效! 東京大學教育博士 × NPO親子溝通研究室創辦人 親授「4W1H」黃金溝通術,改變說話口氣,孩子和你聊不停! 作者根據2萬名親子的真實案例,歸納出28個親子溝通常見問題與解方—— Q1詢問孩子今天做了什麼事 ╳ 爸媽:「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啊?」 孩子:「我忘了~」、「就那樣啊~」 ○爸媽:「今天有玩扮家家酒嗎?」 孩子:「嗯,有喔!」 爸媽:「喔~很棒耶!跟誰一起玩的呢?」 Tip:避免使用抽象問題,想知道的事要明確的提問。 Q2在公共場所吵鬧 ╳ 爸媽:「別亂跑!」、「不要那麼大聲!」 ○爸媽先向四周的顧客們說聲「抱歉」! 再跟孩子說:「你跑得很快呢,不過這裡是餐廳,所以要安靜地待著喔。」 Tip:認同孩子有朝氣的表現,再教導社會規範。 Q3東西亂丟又不整理 ╳ 爸媽:「把東西整理好!」、「怎麼亂成這樣!」 孩子心裡想:「啊……好麻煩喔~」 ○ 爸媽:「一起來整理吧!」 「娃娃就放在從上面算下來的第二個箱子裡。」 Tip:和孩子「一起」找出玩具或書收納的位置。 Q4早上賴床,叫不起來 ╳ 爸媽:「快點起床」、「要遲到了喔!」 孩子心裡想:「好吵喔~」 ○ 爸媽:「大家都起床吧!」、「今天要跟○○一起玩對嗎?」 孩子心裡想:「嗯~那我要起床了!」 Tip:利用「起床後要做些什麼」來提醒孩子。 Q5希望孩子別看電視或打電玩 ╳ 爸媽:「別玩電動了!」、「把電視關掉!」 ○ 爸媽:「遊戲很好玩吧,想玩到幾點呀?」 孩子:「我想玩到3點。」 爸媽:「OK~那等短針走到3的位置時就結束喔!」 到3點時,爸媽則可說:「玩遊戲很專注,不錯喔!已經到3點囉~」 Tip:讓孩子自己決定規則。 ▉▉ 親子溝通加分小祕訣! ▉▉ 1.發問別漫無目的:跟孩子談話前先找出目的,像是「想知道孩子的交友狀況」、「學習的情況」等,讓問題聚焦,孩子更容易回答。 2.具體稱讚日常小事:不要只在特殊狀況才稱讚孩子,避免與他人比較,而是跟「過去的自己」比較,例如:「昨天還做不到,今天就做到了耶!」 3.別追問到底:大人希望馬上得到回應,但孩子的時間流動較慢,並不是他們不想回答,而是父母想知道答案的時刻,並不等於孩子想說話的時候。 4.與孩子面朝同個方向:例如,從後頭抱著孩子讀故事書給他聽、並坐著看電視,看著同樣的事物,能帶來安心感。 5.肢體接觸:身體接觸能帶給孩子「被疼愛」的滿足感。幫助孩子掌管創造力與集中力的額葉變得發達。 本書特色 ◆14種親子溝通順暢的竅門。 ◆28個拆解父母頭痛問題的回話技巧。 ◆6種親子互動更加分的肢體語言。 ◆4大責備提醒的原則。 國內專業推薦 ★維持良好親子關係,既基本又困難的就是「溝通」,要讓孩子聽進去父母說什麼,也要聽得懂孩子說什麼,看這本就對了!——鳥先生與鳥夫人 親子網紅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純淨的海綿,你怎麼教育他,他怎麼吸收。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溝通之前,我覺得是聆聽。孩子願意說,爸媽願意聽,願意分析,願意同理心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才能建立好好的溝通。推薦這本書,書本裡父母可以學習,如何跟孩子說說話。——蘋果vs西打欸阿木 親子網紅 盛讚推薦 李貞慧 閱讀推廣人 鳥先生與鳥夫人 親子網紅 雙丁麻麻 網路親子作家 蘋果vs西打欸阿木 親子網紅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優惠價:210元 / 300
-
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
如何教好子女?應向他們灌輸甚麼價值觀?這是很多父母苦思冥想又不得其解的問題。 作者——育有兩名女兒的哲學學者,特意撰寫《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一書,筆觸淺白易明、用字「貼地」,內容從哲學啟發思考,加上作者第一身的親子互動經驗,解答倫理教育的20個迷思,為家長找出理想的教育方式。
優惠價:314元 /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