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歐百年史‧冊3】共同體的神話:柏林圍牆的倒塌與意識型態的洗牌
當蘇聯的共產承諾化為泡影,歐盟的民主願景加劇分化, 民粹主義的獨裁重演了屠殺異己的慘劇, 東歐兩百年來拯救民族的宿願,何時才能實現? 1970年代以降,共產主義應許的經濟成長走到了盡頭,中東歐各國負債累累,無止盡的通貨膨脹與持續探底的生活水準,讓人民走上街頭、發起罷工,並組織工會。他們要求改善待遇,爭取更多應有的人權,醞釀成一股擴及民族的力量。最終迫使戈巴契夫推動改革開放,無形間鬆動了整個共產體制的基石。 1989年鐵幕應聲倒下,歐盟的力量藉由資本主義的扶持湧入中東歐,人民殷殷期待著自由民主將帶來更好的生活,卻發現全球化的力量將他們狠狠甩下,自由競爭的市場、沒有保障的工作,在在都讓人們在承受劇變的同時,懷念起極權時代被錯記的社會氛圍。 與此同時,沉寂許久的民族情緒以最令人錯愕的形式回歸。原本以為族群衝突將在冷戰結束後畫上句點,南斯拉夫卻隨即爆發族群清洗。在波士尼亞戰爭中,塞爾維亞共和國大肆報復其他民族,導致數十萬人死亡,種族滅絕的槍聲在巴爾幹半島北方留下了殘忍悲鳴。 時至今日,隨著希臘表明脫歐立場,匈牙利公開支持普丁,西方自由民主理念陷入困局,民族主義則隨著現況的困頓日益激進。如今烏克蘭戰爭的爆發,東方俄國再度入侵這塊土地,中東歐的民族又一次面臨救亡圖存的危機,他們的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從多族群共榮到民族意識的崛起, 位處歐陸邊緣、帝國環繞下的東歐,如何對抗遺忘?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斯洛伐克人、波士尼亞人和無數其他人在其中並肩生活,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從哈布斯堡王朝、鄂圖曼帝國到納粹德國與蘇聯,夾雜在帝國邊陲、被帝國形塑的東歐是如何發展?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為何中東歐反而興起了民粹主義的浪潮?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康奈利教授追溯了共產主義瓦解後的民族運動;南斯拉夫內戰所引爆的種族滅絕;鐵幕倒塌後中東歐的人民面臨的全球化危機;以及民粹民族主義如何主導中東歐的當代敘事。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東歐百年史】套書限定別冊─✧─✧─ 【特別收錄1】臺灣版獨家作者序:中東歐民族主義與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啟示 【特別收錄2】中東歐歷史學家夏克勤專文導讀:歷史學家閱讀東歐的多種方法 【特別收錄3】中研院臺史所吳叡人專文導讀:政治學家與歷史學家關於東歐民族的對話
優惠價:353元 / 470
-
【東歐百年史‧冊2】共同體的神話:極權暴政的席捲與野蠻歐陸的誕生
這是一個極權吞噬弱小民族的黑暗時代。 從納粹到共產,穿越離散人群,踏過染血大地, 近代東歐如何從浩劫中重生?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畫下了句點,散居中東歐的小民族在和約締造者的手上紛紛完成獨立建國,哈布斯堡帝國宣告瓦解,多元價值從中東歐急忙撤退。一次世界大戰後,中東歐新興國家以自由民主建立政權,卻在建國後沒多久紛紛拋棄了自由民主的理念。在經濟殘破的戰間期,收復領土與同胞成為了中東歐共譜的曲調,無法忘懷那些在疆土之外的「同胞」,解救他們成為團結國民的唯一方式。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侵略波蘭,開啟中東歐最殘忍的「東方總計畫」。這位人稱「波希米亞下士」的納粹元首,他對斯拉夫人與猶太人的恨意,就萌生自族群衝突不斷的中東歐。這股黑暗仇恨點燃了種族屠殺的戰火,數百萬平民遭難,卻無法將破碎的中東歐重新凝聚,夾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國際情勢,反而讓他們利用戰爭的苦難來奪回土地。當希特勒入侵東歐唯一的民主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時,周圍的國家睜大了雙眼,看清與納粹合作可以帶來的領土好處。 二戰後,共產鐵幕隔絕了中東歐,史達林主義席捲當地,戰前的民主自由成了極權政體,散落在中東歐的國度紛紛變成迷你版的蘇聯,運行類似的共產主義、五年計畫與監控系統。史達林誓言建立社會主義國度,卻沒想到東歐各地的民族情懷從未散去。 從多族群共榮到民族意識的崛起, 位處歐陸邊緣、帝國環繞下的東歐,如何對抗遺忘?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斯洛伐克人、波士尼亞人和無數其他人在其中並肩生活,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從哈布斯堡王朝、鄂圖曼帝國到納粹德國與蘇聯,夾雜在帝國邊陲、被帝國形塑的東歐是如何發展?歷史的進程所帶來的恐懼如何影響至當代?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康奈利教授追溯了東歐各國建立後的民族主義浪潮;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種族屠殺源自於何方;鐵幕落下後中東歐人如何在暗流之下保存民族意識;以及中東歐的民族主義如何突破社會主義的枷鎖,重新主導中東歐的歷史敘事。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東歐百年史】套書限定別冊─✧─✧─ 【特別收錄1】臺灣版獨家作者序:中東歐民族主義與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啟示 【特別收錄2】中東歐歷史學家夏克勤專文導讀:歷史學家閱讀東歐的多種方法 【特別收錄3】中研院臺史所吳叡人專文導讀:政治學家與歷史學家關於東歐民族的對話
優惠價:488元 / 650
-
【東歐百年史‧冊1】共同體的神話:東歐的民族主義與社會革命的崛起
當西歐的民族主義浪潮席捲而至,被消失的恐懼迫使他們拔竿而起, 但即便都是被壓迫的弱小族群,為何彼此之間的衝突卻難以止歇? 1780年,哈布斯堡帝國君主約瑟夫二世發布飭令、決心建立以德語為主的現代化帝國,他始終沒有料想到這個毫無民族意識的政策,卻意外點燃民族主義的戰場,破碎了帝國疆土、撕裂了團結意識,多元民族便在殘敗的帝國間拔地而起,波動了歐洲歷史的發展。 1848年來自西歐的自由主義聲浪,激化了東歐族群的民族權利訴求,他們站上歷史舞台對抗帝國的「殖民政策」,希望能奪回自己的歷史和語言。然而,當這些小民族試圖對抗擁有優勢地位的德意志文化時,卻赫然發現敵人不只是中央統治者,更是原本和平共處、使用不同語言的左鄰右舍。 從馬扎爾同化運動、反猶主義到塞爾維亞對穆斯林的歧視,當這些宣稱被壓迫的族群起而抗爭之時,卻也在民族神話與歷史的戰場上你爭我奪,誰是誰的民族英雄、誰又是誰的國家叛徒?當多元的社會在一夕之間被迫區分成自我與「他者」(Other),任何激發暴力與種族思惟的行動,都被合理化成保衛民族的手段。 哈布斯堡帝國決心維持的多元疆土,卻諷刺地誕生了族群民族主義,人們似乎不再有理由與「他者」共存,即便在一百年前他們曾經相安無事。1914年,來自南斯拉夫的普林西普刺殺了斐迪南大公,這齣源於族群衝突的暗殺行動,最終卻引爆了血腥大戰與種族屠殺。夾在帝國之間的東歐人民,原本希望能在自己的民族之下擁有自由,為何走到這個境界? 從多族群共榮到民族意識的崛起, 位處歐陸邊緣、帝國環繞下的東歐,如何對抗遺忘?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斯洛伐克人、波士尼亞人和無數其他人在其中並肩生活,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從哈布斯堡王朝、鄂圖曼帝國到納粹德國與蘇聯,夾雜在帝國邊陲、被帝國形塑的東歐是如何發展?民族主義浪潮如何席捲東歐大陸,點燃一次大戰的戰火、成為種族滅絕的暗流,更形塑了今日的價值判斷?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康奈利教授追溯了民族主義如何在東歐各地拔地而起、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族群衝突淵源於何處,以及這股力量如何影響後續的種族屠殺和滅絕。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東歐百年史】套書附贈別冊─✧─✧─ 【特別收錄1】臺灣版獨家作者序:中東歐民族主義與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啟示 【特別收錄2】中東歐歷史學家夏克勤專文導讀:歷史學家閱讀東歐的多種方法 【特別收錄3】中研院臺史所吳叡人專文導讀:政治學家與歷史學家關於東歐民族的對話
優惠價:473元 / 630
-
賦予生命於畫布,跨越時代的藝術之路:文藝復興巨人×肖像畫先驅×抒情風景畫家×皇家藝術學院院士……將瞬間化為永恆,創造世界之美!
每一顆彗星都匆匆隕落,毀滅是它唯一的結局 ──生命雖然短暫,作品卻是不朽 12個章節,如同一場藝術歷史之旅, 跨越時間與空間,一窺大師的輝煌與血淚! ▎新紀元開始的象徵──拉斐爾 義大利傑出畫家,「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作〈雅典學院〉。 他所取得的成就無人能及。 他用自己卓絕的才能,創造了世界之美。 「在所有創造性活動中,他一直堅持唯一自我限定的美。因此,雖然他的生命很短暫,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他在不停地進步:他是真實、美麗而純粹的,比其他膚淺和造作的藝術家更自由。他創作了大量的畫作,鼓舞了所有種族和所有年齡段的人。藝術學院的每一位藝術家都對他所創造的不朽的美致以崇高的敬意。」──威廉.呂本克 ▎全能的曠世奇才──達文西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蒙娜麗莎的微笑〉。 人類的面龐是上帝的傑作。 一位女子的微笑比日落更莊嚴; 比戰爭──滿是傷痕的土地更悲愴; 比太陽的光芒更溫暖;比言語所能形容的更有愛意。 「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像達文西這樣廣博的天才了──他是如此有天分、如此不自我滿足、如此渴望超越。他的畫作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洞察力和精神力量,畫中的人物充滿著無法言喻的思想和情緒。在他的作品旁邊,米開朗基羅創作的是不夠豐滿的英雄式人物;拉斐爾所描繪的僅僅只是純潔、安詳的孩子,其靈魂還未覺醒。」──泰納 ▎義大利肖像畫先驅──波提且利 歐洲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斯畫派藝術家,代表作〈誹謗〉。 他留給我們的遺產是非凡的思想, 這也正是他活著時唯一擁有的東西。 「在達文西的《論畫》一書中,只有一位同時代的藝術家被提及──山德羅.波提且利。波提且利的作品中融合了基督教和非基督教,而這個人屬於過去的時代──有歷史記載之前的繁盛時代。他最大的希望是擁有忘記前輩的勇氣,從深不可測的存在之海中尋找出維納斯般的完美。」──沃特.培特 ▎皇家藝術研究院創始人──根茲巴羅 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和風景畫家,代表作〈藍衣少年〉、〈安德魯斯夫婦〉。 他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一項其他人能在其基礎上繼續創造的成就。 他為藝術的發展鋪設了道路。 「這個民族應該產生一位天才,足夠為我們的學校贏得光榮。根茲巴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名聲應該在藝術史上不斷流傳,排在所有藝術家之首。」──雷諾茲 ▎威尼斯藝術之父──貝利尼 義大利15世紀威尼斯畫派最卓越的畫家,代表作〈裸女照鏡〉。 喬瓦尼.貝利尼是他的名字。 然而當那些喜歡美麗的畫作的人們提到「吉安」時, 每一個人都知道指的是誰。 對於那些以藝術為工作的人而言,他就是「大師」。 「如果在我們這個時代,不論以多少理由,拉斐爾必須讓位給波提且利,那麼提香以其藝術成就。連同他世俗的榮耀和撩人的鮮豔色彩,將要以怎樣更多的理由,來讓位給親愛的威尼斯藝術之父──老吉安.貝利尼呢?」──奧利芬特夫人之《威尼斯的製造者》 本書特色:本書精選了12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藝術家,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及精彩的故事,闡述這些大師創作背後的藝術理念與社會歷史背景,不僅讓讀者深入了解其個人風格與創新之處,更能深刻體會到他們是如何影響藝術歷史與後世的藝術家。
優惠價:231元 / 330
-
人格的啟示:王統照經典社評集,喚醒沉睡的民族意識
不是不知,只是不為; 不是沒有責任,只是不負責任。 那是一段灰暗的年代,國家衰頹、政治腐敗、民生凋蔽, 面對世人事不關己的態度,詩人提出最沉痛的批判…… ▎當文明進入父系社會,女性淪為繁衍後代的工具 雖在圖騰時代,母系母權之較重,然一瞬即逝。後此幾千年之歷史,無非男子之活動寫真耳。固無關於柔脆幽閉之女子也。而如此現象,則吾國為尤甚。是即人生幼稚之過程,發揮其本能勢力以為異性之征服,致使半數之女子,感低首下心,以磨滅其人格,柔弱其體力,減消其知識。迫抑遏塞,混沌黑暗,其四圍之空氣壓抑之結果,遂以女性為男性之屬品,唯經營生殖之事業。 ▎控制想像的力道,為文學注入鮮活生命力 「想像」是詩歌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雖然要有情感做燃燒的火焰,有思想做指引的風信,有詞藻做外面的衣裳,但缺少這類堅強的骨髓,詩歌與別的文學作品便不易分辨。詩歌要提高人的聯念;(其他作品自然也有這個)由念生象;由象印感,迴環蕩薄,方能發生嗟嘆舞蹈不由自主的「迫動」。其間接傳感不是靠講理與訓教的言語,便容易深入人心。徒然在幻想上做工夫,毫無意義,固然是空餘下「奇思壯彩」的空花,無果實能慰人飢渴;而專想以理與智教誨讀者,爭演說論文的講席,似不必多此一舉。 ▎性是人類不可阻攔的本能,蓄意壓抑只會適得其反 兒童在幼年時自然愛情的發生,是自然而然的變化,不可以強相防阻的。雖說當著童年時代,對於性慾,不能有充分的了解,也不是如成人對於戀愛,有一樣的觀念,但必要於此期間,去因勢利導,使其性慾能以向高潔純粹處發達。那末自然危險便去掉,而真誠可得,因為兒童既已發見這個戀愛的關係,若不能使其思想能純潔,或使其明白了解其結果便因煩悶,而成了不學識,而浮薄狂亂的思想也隨之而起,到那時再想去救正,可已很不容易的。 〔本書特色〕 本書為王統照的隨筆集,涉及題材相當廣泛,從文學創作、藝術鑑賞到教育改革、社會運動,再到女性參政、女權議題等,作者憑藉獨到的眼光對近代中國的弊端展開犀利點評,並提出具體解決方針,透過本書,讀者能夠更好地掌握民初時代背景與知識分子的思想。
優惠價:245元 / 350
-
歷史學哪有這麼阿雜:查古人資料、挖死人骨頭……還不如直接聽古人怎麼說!十六位史學大家現身說法,沒有比這更能活學活用的了!
考古挖掘不僅要躲避戰爭、力排眾議,還要防土匪搶劫? 寫史書要不得罪當權者而歌功頌德,還是對後世負責而剛正不阿? 縱觀歷史,怎樣才能稱得上「大國」?其興衰是能夠預測的嗎? 古今中外的歷史學家,從希羅多德到司馬遷、塔西陀到呂思勉, 全方位的歷史學課堂,教你怎麼學歷史、看歷史、用歷史! ▎歷史學?是都在學歷史嗎? 古朗治:「歷史不過是過去所發生的一切事件的累積,是人類社會的科學。」 伯恩海姆:「歷史是人類發展的一門科學。」 克羅采:「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的歷史。」 Q:「聽起來這麼高深,學完有什麼用呢?能賺比較多錢嗎?」 A:「不能。」 Q:「既然沒什麼用那幹嘛學?」 A:「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寫史書套用浪漫主義,是怎麼個浪漫法? 大多數人認知的歷史與史書不就是枯燥乏味、實事求是的文獻嗎? 但若是史學家的「文筆太好」,難道文學價值就將其歷史價值掩蓋了? 難道動盪的歷史只能平鋪直敘、像打報告那樣無聊的講出來? 湯瑪斯・卡萊爾:「錯!只要眼光離開狹義的專業化歷史學,投射到更加廣闊的歷史學中,就能理解我這種浪漫主義史學派的寫法了!」 寫史書也可以如電影般的蒙太奇手法,著重在關鍵的場景和細節, 跳躍不連貫的敘述又怎樣?戲劇性效果正是浪漫主義史學派的特色! 「全人類對英雄的崇拜,昨天有,今天有,將來也一定會有。」 「我認為,世界歷史歸根結柢就是在這個世界上耕耘過的英雄們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創造了歷史,整個世界的靈魂就是這些英雄。」 ▎史學那麼容易失真的話,還能相信誰? 同學:「您在寫歷史時會不會因為個人喜好或憎惡而失真呢?」 塔西佗:「絕對不會!我的原則是下筆要心態平和,既不心懷憤恨也不故意偏袒,在寫任何人時都會去除自己的愛憎之情,力求公正地書寫所有人,也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帶給後人啟迪。」 同學:「Wow! Bravo!」 【本書特色】: 許多人認為歷史、史學研究枯燥無趣,是一般人難以親近的學術性知識,因此本書將古今中外16位史學家帶到課堂上,以講授歷史知識的對話互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觀點、不同立場來切入歷史與史學研究,讀者也能從最淺顯卻生動的方式了解各段歷史,並了解不同學者對於歷史書寫、論點闡釋、歷代史觀的差異,讓歷史活學完更能活用!
優惠價:263元 / 375
-
三國史話:赤壁真相×篡位內幕×人物平反,史學大師呂思勉重新詮釋紛擾的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千古風流人物輩出——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英雄豪傑! 奇詭壯麗的三國史×近代四大史學家之一 讓呂思勉筆下最易懂簡練的短文, 帶你神遊三國,遙想當年硝煙! ▼三國之爭,起源於「宦」? 說起三國的紛爭,大家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漢靈帝寵信宦官,導致政治紊亂,引起黃巾造反,進而使得劉備和孫堅的起兵。由此拉開三國時期之序幕。 漢初時期,侍奉皇帝的官職統稱為「宦者」、「宦官」,但早期的宦官並不都是閹人;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歷代皇帝日漸寵信這些沒有家人,難以結黨營私的閹人,致使東漢時期開始全面採用閹人為宦。 由於東漢末年大多是「天子早崩,繼位者年幼」的局面,導致外戚與宦官彼此爭權,政局益加腐敗,最終導致了三國前期群雄擁兵並起的戰亂時代。 ▼魏武帝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 讀《三國演義》,很難不對性格多疑狡詐的曹操留有深刻印象。由於《三國演義》風行,導致曹操作為「反派梟雄」的形象深植人心;事實上,閱讀《三國志》的〈魏武故事〉,更能窺見曹操的另一種面貌。 在〈魏武故事〉中,曹操敘及年少時對自身立功以報效國家的期許,以及對時局混亂的感慨;又談論討伐董卓後,由於群雄擁兵自重,為求自保,因而無法輕易放下兵權、解甲歸田;並在文末闡發自己對於周文王事殷的感懷,期許自己能如周文王般「至德」。 時過境遷,今人已難再辨認〈魏武故事〉所言有幾分真心、幾分虛偽,但我們仍可從中追想當時人物的風采。 ▼三國統一後,反成另個腐敗政局的開端? 三國晚期,蜀漢被滅,司馬氏篡曹魏後滅孫吳,中國史始進西晉時期;然而,西晉卻是一個更荒淫奢侈的朝代。 王濟自恃為君主之婿,生活豪奢,《晉書》評曰「麗服玉食」,且肴饌「悉貯琉璃器中」;石崇與王愷鬥富,彼此誇耀,更為此打壞御賜的珊瑚樹。西晉的腐敗奢靡,由此可見一斑。上位者尚且如此,老百姓又怎麼會有安穩的生活? 而其後的八王之亂、永嘉之禍,更導致了中原王權的又一次分裂。戰亂再起,最痛苦不堪的,依舊是黎民百姓。 〔本書特色〕 本書由「近代四大史學家」之一的呂思勉撰寫,為其著作中少數具通俗性的史學作品。有鑑於《三國演義》的描寫「七實三虛」,作者希望透過數篇簡潔精練的文章,以更易懂的方式,與讀者一同辨析史實,加深讀者對於三國時期的了解。
優惠價:231元 / 330
-
因為生活充滿OOXX,所以需要「樂觀商數」的心理學:多比效應×習得性失助×積極體驗,現在起提升「樂商」,哪怕沒有贏在智商跟情商!
整形會改變一個人的笑點高低?專家:影響持續一輩子! 人們傾向在說謊之後漱口、做完壞事去洗手?道德情緒影響行為! 正向心理學×積極潛能×教育實踐 這不是在書店中氾濫的心理學屁話書, 這是一本看得懂的、正經的心理學! 【多比效應】:你我也許都曾經「多比」過! 心理學家怎麼看待可愛的家庭小精靈多比?竟能扯上行為研究! 《哈利波特》中的家庭小精靈多比曾多次幫助哈利、想拯救哈利性命, 甚至會在違背主人(馬份家)的意願幫助哈利後,因心裡內疚而自我懲罰,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感恩而導致內疚心理並自我懲罰的現象叫作「多比效應」! 並且有個前提:只有當對他人的傷害不可能修復的情況下,這種內疚才會自我懲罰, 若傷害可以修復,通常不會伴隨自我懲罰的結果, 也就是說,如果多比給哈利的幫助造成對馬份不可逆的傷害,多比效應才會成立! 【道德/行為】:你以為洗手就能洗掉罪惡感? 人類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將充滿欲望(色慾、貪婪)視為低劣庸俗的品格, 而內斂、克制欲望通常被視為品德高尚,或與純潔等特質聯想在一起, 研究指出,不道德的情緒體驗會讓人傾向於保持身體潔淨,因此有更多清潔的行為, 什麼意思?也就是說,研究發現人在說了謊之後偏愛漱口,做了壞事之後更喜歡洗手! 【快樂閾限】:現在別說這個人笑點好高了,要說快樂閾限好高! 你是笑點很高、很難逗笑的人,還是笑點超低、什麼都覺得好笑的人? 笑點高低意味著一個人的快樂感受力,笑點越高越不容易開心起來, 但你相信嗎?「整容」跟「噪音」竟然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笑點高低? 噪音會對大腦中主管快樂的神經造成影響,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中甚至導致萎縮; 而整容對於一個人快樂感受力的提升可以持續一輩子,不敢相信! 另外,失去伴侶或失業這兩種情況對一個人的快樂感受力的損害至少要5~8年才能恢復! 【本書特色】: 本書提出「樂商」的概念,以心理學的科學角度來探討一種全新的心理能力商數,有別於以往對於提高智商與情商的認知,作者援引正向心理學之父塞里格曼的論點來闡述「樂商(OQ)」,也稱為樂觀商數,從眾多實驗中佐證心理對於個體行為及個性塑造、生命歷程的影響,以及與潛能激發、積極心態之間的關聯。
優惠價:333元 / 475
-
關公崇拜溯源:從各行業神祇到移民信仰核心,堂堂武將怎麼變成大眾的精神寄託?
聖德服中外,大節共山河不變;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既是戰場上叱吒風雲的關帝爺, 也是護佑考試順利的文衡聖帝, 更是庇佑商人生意興隆的武財神—— 萬能之神,當非關聖帝君莫屬! ▼武神關公:護國祐民,忠義仁勇 一手拿青龍偃月刀,一手拈鬚,這通常是關公神像的典型。 人們對關羽的熟悉通常來自史實與小說話本中驍勇善戰的形象,而這些印象正是讓關羽升格為武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唐時期,關羽被官方放入武廟從祀。隨著其地位改變,他的英勇事蹟和民間傳說逐步結合,漸漸被神靈化,成為了「關公」。 到了北宋,金軍兵臨城下,朝廷急需一位忠勇的軍人榜樣作為軍神,以激勵士氣,關公恰好成為了官方「造神」的不二人選。 明代以後,關廟甚至被當權者升格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並列。 ▼文神關公:知書達禮,儒雅有風 以「文衡聖帝」神格受供奉的關公,最常見的形象是手執一冊《春秋》,且通常為坐姿。關羽其忠誠守義的形象,都符合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可以說是傳播「君子之道」的最佳榜樣。另,人人皆知關羽喜讀《春秋》,他的文武雙全更可謂世人的典範,這也使關公信仰漸趨儒家化。 清朝時期,關公文神的地位更是有所提升。為了攏絡漢人儒士,清廷亦十分推崇關公,並為此實施一連串的政策,像是對關公後裔加官晉爵,或是在關廟的祭祀與配享上有所增制,以表崇敬之心。 ▼財神關公:刀利,則能得「利」 有時,人們也會看到關公以手拿金元寶的形象示人,部分商家亦會在店中供奉小尊的關公像。 相傳關羽年輕時曾在家鄉從商,並發明名為「日清簿」的記帳法。由於其忠肝義膽、懲惡揚善的性格,商家供奉關公為財神,除了保護身家與財產安全,更被引申有「絕不欺瞞顧客」、「同行公平競爭」之意。此外,由於青龍偃月刀的鋒利,更有商場上求「利」的意義。 本書特色: 本書以研究關羽生平及後世對其信仰崇拜一事,進行溯源、分析與探討。作者胡小偉以文化研究者的獨到眼光,小心辨析史實,大膽推論著述。本書為系列作中的最後一集,詳述了近代民間關公信仰的擴散與變化,並說明關公信仰是如何逐步結合生活,以至今日香火鼎盛的原因。
優惠價:209元 / 299
-
人生大策略:中國不亡,是無天理!胡適談「病入膏肓」的國家
►論自由:只有民主的政治方能保證人民的基本自由。 ►論貞操:男子嫖妓與婦人偷漢,犯的是同等的罪惡。 ►論慈幼:中國小孩的長大全是靠天,全不是人事之功。 ►論反省:當一個民族不肯學人的時候,它的盛世已經過去了。 推翻無能的滿清政府後,面對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 民族的意志該從何再次凝聚?改革的腳步不能停止…… ▎一個防身藥方的三味藥 ——給應屆畢業生的禮物,在臺南成功大學的演講 ◎問題丹 問題是一切知識學問的來源,活的學問、活的知識,都是為了解答實際上的困難,或理論上的困難而得來的。年輕入世的時候,總得有一個兩個不大容易解決的問題在腦子裡,時時向你挑戰,時時笑你不能對付它,不能奈何它,時時引誘你去想它。 只要你有問題跟著你,你就不會懶惰了,你就會繼續有知識上的長進了。 ◎興趣散 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又應該有他的非職業的玩意兒。不是為吃飯而是心裡喜歡做的,用閒暇時間做的——這種非職業的玩意兒,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樂,更有意思,有時候,一個人的業餘活動也許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 ◎信心湯 我們生存在這個年頭,看見的、聽見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們悲觀、失望的——有時候竟可以叫我們傷心,叫我們發瘋。 這個時代,正是我們要培養我們的信心的時候,沒有信心,我們真要發狂自殺了。 ▎打倒名教 ——不可撼動的中國「宗教」,前仆後繼只為身後留名 「名」是表物性的,「分」是表我的態度的。善名便引起我愛敬的態度,惡名便引起我厭恨的態度。這叫做「名分」的哲學。「名教」、「禮教」便建築在這種哲學的基礎之上。 一塊石頭,變作了貞節牌坊,便可以引無數青年婦女犧牲她們的青春與生命,去博禮教先生的一篇銘贊,或志書「列女」門裡的一個名字。「貞節」是「名」,羨慕而情願犧牲,便是「分」。女子的腳裹小了,男子讚為「美」,詩人說是「三寸金蓮」,於是幾萬萬的婦女便拚命裹小腳了。「美」與「金蓮」是「名」,羨慕而情願吃苦犧牲,便是「分」。現在人說小腳「不美」,又「不人道」,名變了,分也變了,於是小腳的女子也得塞棉花,充天腳了。 ——現在的許多標語,大都有個褒貶的用意,宣傳便是宣傳這褒貶的用意。 〔本書特色〕 許多人渾渾噩噩活在世界上,看不清眼前的道路,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只能隨波逐流、漫無目的。胡適認為,社會之所以能進步,是因為人類在思想上不斷成長,傳統文化固然有其優點,卻往往成為改革的桎梏,令人們畫地自限,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勇於提出批判、打破迷信,並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準確定位。
優惠價:252元 / 360
-
關公崇拜溯源:從「斬蚩尤」神話到宋朝天象解說,為什麼歷代皆尊關羽為忠義的化身?
壯志威風千古在,英雄氣概萬夫奇。 堂堂廟貌人瞻仰,忠勇惟君更有誰? 威震華夏,聲名絕代! 成神後的關羽,何以能影響人世至今? 其中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政治陰謀牽扯其中? 而關公崇拜又是如何凝聚各民族間的情感? ▼關公好讀《春秋》,宋人變法卻不得不棄其如敝屣? 「熙寧變法」欽定王安石「新學」為官學,據說他曾「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圍繞《春秋》一經在熙寧變法中的波瀾,後世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王安石雖然有心改革,卻未能徹底掌握官場人心,致使變法失敗不說,更造成宋朝士人混亂,冗官不斷,致使埋下靖康之禍的種子。 ▼關公斬蚩尤、戰秦瓊,實為時人信仰多元的證明? 其實和現代存留的很多神祇一樣,關羽崇拜也是在宋代重新發端,漸至後世勃興的。看起來「關公斬蚩尤」較「關公戰秦瓊」更為荒誕,但影響卻極為深遠。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將了卻天災人禍的希望寄託於神靈;而廣泛出現於話本、小說中的關羽,無疑為當時最「親民」的傳奇英靈。在人們的想像中,關羽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甚至能解決執政者所擔心的,解鹽歉收之難題。 透過「關公斬蚩尤」的故事,人們洞察到的不只是宋朝政局的紛擾,時人信仰的高度自由性,更有統治者在內憂外患之下,仍想偏安一隅的被動心態。 ▼橫跨儒釋道三教的關公,何以被尊為帝君之一? 即便改朝換代,人們對佛家、道教的信仰仍歷久彌新,屹立不搖。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本就有「皈依佛門」的描述,隨著外來宗教的傳入,其神勇威武的形象,更被信徒與「毘沙門天」附會結合;而從道家的角度看來,徽宗倚重的張天師一系,有調兵遣將的本事,自然也能呼召關羽,為人們排憂解難。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關羽的神格形象甚至兼容三教,跨越種族,成為清廷以至全民普遍供奉的「護國佑民」之神了。 本書特色: 本書以研究關羽生平及後世對其信仰崇拜一事,進行溯源、分析與探討。作者胡小偉以文化研究者的獨到眼光,小心辨析史實,大膽推論著述。書中詳細探究了關羽成神後,經過儒釋道三教「洗禮」後的神格變化過程;當中牽涉的人為因素,尤其值得後人細細推敲玩味,藉以更深入地了解歷朝歷代的政局特色。
優惠價:224元 / 320
-
關公崇拜溯源:從手持偃月刀到身騎赤兔馬,那些你以為的關羽形象居然都是假的?
鳳目蠶眉裹綠絳,縱身赤兔顯英豪。 忠肝豹膽雄天下,哪個能逃偃月刀? 自說唱平話至雜劇戲曲, 從滿漢貴冑到蒙藏邊民。 時至今日,關老爺的魅力依舊無人能及! ▼關公深入人心的形象是如何演變而來? 「臥蠶眉,丹鳳眼,五綹長髯;青龍刀,赤兔馬,周倉關平。」這是後世人們熟知的關公形象。一般人會認為這形象是《三國演義》的描述所確立的,其實不然。 以關羽的代表武器「青龍偃月刀」為例。事實上,史實並未載明關羽使用的武器究竟為何。一般而言,史學家普遍認為關羽使用的兵器當屬寶劍,而寶劍在傳統道教文化中,亦有「降妖伏魔」之功用。 到了宋代,長柄大刀在戰場上的廣泛使用,逐步滲入關羽的「戰神傳說」。後人漸漸在「關羽使刀」一事上取得共識。更甚者,《水滸傳》「大刀關勝」一角在姓氏、兵器和義勇等方面類似關羽,也被認為是民間關羽崇拜的一環。 ▼關公信仰何以萬人崇敬,跨越民族藩籬? 從各種史料來看,宋代以後的關廟都呈現出道家主祀,或者儒道合流,共同敬奉的現象。宋朝覆亡後,蒙古人雖敬奉佛教,但成吉思汗為安撫民心,希望得到黎民認同,故將佛教中對毘沙門天王的戰神信仰與漢人的關公信仰相結合,並且宣揚關羽孝親、重義、守信等道德。除了是統治者為自身權力背書的一環,更是教化人心、遏止民亂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清太祖努爾哈赤崇奉關羽,有一說為他年少時熟讀漢人典籍,尤愛《三國演義》,且對關羽十分傾慕。待到他征戰四方時,甚至夢見仙人指點,關羽託夢。滿人入主中原後,清太祖感念關羽助戰有功,大興關廟。 ▼關公信徒眾多,甚至「黑白兩道拜關公」? 宋代以後,關羽已然得到國家敕封。據學者所考,部分關廟碑記言其神威,「上可以佑國家,遠可以鎮邊疆,邇可以保鄉閭」,因此自然也被看作「軍神」、「治安之神」。 而關羽義薄雲天、兩肋插刀的形象,同樣也為「地下社會」所接受。這些為義而聚的民間團體,有的是為了反抗暴政,有的是為了保衛鄉里;為凝聚彼此,因而崇奉「義字當先」的關羽。時至今日,關公信仰亦在地下社會中廣泛流播。 本書特色: 本書以研究關羽生平及後世對其信仰崇拜一事,進行溯源、分析與探討。作者胡小偉以文化研究者的獨到眼光,小心辨析史實,大膽推論著述。書中詳細探究了關羽的形象變化,及其信仰如何跨越種族、階級、行業的藩籬,達到今日萬人崇奉的地位。
優惠價:224元 /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