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RC造建築入門:一次精通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的基本知識、設計、施工和應用
278堂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入門課―――― Q&A解說 + 插圖圖解 = 輕鬆理解RC造建築! ◎一頁一問,搭配精繪插圖,循序漸進介紹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知識 ◎完整說明細節和整體概念,詳盡導讀建物的構造方式及設計施工 ◎每頁、每項獨立章節,3分鐘即可輕鬆讀完一個單元 ◎日本暢銷建築書作家親授掌握鋼筋混凝土造建築之道,充實實務知識的必備書 最有趣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入門書―――― 建築知識的學習起點,一次弄懂RC造建築的門道! 現實中的建物是物理性存在的實際物體,透過橫向連結建築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術才得以成立。 因此,關鍵在於必須學習實用學問的建築、現實中的建物。 本書介紹鋼筋混凝土造建物的建造、構造方式、材料,以及設計和施工時必須理解的最低限度知識。將這些非常基本的知識,某種程度分門別類,再彙集成冊。 主題的排列順序,先從建物整體的樣貌開始,再學習混凝土和鋼筋的性質。然後循序漸進,學習軀體、地盤、基礎、鋼筋、澆置、防水、門窗、裝修、室內裝修的基本事項。依序閱讀,就能學習到RC造的整體樣貌、結構體的構造,以及各種工程的知識。 對於想學習建築基本知識但因學校課程過度細分而愈唸愈不懂的人,或者想了解建築實用學問的人,本書都提供了讓人樂在其中的輕鬆學習方式! RC造建築11大章節超級學習術―――― 入門前的入門書,基礎前的基礎學! 目次 1.結構方式:框架和承重牆╱底層架空和懸臂╱其他結構 2.RC:RC的性質╱RC的製作方法╱混凝土的成分 3.軀體:軀體╱跨距╱梁╱牆╱樓板 4.地盤:地盤調查╱地層 5.基礎:基礎的種類╱地下室╱電梯 6.鋼筋:鋼筋的種類╱配筋╱套筒╱覆蓋厚度 7.澆置:連續澆置╱器具╱配管╱部位別╱混凝土的缺點╱錨定物╱嵌入件 8.防水:屋頂上處理╱地板高程 9.門窗:窗框╱鋼製門╱室內門╱玻璃 10.裝修:磁磚╱石╱塗料 11.室內裝修:住戶內部的牆╱隔熱材╱牆╱天花板╱室內裝修用板╱端部的收飾╱地板
優惠價:266元 / 380
-
圖解吧檯設計:從屬性類型、功能尺寸、動線設計、照明材質,一本全解!
第一本全面探討吧檯設計規劃書, 包含形式、動線、功能、尺寸、材質等, 提供最完整詳實的吧檯設計知識。 【內容簡介】 過往餐飲空間裡的吧檯總是處於最不起眼的位置,隨開放式吧檯、廚房的盛行,以及多元料理方式的助長下,吧檯已躍升成為現今餐飲空間的主角,具設計感的吧檯不僅能帶出一間店的靈魂、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也能讓消費者近身感受料理現場,建立最直接的體驗互動。 吧檯功能分對內與對外,對內它是工作人員主要的作業區,良好吧檯設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工作人員能夠順利執行各項任務,減少混亂和錯誤;此外它還必須提供足夠的工作區域、儲存空間和方便拿取、操作各式料工具,以對應流暢的工作流程,確保快速出餐和食物的鮮度。 對外,吧檯是客人與店家互動、體驗的重要空間,特別是在小型商業空間,吧檯往往是中心、核心,它的實用性不言而喻。同時,吧檯也可以成為商業品牌的視覺代表,透過選擇適合的材料、顏色和設計風格,展現品牌的特徵和價值觀、建立品牌識別度,使顧客對品牌有更深的印象。除此之外,多元功能概念帶動下,吧檯還能兼顧產品展示、推銷特殊的產品或推廣活動,合理的陳列和展示可以引起顧客的興趣,增加客人對產品的認知和購買意願,增加銷售和營收。 綜上所述,商業空間的吧檯在於提供良好的客戶體驗、展示品牌形象、促進產品銷售和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有鑑於此,在設計商業空間時,吧檯的設計和安排更應該受到充分的重視。 【目標讀者】 專業設計人士、產業經營者、設計系師生 【本書特色】 ‧ 首本全面性分析吧檯設計全書。 ‧ 分析歸納商空吧檯設計全要點。 ‧ 針對市場餐飲類型做歸納解析。
優惠價:455元 / 650
-
十座建築看人類文明史:從權力與道德,到商業與性愛,十座建築十個面向解構人類文明的發展
人類形塑建築,建築也造就了我們 建築的一磚一瓦,堆疊而成文明的發展史 十座建築,十種觀點 第一本從建築視角跨越大眾文化、社會學、哲學、歷史領域, 論述人類發展歷程的權力、道德、記憶、商業、殖民、娛樂、性愛…… 【本書特色】 1.以十座歷史上的經典建築為主,同時援引許多耳熟能詳的知名建築例證加以比較。 2.搭配超過六十張珍貴建築照片、有趣的建築軼聞、歷史事件與社會思潮。 3.以十座建築,爬梳人類文明的十個面向;以十個面向,開展社會文化的十種想像。 論建築的十個面向: 1.權力——高塔建築代表建築有賦予權力的潛能,人也有權利傾覆之。從巴士底監獄、巴別 塔、紐約世貿中心談權力與自由雙重象徵。 2.道德——羅馬金宮誇張的怪異是暴政的象徵;納粹公路的優雅曲線靠猶太人死亡所造就。如果建築的興建目的並不良善,還能算是好建築嗎? 3.記憶——清真寺、凱旋門、泰姬瑪哈陵──所有紀念性建築都象徵國家與社群的記憶,卻常又被群眾賦予新的意義。紀念性建築如何代表永恆、飄忽與潰敗? 4.商業——從十五世紀的魯切萊宮,到大都會人壽大樓、洛克斐勒中心;工業建築甚至開啟後世的包浩斯建築和柯比意。建築如何推銷企業形象,重新建構城市? 5.殖民——滿人皇帝將漢文化地貌和西方建築元素納入圓明園,目的是殖民。當代北京鳥巢體育館,再度由專制獨裁的帝國所興建,幾百年來人類進步了多少? 6.娛樂——從古希臘的圓形劇場、華格納節日劇院、世博會、迪士尼樂園、到電玩裡的虛擬建築,幻想國度與居家空間如何融合? 7.工作——福特車廠簡潔的幾何形式,對歐洲現代主義影響深遠。當工廠成為住家,如何導致勞動與休息、家庭與工作之間界線的模糊? 8.性愛——為愛侶建的房子、阻擋愛情的結構體,及迷戀建築物本身的人。房子不是居住的機器,而是人的軀殼的延伸與釋放。建築對人類原欲有何影響? 9.健康——醫院建築從十四、十五世紀與宗教建築相連,到民族國家興起後為君主和軍隊服務,現代設計蘊含社會意識與衛生觀念,目的卻是讓生產力最大化? 10.未來——都市化模糊了鄉村與都市,建築最大挑戰是如何提供住宅給平民百姓。從里約的陸橋,看建築如何連接階級的兩端,讓更多人生活得更好? 這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建築文明(化)史,也是談論建築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 建築學給人一般的刻板印象,往往不脫外觀和形式的專業探討。但你可曾想過?建築與我們的生活,其實比想像中更加緊密? 建築並非僅供觀賞。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的生老病死、愛恨嗔痴、工作享樂,人生所有重要階段都在建築中度過。人活在建築之中,建築也存在我們之間,構成社會、生活、思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偉大文明都有代表性建築,說明了建築與人類發展史的重要關聯。 了解建築及其影響,有助於理解我們的生活與世界。 本書分為十個章節,從歷史取材,放眼文化層面。以不同角度與年代,探討十座不能不深入了解的經典建築:從古巴比倫的巴別塔、現代初期的圓明園,到當代里約的陸橋等等。它們體現了政治、商業、權力的脈絡,或者反映工作與性,並透露出社會與建築的密切關係。 文化與建築可以推動歷史。人與建築,建築之於人的影響,和建築本身一樣深遠。無論是宏觀或微距,透過這些觀看建築的角度,可以對建築長久以來的角色產生更清楚的概念,對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思索最重要的問題:建築是否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優惠價:315元 / 315
-
圖解作詞:第一本徹底解說專業音樂人填詞過程!
股漲的情感寫成歌詞後只剩幼稚? 擺脫不了別人作品的影子?或,就是有那麼一點陳腔濫調? 歌曲是三分鐘的戲劇,歌詞是劇中講述的故事! 歌詞鋪陳的故事張力,能把歌曲的魅力渲染到無邊無際,攫住大眾的情感。作者島崎貴光從深蹲二十年、磨練成日本流行音樂界全能金賞音樂人,在本書中以業界打造暢銷歌曲的行內觀點,所有歌曲都應以風靡賣座為前提,分析歌詞的結構與效果,詳細示範作詞時注意什麼、理解什麼、如何做到、怎麼做等,將專業音樂人的填詞過程拆解成容易學習的方法。掌握了這一套方法,任何人都能將想表達的所思所感轉換成能夠回應聽眾情感、形象栩栩如生的歌詞。 本書最強★★★★★ ‧只教你鍛鍊必要能力 ‧循序漸進引導感覺和理論 ‧創造魅力的有感手法 ‧不管對誰都一樣簡單好學
優惠價:480元 / 600
-
音樂製作全書
從數百次失敗,如何成功走出一條暢銷、受獎無數的音樂路? 殘酷舞台上,「贏了增加信心,輸了也要變成經驗」——島崎貴光 島崎貴光無疑是日本一線全能型音樂人,身兼作曲家/作詞家/編曲家/音樂製作人/音樂顧問/新人及藝人培育製作人/專輯製作人等多重身分。音樂作品以日本流行音樂為主、橫跨動漫音樂及電玩配樂,類型廣泛,至今累積無數賣座作品。 2006 年以w-inds.「ブギウギ66」、中ノ森BAND「Fly High」兩首作品獲得「第48 回日本專輯大賞:專輯大賞金獎」。爾後,2011 年再以SKE48「青空片想い」(作曲)獲得第47 回 CROWN HIT 賞之「SINGLE HIT 賞」。同年8 月發行SMAP 二十週年特別紀念專輯「SMAP AID」,以「開始之歌( はじまりのうた)」(作詞/作曲/編曲/音樂製作人)獲得粉絲人氣票選第2 名。2004 年開設作家講座「MJ-Studio」(2014 年更名為「MUSiC GARDEN」)。20 年來培養了無數的新生代歌手、詞曲家及職業音樂人。 本書凝縮自作者在競爭幾近殘酷的日本流行樂壇屹立22 年,至今依然活躍於一線的專業之道,涵蓋作曲、編曲、作詞、比稿、錄音、配唱、混音、母帶技術等各面向,每一篇章都是作者長年經驗累積、浸潤醞釀後的精湛祕技,是一本讓人想反覆閱讀、借鏡開竅的取經之書。 專業推薦 大禾音樂負責人/林尚德老師 這是一本有條有理、極具邏輯性的音樂工具書,如果我剛開始做音樂的時候就讀過這本書,現在肝的顏色應該會更漂亮! 知名製作人、金曲獎評委、FIR 飛兒樂團/阿沁老師 本書結合流行音樂製作、創作、編曲等等各式綜合專業觀念。對於喜歡音樂的朋友尤其絕對不可錯過,作者島崎貴光分析音樂結構的方式真的非常理性,讓原本玄妙的創作藝術變得規則與邏輯化,絕對可以幫助新手寫歌更有方法,職業創作人也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啟發。 本書特色 ★日本最強流行音樂祕技★ 至今一線音樂人的22年最深刻體悟精華 整合創作者+製作人+評審三重身分觀點 涵蓋技術、知識、心態,一次吸收全面提升
優惠價:576元 / 720
-
圖解西洋經典餐瓷器全書:從歷史、藝術、工藝、名窯、品牌到應用、鑑賞與收藏,西洋瓷藝愛好者必備指南
認識在百年歲月中誕生的西洋經典餐瓷 精美的西洋餐瓷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為什麼要這樣鑑賞?那樣思考? 以淺顯的文字與清晰的邏輯,梳理西洋瓷器的工藝美學精髓, 探究西洋瓷器的文化背景、變遷演進, 剖析瓷器背後的文化意涵, 全方位的解讀,帶你看懂雋永不凡的西洋瓷器。 知識、品鑑、實用兼具的西洋餐瓷精品「終極版」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于禮本/審訂* 本書涵蓋西洋陶瓷器的基礎知識、經典品牌、美術風格、誕生背景與重要人物等知性建構,並深究餐瓷與電影、音樂、文學作品等藝術的關係。兼顧專業知識與實用樂趣,讓你學會賞析重點、理解創作的歷史背景,看懂作品背後傳達的真正含意。知識與趣味兼具,培養工藝美學與鑑賞能力的最佳實用書。 【一本就懂】西洋餐瓷全知識 有別一般的品牌型錄、陶瓷史學術書或古董專書的枯燥、厚重。 學習、欣賞與實用兼具,品鑑西洋餐瓷器的入門專書。 在進入西洋陶瓷器世界之前,須先奠立扎實的基本知識, 從分類、部位名稱、製作、釉藥裝飾等基礎開始。 依不同國家,介紹世界知名的經典西洋餐瓷器品牌, 詳盡解說各國重要窯廠的歷史與特色, 深入解讀背後的意涵。 從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新哥德式到現代裝飾風格, 理解西洋餐瓷誕生的歷史背景、文化趣事與時代意義。 按時間順序彙整西洋餐瓷設計紋樣的美術風格, 精美圖片與解析,瓷器關鍵元素與風格細節盡收其中。 並細說西洋餐瓷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人物, 以及相關的文學、音樂、電影、設計與知識。 最後收錄西洋餐瓷的選購、收納、保養,以及與料理或其他餐具的搭配原則。 在生活中享受「時代」給予的贈禮,就從這本開始 「西洋餐瓷器」鑑賞與珍藏入門 德國:Meissen麥森、Nympenburg寧芬堡、Villeroy&Boch唯寶、KPM Berlin柏林皇家御瓷、Hutschenreuther獅牌、Rosenthal羅森泰 法國:Sèvres賽佛爾、Ancienne Manufacture Royale皇家利摩日、Bernardaud柏圖瓷窯、Haviland哈維蘭 義大利:Ginori 1735基諾里1735 英國:Royal Crown Derby皇家皇冠德比、Royal Worcester皇家伍斯特、Wedgwood瑋緻活、Spode斯波德、Minton明頓、Royal Doulton皇家道爾頓 中歐、東歐、俄羅斯:Imperial Porcelain俄皇瓷窯、Augarten奧格騰、Herend赫倫 北歐:Royal Copenhagen皇家哥本哈根、Rorstrand羅斯蘭、Arabia阿拉比亞、Iittala伊塔拉 日本:NIKKO、NARUMI鳴海、Noritake則武、大倉陶園、Gien吉安、Porceleyne Fles 【瓷藝愛好,典藏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徐瑞芬/國際瓷繪藝術家、大洋洲華商經貿聯合總會藝文推廣委員會 主任委員 張清淵/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院 專任教授兼所長 崔愛玲/橄欖樹下 文創總監 楊玉琴/Kellys Partea Room 凱莉紅茶文化有限公司 總監 謝珮琪/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版主 顧為智/《歐洲手繪瓷盤》作者 【推薦語】 投入瓷繪創作研究20餘年的我,欣見臺灣終於有一本如此全面的西洋經典餐瓷器專書出版,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說明文字、系統性的分類方式和大量精美的圖解說明,深入淺出帶領讀者一窺西洋餐瓷的奧妙精髓,期盼讓更多人認識餐瓷藝術之美,讓生活及心靈充滿繽紛色彩!──徐瑞芬 17、18世紀歐洲從中國進口的陶瓷點燃了西洋瓷熱潮,本書鉅細靡遺呈現歐洲各國瓷器如何為生活帶入風格,及其歷史文化的演變。──崔愛玲
優惠價:740元 / 1200
-
i室設圈│漂亮家居03:旅行在地‧感受設計
【關於我們】 《i室設圈│漂亮家居》延續《漂亮家居》雜誌精神,朝空間設計專業為依歸,以成為「空間設計專業養成誌」自許。轉型後的《i室設圈│漂亮家居》以「洞見Insight」──分析時事梳理國際產業新趨勢聯結在地,提供企業品牌與設計人嶄新觀點;「智庫Think Tank」──遴選國內外空間設計案,解析設計創意與實踐落地,挖掘新銳潛力設計人;「生態系Ecosystem」──以設計力串聯各產業提升競爭優勢,跨域專家齊聚論述碰撞創新火花為作品牌核心,成為設計人學習、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知識平台。 《i室設圈│漂亮家居》每年1月、4月、7月、10月出刊。對應產業以搭建多元設計平台為核心,補足學校沒教的設計這門事、提供跨領域設計與創新知識,給予設計人更實用的內容;對應知識以提供專業設計、不同領域內容帶動設計跨域學習,同時著重本土與外來設計並重的多國學習。 CONTENTS TOPIC──旅行在地‧感受設計 一場疫情已全然改變各地、包括台灣的飯店業生態,連鎖酒店集團也意識到,現今的旅行者渴望獲得更多本地體驗,試圖屏除千篇一律的特性,靠差異化設計、特色體驗致勝。本期以星級酒店集團、本土酒店品牌各自走入與化在地的經營設計為焦點,介紹為品牌們為擴大市場深城市、甚至地方所規劃之在地化的酒店空間設計,為品牌找到新出路也替消費者建立新的旅遊體驗,也作為其他經營者、設計人的新啟發。 INTERVIEW 連鎖酒店走入在地的機會與挑戰 I-SELECT 從入住地方酒店開啟一趟深度旅行 VISION──從視角、細節,打開設計維度 IDEA──遠離喧囂到地避世酒店住一晚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每逢放假不少人渴望遠離都市的喧囂,藉由兩天一夜、三天兩夜的小旅行,到異地度假也避世幾日。蒐羅台灣、大陸7間由中生代設計師規劃的避世酒店,享受無人打擾的時刻,也藉由入住期間感受自然生態或在地之美。 DETAIL──從洗滌體驗尊榮享受的紓壓設計 外出旅遊度假選擇住宿時,除了價格、舒適度、設計感,衛浴設計也是許多人在意的一環,期望藉由其中的設計規劃放鬆身心,同時也洗滌去身上的疲憊和壓力。蒐羅台灣以泡湯服務、賞景放鬆為訴求的旅宿,再針對其設計風格、使用動線、設備配備、細節工法等四大面向來做深入的解析與探討,看設計人如何運用設計破解小空間的侷限,讓旅人從而享受尊榮的放鬆時光。 BEYOND──破圈而出.跨域學習 PEOPLE──深化經營內涵,為品牌創造價值 從食品業發跡的嘉楠集團秉持「做自己喜歡吃的、自己喜歡住的」理念,逐年擴大事業版圖,相繼投入飯店經營及不動產開發等領域。風華渡假酒店董事長、嘉楠集團第三代陳建昇領軍下,2007年投入飯店市場「風華渡假旅館-虎尾館」正式營運,2017年推出「嘉楠風華酒店-嘉義館」,2023年「風華渡假酒店-礁溪館」正式營運。這些年來陳建昇借助設計專業創造更生活化、貼心的設計來與消費者對話,同時也為系列飯店建立新價值。 CROSSOVER──酒店迎戰零接觸設計 非接觸式已成為必需品,從訂房到入住,無人自助服務已成為時代下的新標配。非接觸不只降低旅店的人事成本,背後大數據更能精準掌握到旅客的消費輪廓。究竟旅店經營人想的是什麼?設計人又該如何整合數位讓設計跟得上時代,系統開發業者又該如何不斷跟新技術,本次跨越對談邀請設計人袁世賢、旅宿顧問黃偉祥、系統開發商許啓裕三方一同來進行對談,提供產業、設計人新的思考觀點。 ACTIVITY──市場脈動‧產業交流 AWARDS──2023 TID AWARD 年度三大獎項發表 亞太及華人地區室內設計專業指標獎項「TID AWAR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於9月5日舉行實體典禮,同時發表TID金獎、新銳設計師獎、評審團獎、年度大獎等獎項。從本屆得獎作品當中也看到設計師們逐年突破更新的設計能量與創意思維,持續為生活問題找到解方與方向。 AWARDS──2023 TINTA 金邸獎頒獎典禮盛大舉行 作為台灣首個針對40歲以下青年新銳室內設計師的獎項「TINTA 金邸獎」於9月27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行頒獎典禮,全程同步開放線上直播,本屆金邸獎主軸為「新場域×新思維×新生活」,藉由評選出的眾多優秀作品,告訴全世界什麼是未來的設計。上半場舉行本屆11個空間設計類別獎項的頒獎典禮;下半場則特別規劃「設計師沙龍」,邀請評審團代表與不同類別的金獎得主,透過現場與線上視訊對話,帶來一場深度交流。 EVENT--呈現松菸84年發展變動與未來 松山文創園區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2023 年將迎來松山菸廠 84 歲,昔日菸廠空間活化再利用,累積許多創新典範,園區年度最大的策辦活動――原創基地節,邀請臺灣、印尼及日本共 9 組當代藝術家現地創作,策展內容以「場域精神」、「生態永續」及「在地知識學」闡述十年有成並轉型更茁壯的未來願景。
優惠價:349元 / 499
-
宙斯の靜物魔法
在純白的攝影空間 從空無一物的宇宙開始 用光亮創造宇宙吧 在靜物世界中 你能成為神 本書彙整月刊COMMERCIAL PHOTO的「宙斯の靜物魔法」專欄,於2021年4月號至2022年9月號的連載文章,並且加筆修改。連載專欄中,高井攝影研究所(宙斯俱樂部)會邀請來賓決定主題,每次拍攝兩種形式的靜物。來賓有攝影系的學生、攝影棚助理、無攝影棚拍攝經驗的人或是專業的商業攝影師等。書中將介紹在攝影棚拍攝靜物的「樂趣」與「創意」,從基本的商品攝影手法到如何運用燈光技術拍攝充滿創意的形象照。 *文章中的四格靜物(有時是三格)照片,是從高井哲郎的社群媒體「note」的文章中選出。(note.com/tetsurotakai)
優惠價:330元 / 330
-
用商學的刀剖析藝術的牛:丁禾藝術孵化實驗室
商界菁英最愛的藝術講座,讓您渾身是藝術。 用30年的藝術觀點,讓您秒懂藝術。 本書希望以藝術孵化為主旨,貫穿全書的論述與分享。 我希望能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討論藝術價值的本質。 藝術課程結合商學思維和科學視野 讓藝術成為每個人生命中活用的一部份是我們的使命。 活出藝術,找出每個人的獨特價值。 為什麼學習藝術色彩,印象派是最好的途徑之一? 塞尚為什麼是現代藝術之父?他發現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為什麼背後都科學觀點? 畢卡索成名代表作<亞維儂少女>為什麼重要?非歐幾何是什麼? 杜象的小便斗為什麼成為20世紀後半,西方藝術專家公認是最重要的現成物?杜象還成為當代藝術之父! 觀念藝術的創作材料是「訊息」。如何掌握「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現象成為創作材料? 行為藝術其實就是「信用」的藝術?如何用運用它來為生活創造價值? 安迪沃何說:「商業藝術乃是藝術家的下一階段,賺錢是藝術」。為什麼我說:「是的!賺錢是藝術」? 波依斯提倡「社會雕塑」,哪什麼是社會雕塑?為什麼說人人就是藝術家? 重新定義,找到對接的異場域碰撞。為什麼藝術思維既是富人思維? 人生在追求什麼?為什麼藝術是一門通往自我實踐的科學? | 六城市EMBA心靈領袖讀書會 總會長 陳國文 | 京桂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劉月桂 | 正觀藝術畫廊藝術總監 林文娟 | 時承醫養集團 & 時兆創新董事長 林玟妗 ── 聯合推薦 【出版序】出版總策畫 時兆創新時傳媒 文化事業體 創辦人 林玟妗 我常常在丁禾老師的藝術專業群組裡,和六城市EMBA心靈領袖讀書會中,分享到非常豐富的藝術觀念,藝術的新思維。 在他的實驗室裡更從底層邏輯,到世界藝術史的脈絡,延伸至現成物、觀念藝術及行為藝術的系統架構,看到傳統藝術如何在年輕的一代青創企業者,翻新藝術的創新價值,與不同思潮連結,形成跳脫框架的新觀念。 藝術,一直在社會上扮演著上流社會美學的品味風格,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透過藝術家們對材質的掌控與天賦,把每一個時代跨越時空和想像的限制而流傳於世間,蘊含歷史生命美感與價值。在「丁禾藝術孵化實驗室」的新書中,重新注入不一樣的詮釋空間。他非常細膩地的把學來的藝術邏輯系統化,科學理論與根據,加上商業的思維和運作,讓讀者可以深入淺出地隨著他的引導,走入一個親民平實而垂手可及的生活領域裡,創建藝術視野帶來的提升與高維能量互動的震盪頻率。 更讓藝術不再距離遙遠,倒是可以在未來的生活中扮演著與人生密不可分的層次感,品味著完美的藝術靈動與視覺,又可應用於商業中,實現個人的理念與內在升級。 期待「丁禾藝術孵化實驗室」帶著您轉化一個新的思維,跟隨他用不同的藝術基礎架構,走一條自由的人文欣賞之路,也體驗如何從形而上的美術藝術框架,透過商業藝術與社會雕塑,學習通往自我實現的新價值。讓典藏的欣賞品味,可以帶出精練的極簡風格,反璞歸真,來閱讀一個顛覆傳統想像的商業藝術學吧! 【作者序 】林丁禾 藝術孵化實驗室創辦人 很開心完成這本書的出版,感謝這段時間在生命中所有出現的人事物,美好的大家促使我把這本書積極出世,這本書也是標示著個人生命歷程的里程牌,也真心希望對我們的社會有所幫助與價值創造。 兩年前,我做了「基因檢測」。項目分成「先天生理」與「後天栽培」兩大項。在後天栽培方面,特別一提的是,「抽象思維」顯示是高級的,這對照了為什麼我會對「藝術思維」的領域研究感到興趣,除了剛好我所學的是「藝術」與「商學」的跨域連結,這似乎是冥冥之中成為我運用「天賦」不斷地在實踐的願景與使命。 30年來在藝術領域的學習與觀察中,讓我逐步體會藝術史的本質是協助我們鍛鍊「藝術思維」的潛能開發,通過藝術鑑賞,連結「內在美感」、「想像力」、「創造力」,進而轉換至各個產業之中去發展的創新與可能。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即進入了高維的競合時代,呼應愛因斯坦所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更加顯化。一切來自「藝術」源頭的延伸,進而讓生活師出有名。長久來說,重視藝術史,也就是重視一個國家長久的品牌發展,而且可以照應到各行各業。國際上非常多的例子,一如蒙德里安構成三原色的藝術創作,已是荷蘭國家品牌識別之一的延展,世界各國都有蒙德里安的粉絲,他的藝術對室內設計,產品設計,時尚,建築,極簡藝術...等等各領域的影響甚鉅。 現代主義藝術於1960年代左右已大致發展結束,代而興起的是「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現成物藝術」……等等後現代藝術發展中的要角。21世紀的今天,「AI生成圖像」逐漸可以勝任許多形式主義藝術的表現。因此,人人未來將要有升級我們意識的維度,而「意識創造」也是後現代藝術創作的主軸,這也是本書中所要談述的重點。 先說一下,所謂「藝術」的核心即處理「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道法術器。以下說明: 「道」──藝術的本質,如藝術的體驗與邏輯。 「法」──藝術的脈絡,如美術史的研究,音樂史的研究……等。 「術」──藝術的技術,如明暗法,雕刻法,譜曲……等。 「器」──藝術的載體,如畫具,雕刻刀,樂器……等。 進一步來說,我們可以從這樣視角來了解「當代藝術」的道法術器: 「道」:重新定義的想像力 「法」:去中心化時代的無限脈絡。 「術」:一切領域的技術與技法。 「器」:各種領域的載體,即現成物。 另外,我們現在在生活、展覽與媒體上也看見「藝術×商業」、「藝術×科學」、「藝術×邏輯」與「藝術×生活」等等許多藝術跨界的乘法與社會的實踐。這當中討論現代與當代藝術,以及探索藝術本質的終極方向,與每個人生命意義對於創作概念的連結,所以在此也列舉以下幾本書,我這次出書也期待與之呼應,如下:《美意識》2018出版、《用藝術力突破商業瓶頸》2020出版、《邏輯式藝術鑑賞法》2021出版、《商界菁英的六堂藝術課》2022出版、《令人腦洞大開的藝術思考法》2023出版…等等。 今日此書的完成,要感謝非常多的貴人,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彼此在不同領域與角色擔任中,發揮同頻共振,使命連結,共同一起為「藝術入世」的理念進行實踐。在此特別感謝,京桂藝術基金會給予許多寶貴建議、在六城市EMBA心靈領袖讀書會中與各產業專家與企業家不斷地交流、在正觀藝術擔任藝術顧問,實踐中成為最有默契的藝術推手、在寰宇商務平台連結高端人脈資源,彼此豐盛交換,在BNI商務引薦平台成為不斷優化的商務人士……等等。 最後,感謝您對本書的閱讀與支持,由我誠摯地帶您從「藝術孵化」的視角來探索我們這個可以一切都是藝術進而奇妙的美好世界。 【精彩摘錄】人一生必上的一堂藝術孵化課 中學、大學的美育養成 回憶起國中時期,我進入了美術實驗班,開始接觸台灣完整美術教育。在30年前的美術教育中,教育目的大部分仍然以升學為主,那時我學習畫素描、水彩畫、水墨畫、版畫製作和書法等術科的技巧,然而在學業上仍面臨著許多學習成績的要求。 按照升學主義的道路,我順利進入了高中美術班,這讓我進一步探索和精進美術的技法。我們老師還會邀請剛從國外留學歸國的大學美術教授到美術班級上進行演講。這些演講讓我從幻燈片中逐漸接觸到國外關於「後現代藝術式」作品的型態,不過,實際上我對於這種國外藝術創作的形式仍然理解有限。由於當時課業仍非常繁重,所以我還是以準備升學考試為主要目標。 1997年,考上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現為台灣藝術大學)的雕塑學系(註0-1)。進入學院後,我開始接觸更多的藝術技法課程,尤其是從過去的二維平面美術學習轉向了三維立體的雕塑學習。此外,我還修習了更深入的藝術史課程,並接觸到許多學成歸國教授傳授哲學式的美學,以及現代藝術理論的課程,這擴大了我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 在大學期間至畢業後,我曾到多位知名雕塑家的工作室或公司擔任工作室助理和石雕工程師的角色,參與並協助處理公共藝術工程相關的工作。 轉換領域的契機 由於台灣的分科教育體制,以及我養成過程中專注於美術教育的領域,不過那時我一直有想就讀中學普通班的想法。回想我以前對物理學也相當有興趣,但美術班歸屬於文組,所以與升學無關的科目變得相對不是我會投入學習的方向。 長年以來,對於這樣的想法持續在我的思考基礎上,加上在2000年後,台灣政府意識到文化與產業發展的關聯性,並開始順應國際潮流,探索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並制定相應的法案。當時,親弟林華庭從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畢業後在銀行擔任儲備幹部的職位,當時與我交流了關於藝術與商業結合的想法。在他的建議和安排下,我終於在2005年開始了商管領域研究所的準備。 在2008年,我終於考上了國立政治大學科技與創新管理研究所,現為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註0-2),成為商學院的碩士生,這標誌著我將跨越不同領域人生道路的開始。 在商學院研究藝術 我特別喜愛經濟學,因為它可以用非常有邏輯的數學公式推導和分析社會現象。透過它,我可以將無形的感受轉化為有形的數據,並進行供需價量的呈現。那段時間所學的經濟學理論和邏輯的培養至今仍然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對於現今以「藝術孵化」(註0-3)為主導的課程之相關設計。甚至在當年,我將經濟學視為素描藝術來學習,這使得我把素描視為一種感知邏輯的訓練,也正因為如此,我也對於經濟學的學習一直保持著熱情。 在政大商學院,我有幸得到指導教授李仁芳(註0-4)的指導,他是台灣「美學經濟」發展的倡導學者。當時在教授帶領下,我與同學們一起參訪了許多擁有文化質感的企業和地方,例如前往京都研究美學經濟,深入了解日本地方文化與生活美學如何轉化為一種讓人想一去再去的體驗經濟活動。 在2009年,李仁芳教授獲得行政院的任命,成為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副主委。在他的任內,我目睹了文化創意產業立法的通過,還有當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時,政府單位邀請國際級的當代爆破藝術家蔡國強(註0-5)在台北101大樓進行爆破創作,結合一連串的北美館展覽和誠品畫廊的藝術授權活動。指導教授李仁芳指派我撰寫關於「當代藝術家的經營模式」的碩士論文,這讓我感到如魚得水,可以在商學院完成「當代藝術」領域的研究。 我的論文研究包括對當時在台灣華山文創園區進行藝術祭的年輕藝術家選拔展覽活動的研究,以及在台灣成立海外第一間畫廊「kaikaikiki」的公司,這是由當時的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註0-6)所創辦。在2010年9月,我完成了論文研究,這些研究素材也成為我目前「藝術孵化」課程的核心出發點 與畫廊進行課程合作 從2018年開始,我與正觀藝術畫廊的藝術總監林文娟進行了一次對談(註0-7)。在這次對談後,我們再與另一位知名藝術評論工作者洪威喆老師共同合作,開始了一系列課程的開設。當時,我們在社會大眾熟悉的「藝術鑑賞」課程上進一步創新地以「導覽」為出發點,推出了每次為期三個月12堂的「333藝術導覽」課程。這樣的啟動揭開了我在課程設計上的許多思索和定位。我所負責的是談論「現代與當代藝術」的鑑賞和導覽。在該系列課程經歷幾次循環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精煉,我有了決定以「藝術孵化」為定義成為我與社會大眾和企業家推廣藝術教育的核心概念。
優惠價:380元 / 380
-
閃回:世界電影史 Flashback
有趣的電影史,比電影更精采。 看電影,也看懂電影—— 輕鬆掌握社會史與電影發展脈絡,21段精彩閃回,回味百年電影傳奇。 ★涵蓋好萊塢、歐洲、亞洲電影及重要電影人的發展概況。 ★400幀珍貴劇照,精采圖說,閱讀欣賞一次到位。 ★名導演的藝術觀點與成就、名演員銀幕內外的人生故事,。 ★每章前配以世界大事年表,從社會、文化、科技等角度橫向解讀電影發展。 ★收錄2000年後全新章節,展現電影發展潮流。 經濟的因素,戰爭的動盪,社會的變革,無不牽動著電影美學與主題的走向。電影,反映了它所屬的時代。 《閃回:世界電影史》以每十年為段落,總計二十一段趣味盎然的閃回,探討了電影從1896年草創之初,到2000年後的重要電影人與文化運動。內容不但觸及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亞洲電影各階段的發展概況,作者還在各章節前,製作了重大歷史∕文化事件與電影史的對照表,作為提綱挈領之參照,使讀者從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氛圍,輕鬆掌握電影發展脈絡。 藉由這種對照,我們了解到作為一種大眾傳播,電影是如何影響觀眾的價值觀、社會的意識型態,同時也深深受限於票房與時代的喜好。 全書並收錄豐富的照片與大量的圖說,讓這個視覺藝術充滿圖像式的解釋。 「翻譯此書,對吉奈堤有些觀點十分贊同,比方他因深諳類型電影及美國片廠制度,對電影與社會的密切互動關係頗有犀利看法。他說,一個國家的社會史,可由其明星反映出來。他舉出約翰.韋恩這位明星,韋恩數十年一直居票房最高明星之首,他代表了一種美國價值觀,或美國人希望自己有的價值觀:自信,有懾人的威嚴,對世故聰明的人或事不信任,我行我素,又帶點孤獨與疏離性格。他是個大男人,或帶著男孩性格的大男人,見到女性總有點羞怯不自在,他非常愛國,講究自我犧牲,說穿了是保守的右翼中產階級。 美國人愛他,不是因為他的外表,而是他所代表的價值觀。所以那麼多俊男敗在他手下,他是美國電影黃金時代最珍貴的明星。」 ——焦雄屏.電影監製 /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 台灣電影中心.策劃編輯
優惠價:500元 / 650
-
觀視界面的轉換與感知:從技術物、社群到台灣電影
本書主要回顧作者近年研究的脈絡。 數位技術在台灣社會,人際社群,政經,消費乃至個人習性造成廣泛的影響,尤其涉及隱密細微的感知,觀視模式及情感關係,作者梳理對「觀視界面」論證與思考的三個面向,一是以家庭為研究視角的社群情感關係改變的觀察,一是數位界面對人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日常習性與圖像化思維的養成過程,最後則是對觀視模式的探討。這三個面向作為台灣電影所處社會脈絡的理解,關注的是數位化視覺訊息觸發的多重感知及與感覺緊密相連的可視表現。從而作者選擇東亞文化圈與台灣歷史較相近的韓國電影作為比較對象,回頭檢視台灣電影,並分別探討電影中的歷史意識及本土元素。
優惠價:200元 / 250
-
圖解分鏡
影視製作必讀聖經! 第一本徹底解說好萊塢分鏡實務關鍵 分鏡,就是把故事化為一格一格的連續影像。了解鏡頭的效果,運用鏡頭切換帶出人物、動作、物件、環境,像導演一樣把故事說得精彩生動。在影視業現場,分鏡表則是劇組團隊的聖經,每日必讀。透過視覺化的分鏡表將複雜又瑣碎的工作化零為整,預先模擬複雜動作的處理手法,有效率地完成每天的拍攝進度。 本書由兩位在好萊塢發展多年、致力研究及教學分鏡畫法的導演和動畫師,圖解各式鏡頭的特色和代表的鏡頭語言,搭配豐富有趣的分鏡圖例,一步步示範以「畫面」鋪陳故事的要領。不僅能運用在影視廣告、動畫、互動設計、遊戲開發等領域,也是相關腳本創作到後期剪接各階段的內建技法。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 抓住觀眾目光的分鏡祕訣 』 招式 1 :利用連戲引發心理期待 ● 30 度和180 度法則的視覺契約 ● 攝影機維持在景框軸的某一側 ●「凸破慣例」和「彌補失誤」 招式 2:活用鏡頭升高戲劇張力 ● 過肩鏡頭→親密深情 ● 矮腳架鏡頭→速度和力量 ● 蟲視鏡頭→關鍵時刻、英雄出場 招式 3:採用身歷其境的拍法 ● 3 種動態+ 3 種靜態的攝影機運動 ● 攝影師一看就懂的2 種箭頭指示 ● 好用的外景前製幫手「動態照片」 還有更多『畫分鏡』不可不知的鏡頭語言、好萊塢影人訪談、自我測驗單元。
優惠價:423元 /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