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核:主宰萬物生死的克氏循環

    生命之核:主宰萬物生死的克氏循環

    作者:尼克.連恩

    生命是一種化學現象,克氏循環則是深植其中的核心。   ◎完整介紹克氏循環的第一本書 ◎比爾蓋茲最喜歡的科學作家尼克‧連恩最新力作 ◎作品累計暢銷15萬冊、翻譯成25種語言 ◎生醫類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強力推薦 ◎科學編輯驚呼:「如果在念書的時候遇到這本書就好了!」   基因、DNA、RNA與各種複雜的調控機制佔據近幾十年的生物研究與新聞注意力:基因變異帶來演化的動力,有時候則帶來癌症。本書將說明生命的一切驅力,從生命起源、多樣性的誕生到癌症與死亡,都離不開一個生化反應:克氏循環。   生化反應的核心   克氏循環是生化反應的中心,統合了能量流動與醣類、脂質、蛋白質的代謝,將沒有生命的化學物質轉化為生命所需的能量與基礎。生命的誕生、老化與癌症的出現都離不開克氏循環與它帶來的能量轉換,但問世八十多年來,我們仍然未能掌握克氏循環的全貌。   比基因變異更為深層的演化動力   本書作者身處研究現場,細細講述克氏循環以及更原始的「反向克氏循環」──帶領讀者一步步理解克氏循環如何傳遞能量、組合拆解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質。作者更進一步認為比起基因變異,克氏循環與生物能量系統的適應性才是推動生物演化走向多樣的深層因素。能量流動帶來的旺盛生命也將地球從貧瘠無氧的寂寞行星,轉變為今日活力四射的世界。     生命是一種化學現象。作者在本書中講述一個攸關生命的科學冒險故事,串連近一世紀以來生化研究的多元面貌,更揭示克氏循環串起第一隻光合作用細菌和你我身上各種各樣的特化細胞,至今仍能端坐生命核心的真相。   重點推薦 從我首次接觸尼克.連恩作品的那一刻起,他對「生命」這個大哉問及生命組成的種種探討形塑了我對生命起源、老化與疾病等議題的理解與思考。他是我最喜歡的科學作家之一。 ——比爾‧蓋茲   這書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從能量流到今日對癌症治療的最新觀念,作者帶我們走了一趟化學奇幻旅程。連恩闡述洞見,讓我們一探科學家(包括連恩本人)如何重新思考能量與生命體。 ——辛達塔.穆克吉(《萬病之王》作者)   這本迷人到不行的書讓我這個醉心天文的人把焦點重新放回腳下這顆星球、以及攸關生命的基本化學反應。這書既是科學冒險故事、也用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探索並理解地球生命,指引我們尋找生命以外的意義。 ——約翰‧格倫斯菲爾德(NASA前首席科學家暨太空人)  

    優惠價:441 /  630

  • 有靈 • 原民植物智慧

    有靈 • 原民植物智慧

    作者:鄭漢文

    從見樹不見林(靈)到見樹也見林(靈), 透過部落耆老口傳的知識,閱讀風物之詩與土地之歌, 回歸文化的靈魂,找到情感的連結。 亙古以來,原民戍守著一方土地,發展出淵遠流長的文化血脈, 他們以一種不同於現代文明的價值體系生活著, 並在與自然界的對話中, 開展出宗教、習俗、禁忌、圖騰、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歌謠、諺語等, 擁有各種不同層面的心靈篇章。 原民植物文化就是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學問, 山林是學校,家族長輩是最好的教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導師。 就臺灣原民族群與植物區系來看, 北部植物區系有泰雅、賽夏、賽德克, 中部有邵及布農,南部有鄒、魯凱與排灣, 東部淺山低地有排灣、卑南, 近水的溪流和海岸有阿美、撒奇萊雅、噶瑪蘭, 離島的蘭嶼有雅美。 還有許多不同的族群,居住於不同的植物區系, 人與植物的關係早已捲入世世代代的實踐經驗; 族群的多樣性建構了文化的多樣性, 與自然共舞的同時,各自建立出一套與自然共生的環境倫理與植物智慧。 本書從「植物與神話」出發, 先讓植物的靈魂出竅,再一路將崇與祟的祭儀與禁忌伸展開來, 接著,以植物給出的話語作為知識與實踐的依據: 物候指標是歲時、歲儀、歲曆、歲事的安排, 山田經營與山林智慧是原初豐腴社會的保證, 植物療癒與食物是生活得好的確立。 「回返未來」是最後的結語,是結束也是開啟, 這些過去的好早已存在,書中能陳述的僅是滄海一粟, 只期待你我能共闢一條可以跟尋的路徑,回返過去的好。 專家推薦 孫大川  總統府資政、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監察院副院長  傅麗玉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原YOUNG」雜誌之「山林智慧王」專欄主筆 董景生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研究員、民族植物學家 本書特色1. 從民族植物展開閱讀臺灣島,成為與大地對話的人。 本書特色2. 鄭漢文校長深入原民部落數十載,擁有第一手的珍貴紀錄。閱讀詩歌般的文字,搭配80種原民植物精采照片,土地的脈絡、氣息與四季彷彿開展於眼前。 本書特色3. 原民視野的精彩自然史,每一個部落老人都是博物學家,透過耆老深度訪談,闡述植物不只是植物、禽鳥也不只是禽鳥,背後牽連的是整個社會、文化、生態與自然宇宙觀。 書籍封面設計概念: 「美好的,美麗的孩子啊!」祖靈的祝福絮語迴盪在廣袤山野間,時刻觀照森林裡每一處豐沛絢麗的生命。 畫中的水永遠不知其真正走向,卻是一切氛圍和光影的標準。如封面霧林的漫射光及封底瀑布源頭透過樹梢的直射光,需經由不斷試驗以接近、符合真實,才能畫出線條、色調、色彩平衡的韻律,及其空氣感。 在大自然與象徵祖靈、孩子對話的元素裡,盡可能精簡元素以聚焦主題,為使佈局莊重穩定,將封面祖靈之眼與女孩置於畫面中軸,其餘豐富的自然元素為烘托兩者,在霧林背景之上再運用自然物不規則生長的斜切線條,增加畫面有機性,也圍塑出祖靈抽象化的面容及植物叢裡的女孩。

    優惠價:455 /  650

  • 重力簡史(長銷改版):牛頓的蘋果如何啟發重力法則、相對論、量子論等重大物理學觀念

    重力簡史(長銷改版):牛頓的蘋果如何啟發重力法則、相對論、量子論等重大物理學觀念

    作者:馬可士.鍾

    ★本書榮獲吳大猷第十屆科普著作翻譯類佳作獎★ 《週日泰晤士報》2017年度科學選書 暢銷科普作家 馬特.瑞德利盛讚:當代最好的宇宙學作家! 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特聘教授 江國興 審訂導讀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孫維新 台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 劉志安──聯合推薦 宇宙大霹靂之後,如果重力沒有「開啟」,時間可能會倒轉? 與你擦身而過的人,還有你口袋中的手機,都與你相互吸引? 月球與太空艙裡失重的太空人,其實都正在往下掉? 月球的潮汐力不只影響海洋,就連固態岩石也難逃魔掌? 越接近地面的人,時間過得越慢,也就越年輕? 2015年發現的重力波,將帶領人類去到什麼地方?…… 重力是日常世界裡最微弱的力量,但在宇宙中,它卻是最強大的。儘管17世紀以來,人們便知道重力的存在,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非常有限,至今也仍未解開其核心之謎…… 獲獎科普作家馬可士.鍾將帶領你穿梭古今,從1666年牛頓認知到重力,到2015年科學家發現重力波。旅程中,你會看到牛頓如何證明讓蘋果落下的力量,與讓月球繞著地球轉動的力量並無不同,並據此解釋了行星運行與海洋潮汐,甚至預測到未知的海王星。然而,牛頓的重力論無法解釋水星的異常運行,直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才解決這個難題,他甚至據此預測出黑洞,還有宇宙誕生時的大霹靂。但就如同牛頓的重力論,愛因斯坦的重力論本身也有其漏洞:光並非宇宙中行進最快的物質。為了解決此一難題,現今的科學家正試圖找出更深層的理論——量子重力論,以解答長久以來人們心中的大哉問:空間是什麼?時間是什麼?宇宙是什麼?宇宙又從何而來? 作者以一篇篇科學家的生平軼事,以及循序漸進、有趣易懂的解釋與比喻,帶領讀者進入相關理論的核心。翻開本書,相信你不會再認為天文與物理深奧難解,並深受吸引! 各界好評: 這本書為讀者去蕪存菁地帶出自牛頓以來對於重力的概念突破進展,讓一般讀者也能了解,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為何直接挑戰了牛頓的世界觀,同時也讓人一窺這兩位偉大科學家的部分生平事蹟,以及共通之處。更精彩的是介紹這個領域最尖端的研究成果,例如簡要說明試圖整合量子力學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量子重力場論,或是概念不易為一般人理解的弦論等。——吳大猷科普獎評審代表/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朱士維 牛頓和愛因斯坦同樣被掉下來的東西吸引著,透過思想實驗,造就了驚人的發現,更用一套漂亮的數學語言使之呈現。科學之所以引人入勝,就是你永遠不會知道正確答案,而你的責任就是盡情發問,脫去前人的枷鎖,透過思考和觀察,尋找最簡單的答案,也許過程充滿挫敗感,但最後你會感受到喜悅。這就是大自然。——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特聘教授 江國興 我們站在地球上,地球繞著太陽運轉,太陽系家族運行在銀河系之中。銀河系與鄰近星系相互間的拉扯,整個宇宙無處不有重力的勢力存在。身在其中,你對重力了解多少呢?且讓作者以說故事般的口吻,帶你輕鬆探索「重力」的奧祕吧!——台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 劉志安 作者以優美且節奏極佳的筆調,詳細說明了自然界中最熟悉之力:重力。本書內容組織嚴密且探究詳細。——《出版人週刊》 內容精煉且容易進入,同時又面面俱到。本書是值得收藏的科普作品,全書筆調輕鬆,並富含相關引證。——BBC《夜之星空》雜誌(Sky at Night Magazine) 重力雖微不足道,卻支配著宇宙。科學作家從未忽略這個主題,但2015年發現的重力波震驚世界,並引發一連串的資訊更新。作者很早便著手鑽研此一主題,讀者若想尋找清楚易懂的科普作品,可先從本書開始。文中所提重力之謎的最新進展,或許遲早能幫助物理學家解釋所有事物。——《柯克斯評論》 獲獎無數的馬可士.鍾提供了一份易於理解的指南,讓科學門外漢能夠了解截至目前為止,科學界對重力的所有發現與理解。他也認為,若我們能更加了解無所不在的重力,將有助於看透宇宙最深層的奧祕。在不運用公式與專業術語的輕鬆筆調下,作者再次證明自己是一流的科普作家。——《書單》雜誌 本書提供讀者與他們的內部原子一段有趣的科學史。——《科學》期刊 在一連串巧妙結合與精心雕琢的故事中,馬克士.鍾追溯了人類2,500年來在了解物質本質與起源上的探索。——《達拉斯早報》 閱讀一本內容極佳的科普書,是現代生活的一大樂趣。這份貫穿生命、宇宙與萬物的導覽,提供了無窮的樂趣。——英國《獨立報》 作者對控制宇宙命運的自然界最弱基本力量,做了有趣且令人腦洞大開的導覽。——科普作家 曼吉特.庫馬爾(Manjit Kumar)發表於《泰晤士報》 馬可士.鍾是位良師益友。他在不運用專業術語與可怕數學的情況下,清楚講述了故事,也說明了重要概念……理論物理學家阿爾卡尼—哈米德強調「現在是研究重力的好時機」,而這本極具可讀性的作品會協助我們了解原因。——科普作家 格雷厄姆.法莫羅(Graham Farmelo)發表於《衛報》之好評 馬克士.鍾是英國傑出的物理學與天文學作家——非常樂見他回歸最擅長的領域……沒有人能像他這樣,以易於理解且令人愉快的筆調來介紹這個主題……我認為他對弦論的簡易基本描述,無人能出其右……馬可士.鍾再次以令人著迷的文字,將人類多年來對重力的探索寫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愉快。——科普作家 布萊恩.克萊格(Brian Clegg)發表於popularscience.co.uk之好評 「每個人都認為重力沒什麼,但在宇宙的多數情況中,它極為強大。」這句格言式的前言,暗示了馬克士.鍾將以令人期待的適當機智與科學天賦,為重力做入門介紹,並追溯我們對力之理解的歷史軌跡。他告訴我們,牛頓1687年的著作《原理》如何協助解釋潮汐這類現象,而《原理》一書即是從宇宙的複雜性中精煉出基本定律來。作者分析了愛因斯坦將重力視為扭曲時空時所做的重新闡述。他也放眼至量子論這個奇特領域,以及下個大哉問:「尚未發現的國度」。——《自然》科學編輯 芭芭拉.凱澤(Barbara Kiser) 輕鬆寫意地貫穿宇宙學歷史與其可能未來,這一切都與我們理解重力的歷程緊緊相繫……作者在帶出理論暫定本質與琢磨理論混亂事物上表現卓越。——thebookbag.co.uk 作者將最著名卻最不被了解之力的歷史,說得清晰易懂。——《大誌》雜誌(Big Issue) 精采絕倫。——www.booklore.co.uk (書中)潮汐那一章所提到的內容,從塞文河的潮水到木衛一艾奧的擠壓與拉張,都極為引人入勝……作者對質量不同的物體會以同等速率掉落的解釋,是我讀過的最佳解釋之一……本書結尾講述了當前對於重力與量子論整合的努力,也對弦論與多維度空間進行了非常容易理解且讓人樂在其中的討論……真的讓人樂在其中,本書從未給人「物理學崩壞」之感,反而更像是我們正處於引發認知改變階段的關口上。——愛丁堡大學生物物理學教授 凱特.馬菲(Cait MacPhee)發表於《泰晤士高等教育》(THES)期刊之好評 馬可士.鍾完美捕捉到此主題的「偵察奧祕」。——《奇異時代》雜誌(Fortean Times) 好美妙的一本書啊!——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對《多美妙的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之好評 荒謬但巧妙,整個大成功……只需花費一個下午閱讀這本書,你所學到的知識也許就勝過童年上過的所有自然課程。——《旁觀者》期刊(Spectator)對《推特宇宙》(Tweeting the Universe)之好評 流行物理學的一流之選。——《衛報》對《我們得談談凱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lvin)之好評 內容樂觀風趣且極具見識。——《週日泰晤士報》對《創造的餘輝》(Afterglow of Creation)之好評 對於現代物理背後的偉大理念給予簡明扼要的介紹,難有比馬可士.鍾更佳的入門介紹了。——《新科學家》對《量子論不會傷害你》(Quantum Theory Cannot Hurt You)之好評 奇特、令人入迷且感到興奮。——《自然》期刊對《量子論不會傷害你》之好評

    優惠價:340 /  480

  • 圖解微分・積分【暢銷修訂版】

    圖解微分・積分【暢銷修訂版】

    作者:深川和久

    微積分一點都不難! 您被騙了!其實微積分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而是您早就已經會的東西。只要三分鐘,微積分就要在您腦中成形,微積分的應用就在我們身邊。想要驕傲的說:「我懂微積分嗎?」不需要花大錢去補習班、買參考書,您需要的只是正確的觀念,讓您一理通、萬理通!   積分就是將一系列的連續動作加總起來,微分就是在一系列的連續動作中抽出一個瞬間。要用在哪裡?用積分,可以求出一個不規則形狀的面積,用微分,可以求出一個球體中的平面。好了,微分和積分您都已經懂了,很容易吧!   本書特色   沒有基礎?從小數學恐懼症?你需要這本書來破除魔咒!數學不等於讓人眼花的公式,其實您早就已經很瞭數學了!   .從零開始,按部就班,無痛學習。   .從生活中舉例,馬上掌握學問重點,自信滿滿。   .就算只看文字,也能快迅吸收,加上圖解和公式,更是奇效!   .由淺入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讓你功力大增,作者一路加油打氣,彷彿在跳振奮的數學有氧操。   .只要翻開第一頁,開始讀,就代表你要懂了!  

    優惠價:270 /  360

  • 「協商劇場」在北美館:藝術、科技與公眾參與的五場教學實驗

    「協商劇場」在北美館:藝術、科技與公眾參與的五場教學實驗

    作者:洪文玲——主編,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策劃

    白海豚、塑化劑、核廢料也能為自己「伸冤」嗎? 協商劇場,是一種「結合藝術展演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學法,以角色扮演、辯論等方式呈現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聚合來自各領域與意見相左的利害關係人,激盪出不同面向的思維與辯證;其可以廣泛地與各式各樣科技相關的社會議題相結合,和傳統教學方法相輔相成,成為一種探討與培育我們如何認識與面對科技爭議的新途徑,從中學習如何探索爭議的內涵及找到可接受的暫時安置方法,而一齣未完待續的劇場,能開啟我們共同政治願景的想像與可能性。 本書收錄的五場「協商劇場」教學實驗歷程,是2020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展演成果。由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ssociation)與五所大學師生們合作,將該展覽軸心拉回我們自身島嶼的經緯,針對離岸風電、核廢、助孕科技、塑化劑與減碳等社會議題開展課程,並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公眾展演。當人類角色與非人角色,以及其他參與者走進(捲入)盤據美術館地下展場的亮橘色漩渦狀長椅,就很難再有離場的機會,而此公眾設施在美術館「劇場」內,便成為「協商」的敘事舞台。可貴之處是,這個協商過程並非為了尋求特定答案,而是尋找如何解決的方式。

    優惠價:266 /  380

  • 自然禱告者

    自然禱告者

    作者:王家祥

    台灣城鄉美麗的荒野消失得極快,古老時代那份綠意蔥蔥的美好景緻已不復存在,城鄉的景象荒漠灰暗,而到處的土地似乎都被翻遍,撥掉一層皮。只是台灣人似乎看不見這一切,看不見台灣真正的土地。 在「挽救城鄉剩餘的荒野」的理念下,作者藉著從事鄉野觀察與自然寫作的方式,提出人類應該信仰自然,期望透過文字中一顆尊重禱告的心,引導朋友們,坐下來禱告大地的美好,撫摸這塊土地、尊重這塊土地。並以謙遜的心情,重新看待生命。

    優惠價:180 /  180

  • 超圖解電學知識入門:從電的特性、運作原理到技術應用,一次完整學會!

    超圖解電學知識入門:從電的特性、運作原理到技術應用,一次完整學會!

    作者:田沼和夫

    詳盡解說×豐富圖解×實用範例 跟著電學專家輕鬆讀懂基礎知識、定律和應用, 從生活醫療、交通娛樂到產業發展,解鎖電的奧祕!   試著想像一下你一天的生活。   早上搭上大眾交通工具,開啟藍芽連上耳機播放音樂,   接著拿起智慧型手機滑幾下回覆工作郵件,   到了辦公室則連上網路與國外客戶舉行視訊會議。   晚上一回到家,智慧家電便自動幫你開燈、調節冷氣溫度……   不管是5G行動通訊、IoT物聯網,   甚至是各種電子裝置必備的半導體等等,   推動所有現代科技的基礎正是「電」。   然而我們平常生活中不自覺使用的電,   到底是在哪裡、如何產生的,   又是透過什麼方式送到我們的手上呢?   手機電池可以隨用隨充嗎?   人體感應器是透過什麼原理運作的?   將萬物連上網路的IoT是什麼?   本書結合了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和完整豐富的插圖,   讓不懂電學的零基礎讀者也能輕鬆閱讀,   並理解各種使用電力的機器的運作機制和原理。   既然你我每天的生活都脫離不了電,   認識電的基本原理就是每個現代人必備的科學素養。   如果大家對電的性質有基本認識,   也能防止漏電、短路等引發的火災和觸電意外。   而在全球都在講求永續發展和環保的現代,   更需要了解電、能源與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的關係,   不妨現在就翻開本書,一起進入有趣的電學世界吧! 本書特色   ★電學專家親自講解,內容深入淺出,一本掌握從方方面面影響我們的「電」!   ★從5大面向解說79個與生活相關的電學知識,超好懂的電力基礎入門書!   ★沒有艱澀的專業術語與計算公式,完整圖解說明,輕鬆易讀,零概念也不用擔心!

    優惠價:266 /  380

  • 圖解100個改變世界的關鍵發明:顯微鏡、罐頭、疫苗……見證那些顛覆人類生活的創意奇想

    圖解100個改變世界的關鍵發明:顯微鏡、罐頭、疫苗……見證那些顛覆人類生活的創意奇想

    作者:林唯信

      榮獲「韓國出版文化產業振興院 2021年出版內容創作補助計畫」選書!      從泡麵到疫苗、從望遠鏡到網際網路……   用100個生活中常見、不可或缺的物品與技術   一探改變世界的發明與發現!        「需要為發明之母」──發明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   所有偉大發明可能都是來自日常中的簡單念頭!   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發展,就是一段持續創造和進步的歷史。   「要是這麼做應該會更方便」、「該怎麼改變才會更好?」   我們現今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物、用品、交通工具,   都曾經是驚豔世界的偉大發明、劃時代的發現或革命,   透過不斷地發明、創造,才能更方便、精確地運作複雜的社會!      引用歷史和科學依據,   詳細探討100種物品的發明過程!   ■ 洋芋片的大小是美味的祕密?   ■ 甜甜圈中間為什麼要有一個洞?   ■ 耳溫槍是來自於NASA的太空技術?   ■ 火柴的起源是煉金術師?   ■ 西元前215年的埃及就有自動販賣機?!   從1590年製造的顯微鏡到1999年發明的USB,   收集了日常生活中常見,卻不知其中奧妙的偉大發明!   食物/用具/電器/衛生/娛樂/3C   深入發明的歷史、快速掌握原理概念   一本就能看懂世界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脈絡!   收錄食衣住行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6大主題。   約300張精彩圖像解說發明的由來和原理、應用實例,   最實用、最經典的世界發明知識大全!   用全新視角看世界,激發好奇心與想像力,朝更豐富的未來邁進!

    優惠價:336 /  480

  • 科學的假象:造假、偏見、疏忽與炒作,如何阻礙我們追尋事實

    科學的假象:造假、偏見、疏忽與炒作,如何阻礙我們追尋事實

    作者:史都華‧利奇

    知識是如何產出,又是如何出錯的?   ◎拯救科學的第一本書 ◎泰晤士報2020年度好書   研究造假沸沸揚揚,怎麼會這樣? 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但不論是國際社會或是台灣學界,不論是自然科學又或者社會科學,論文造假的新聞滿天飛。   2011年,一篇康乃爾大學頂尖心理學家的論文指出,大學生們都有通靈的能力。如此離譜的論文通過了同樣專業的研究人員審查,還刊載在一份相當重要的心理學期刊上。   ②一個調查檢視的3萬篇科學論文中,近一半的論文存在數值錯誤,其中15%的錯誤嚴重到足以完全顛倒研究結果。   這樣的錯誤已經在醫學、物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各個領域扭曲了我們的知識。本書指出,目前的學術補助和發表體系不僅無法保護我們避免錯誤,還積極鼓勵了糟糕的科學方法,並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   科學出了什麼問題?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講師史都華‧利奇在本書中盤點現今科學的重大問題:造假、偏見、無知與過度期待。作者也指出,現今的學術資助語研究審查系統不但無法改善,反而讓學術環境更加惡化。這些問題影響了醫藥、物理、營養、遺傳學與經濟學界,也深深地撼動了世界對科學的信任。   如何修復科學 科學雖然看起來千瘡百孔,但是它還有救。科學重新找回信任的第一步,是能夠辨識與修正那些讓研究偏離正軌的問題。作者在本書中為科學方法辯護,反對導致科學家違規的壓力和不當激勵因素。本書最後提供了如何看穿可疑研究,以及對抗學術壓力與扭曲誘因的方法,並指出了可能使科學重新具有可信性的改革方向。   【媒體推薦】 所有你聽過或沒聽過的重現失敗以及科學失能案例都在這裡……這是一份完整的災難、惡行與警世故事集。 ――《自然》   詳細且有趣地描述了二十一世紀研究者面對的問題,對於想了解科學為何科學不再能夠回應理想的讀者,本書提供了極佳的引子。 ――《連線》雜誌   令人耳目一新的證言……完整且詳細,令人信服且使人警醒。 ――《出版者周刊》   利奇有著將無聊統計過程轉化為刺激偵探故事的能力。 ――《泰晤士報》   極為重要的一本書……本書精彩的揭露了科學的弱點,而我們的生命財產以及整個社會全都倚賴科學。所有人都必須要讀的書。 ――亞當・拉塞福/《每個人的短歷史:人類基因的故事》作者

    優惠價:389 /  630

  • 未來的造物者:從消滅癌症、設計嬰兒到製造猛瑪象肉排,合成生物學將如何改寫我們與全球生物的未來?

    未來的造物者:從消滅癌症、設計嬰兒到製造猛瑪象肉排,合成生物學將如何改寫我們與全球生物的未來?

    作者:艾美.韋伯;安德魯.海瑟

    ——《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2022年度選書—— ——首部講述合成生物學的繁體中文著作,開啟人類未來的路線圖—— ——下一場最前沿的科學革新,我們將如何編寫生命的未來?—— 陳瀅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審訂、專文導讀 PanSci 泛科學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黃筱鈞/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推薦未來 ▍這些未來會到來嗎?   ⬧糖尿病人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而是透過注入合成細胞,在必要時自行生產胰島素。   ⬧隨處可見的基因商店提供各種細胞功能,可直接下載添加到任何細胞、微生物、植物和動物身上。   ⬧由幹細胞液培養出來的「人道」肉品,不僅不需要傷害動物,還可以在其中混入其他動植物組織,製造出各種風味和質地的美味肉排。   ⬧解決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並重新添增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為我們的後代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這些對於未來的想像,究竟是虛無縹緲的科幻狂想,還是近在明天的科學革新? ▍進入細胞,編寫更好的生物密碼   1978年,基因泰克公司(Genetech)透過DNA重組技術,將胰島素的DNA序列片段拼組起來後移植入細菌之中,成功生產人造胰島素,宣告了人類進入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的時代。   合成生物學是結合生物學和人工智慧的技術領域,這門科學只有一個目標——進入細胞,編寫更好的生物密碼。   在資訊時代之後,人類即將進入另一個全新紀元。合成生物學賦予我們控制基因命運的潛力,人類有機會揭露生命的起源,並掌握創造生命的方法,改寫我們現實的規則。合成生物學會決定我們孕育未來世代、定義家庭、辨識疾病與治療老化的方式,左右我們選擇居住地點的考慮因素,並影響我們攝取營養的方式。   再過不久,我們就會像設計迷你電腦一樣,設計編碼並生產出活生生的生物構造——人類將建造一臺創世機器。 ▍希望的火種,還是潘多拉的魔盒?   在人造胰島素被發明的四十年後,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走上香港大學人類基因組編輯研討會的講臺上,宣布了一件驚駭世界的消息。他透過編輯人類胚胎的基因,讓一對能免疫HIV病毒的雙胞胎順利誕生。   全球各地的學者和政治人物,群起譴責賀的研究,但重點是:沒有任何一條法規明言禁止研究者刻意改變人類胚胎。合成生物學和基因改造的倫理問題,再次被搬上檯面:   ⬧編輯與設計生物的方法,該由誰來決定?   ⬧基因編輯生物能否栽植、養殖與野放,誰有權力管控?   ⬧人類對自身與其他生物的改良,是否該設下限制?   本書將探討合成生物學與生物經濟的方方面面,包含科學、倫理,以及其在道德和宗教上的問題。藉由詳述合成生物學背後的歷史脈絡,以及對未來的大膽想像,幫助我們思考重新設計生命所帶來機遇與希望,同時也警示其風險與道德難題。 ▍運轉不息的創世機器   ⬧如果能夠減緩氣候變遷,你願意吃實驗室培養肉品嗎?   ⬧你會為是否要改寫未來孩子們的遺傳密碼,以及如何改寫而煩惱嗎?   ⬧甚至,假如你能重新編寫自己身體的編碼,你會做甚麼選擇呢?   無論如何,由人類親手建造的創世機器已經開機,持續不息地運轉了。我們已然是這臺創世機器的一部分,也將和全人類一同重新想像未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我們將會一次又一次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難解、最亙古永恆的問題——   生命是什麼? 【各界好評】 「一部關於生物科技的現在與未來,令人眼前一亮的探索。」 ——《自然》(Nature)雜誌 「探索合成生物學機遇與風險的一份路線圖。」 ——《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 「一本值得深思的合成生物學導論。這是一門令人又驚又畏的科學,究竟是誰在掌控一切,我們有煞車可踩嗎?」 ——《書單》(Booklist)雜誌 「一部深入但容易理解的著作……對於不久的將來提出了很多讀者可能未曾思考過——但值得深思——的新觀點。」 ——《科克斯書評》(Kirkus) 「《未來的造物者》是兩位深有遠見的作者合力撰寫的精采作品,從各方各面探討活用合成生物學改善世界的方法。」 ──珍.梅特卡夫 Jane Metcalfe/《連線》(Wired)雜誌共同創辦人、NEO.LIFE執行長 「《未來的造物者》是一部極富趣味的作品,講述DNA世界從解讀遺傳密碼到編輯與編寫密碼的變遷。艾美.韋伯與安德魯.海瑟接著帶領讀者展開探索之旅,探討新科技可能造就的種種全球革新。」 ──J.克雷.凡特 J. Craig Venter/人類基因體定序先驅,《生命速度的生命》(Life at the Speed of Life)作者 「這是本出色又平易近人的書。只有在瞭解我們與未來世代能如何運用合成生物學工具,改變內在與周遭世界之時,我們才稱得上是能夠控制自身未來的二十一世紀有識之士,而《未來的造物者》正是帶我們認識這一切的必讀指南。」 ──傑米.梅澤 Jamie Metzl/世衛人類基因組編輯專家委員會成員、《駭入達爾文》(Hacking Darwin)作者 「你也許還沒發現,你的生命──以及全世界的生命──都將改頭換面,合成生物學將透過改寫基因與客製化藥物改變一切。《未來的造物者》是本親切好讀,卻也相當犀利的書,引領我們認識未來美麗世界的各種機會、風險與道德難題。」 ──史蒂芬.斯托加茨 Steven Strogatz/紐約時報暢銷書《無限的力量》(Infinite Powers)作者 「艾美.韋伯與安德魯.海瑟藉由這部不可或缺的指南,帶我們瞭解生物科技的新疆界,並提出我們現在就該考慮的重要問題與解決方法。本書是企業領袖們的必要讀物。」 ──貝絲.康斯塔克 Beth Comstock/奇異公司前副總裁、《勇往直前》(Imagine It Forward)作者 「《未來的造物者》是一部傑作!艾美.韋伯與安德魯.海瑟巧妙地揭露了推動人類下一步大變革的多股力量──個人、研究室、電腦系統、政府機構與企業。他們推導出極為有趣(同時也令人生畏)的結論──人類生態系統是可以人為設計的,這將觸及我們未來生活的所有面向。這是國防專家與防禦規劃者必讀的優秀作品,能幫助讀者瞭解未來生物科技爭霸賽中種種複雜的因素。」 ──傑克.索堤亞蒂斯 Jake Sotiriadis/美國空軍首席未來學家 「我們現在可以用類似電腦編程的方式改寫生物系統的程序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更是加速了合成生物學的創新與應用。《未來的造物者》以易讀又有趣的文字,描繪了結合多領域的合成生物學,並講述它對我們生命造成的永久改變。」 ──雷娜.埃卡劉比 Rana el Kaliouby/Smart Eye副執行長、《解碼女孩》(Girl Decoded)作者 「合成生物學最近期的創新,究竟是終結災難的奇蹟,還是導向全新生活方式的大突破?這是未來學家艾美.韋伯與微生物學家安德魯.海瑟在這本有趣的書中為我們探討的問題。」 ──伊恩.布雷默 Ian Bremmer/紐約時報暢銷書《危機的力量》(The Power of Crisis)作者 「《未來的造物者》實為佳作,將基因編碼比喻為撰寫未來故事的字母。艾美.韋伯與安德魯.海瑟將合成生物學這極為複雜的主題寫得清晰易懂,並以犀利的文字與一針見血的分析,揭開了科學之神祕及二十一世紀人道主義。」 ──亞歷克.羅斯 Alec Ross/《未來產業》(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與《大失衡》(The Raging 2020s)作者

    優惠價:385 /  550

  • 壓力與情緒管理自助手冊

    壓力與情緒管理自助手冊

    作者:邱美華

    社會日益進步,國人常面臨情緒與壓力的問題,一旦情緒與壓力面臨極限又無法找到正確方法抒解,常導致生理、心理、家庭,甚至國家社會的傷痛。 《壓力與情緒管理自助手冊》共分為十個章節,透過內容歸納整理及配合相關量表與習作的練習,引領即將步入職場的青年學子,獲得情緒壓力管理的相關知識與技巧。 本書特色: .瞭解情緒內涵並學會適切管理情緒。 .學習壓力調適技巧,因應衝突及倫理議題。

    優惠價:240 /  300

  •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作者:焦鈞

    你今天吃「飯」了嗎? 當米飯不再是三餐首選,背後帶來的問題絕不是:今天中午要吃什麼? 而是稻作生產面積逐年遞減,大量依賴進口黃豆、小麥、玉米, 進而引發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國家安全問題! 農業發展的根本,就是要維護一國的糧食主權,其重要性無可取代。失去了糧食主權,要如何在對外經貿談判上,與其他國家大聲說話?作者從對糧食主權的高度探討開始,一路從自由化、全球化、氣候變遷,到產銷失衡問題、農業政策、食品安全、農業科技等不同範疇與角度為文,以貼近庶民的語言來向社會大眾進行理性的溝通對話,讓讀者對農業課題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也能從中真正關心臺灣農業的未來。 唯有打破框架,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讓臺灣農業看見新希望! *****好評推薦***** 本書著眼於三年來的農業大事,前半站在糧食主權、小農體制的觀點來論述農業政策,點出農民團體合作社化的重要,後半以作者親身經歷的熟稔度,解構三年來農產品國內外運銷迷思,對於農政有期許、有建議,是理解現今農業的不二好書。 郭華仁(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 「民以食為天」、「臺灣以農立國」、「穀賤傷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大家都可以講上幾句,農業、農村、農民,離我們很近,但是我們卻很陌生,聽聽焦鈞,從北農、雜糧基金會,深入農村,第一手對農業的調查與看法,或許會有不同的思考!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優惠價:280 /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