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藻噩夢

    綠藻噩夢

    作者:伊涅絲.雷侯

    從藻礁保育到綠電共存,再到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議題, 自然環境與生態保護這麼重要,那我們到底都在等什麼? 法國媒體佳評如潮,各大獎項堅定擁抱 一部直面黑暗,放膽檢視法國地區政商生態的報導漫畫! 走進布列塔尼綠藻事件, 你會發現:無論法國還是臺灣,在利益衝突面前,我們沒有不一樣⋯⋯ 王建鎧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 副教授 林莉菁 旅法漫畫家/Ulysse歐洲動漫風景站長 林翰佐 《科學月刊》總編輯 陳炳宏 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優聘教授 曾于恆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特聘教授與臺大海洋中心主任 彭保羅(Paul JOBIN)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詹順貴 環境律師 蔡佳珊 《上下游新聞》總編輯⋯⋯吹哨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法國布列塔尼海灘自1980年起,已發現至少3名男子和40隻動物死亡,而罪魁禍首是當地的一個公開秘密––––綠藻。綠藻腐敗後令人不敢恭維的氣味,使人們不得不將其列為頭號嫌疑犯。其在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硫化氫(H2S)氣體,即便許多專家早已對此發出警告,卻始終無法避免遺憾發生。 各界互踢皮球,調查不了了之 2009年,卡車司機提耶西・莫爾法斯(Thierry Morfoisse)在運載裝有大量腐爛海藻的垃圾箱後,便離奇逝世。事發後多年,莫爾法斯的死才被認定是因工做所造成的傷害。然而半個世紀以來,此案的調查卻屢屢受挫:消失在實驗室中的樣本、屍體在驗屍前被掩埋……這儼然就是一場大人物們發揮影響力和壓力,並導致群眾沉默的遊戲。 農人竟也成綠藻噩夢的共犯 本書作者伊涅絲.雷侯往下尋找綠藻詛咒的源頭,回溯1960年代農業現代化法令的制定,反而釣出許多心懷鬼胎的群體。這項史無前例的調查,當中包含吹哨人、道德受質疑的科學家、擔心就業市場或當地旅遊業聲譽受損的政治家等。隨著調查越漸深入,他們甚至發現法國政府消極處置綠藻事件的爆炸性真相,更令人訝異的是,農民因牽涉利益分配,竟也淪為沿海企業的幫兇…… - 撼動人心的著作。 ──《巴黎快報》(LExpress) 直視社會真實面貌。 ──《西法蘭西報》(Ouest-France) 對於人類的無情,嶄露無遺。 ──《世界報》(Le Monde) 令人震驚的社會觀察。 ──《電視全覽》(Télérama) 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區溪間海灘不起眼的綠藻群,在不過數十年的時間裡,便擴張成了生態惡獸,將原本生機盎然的廣大潮間帶化為地獄惡夢般的死亡舞台,接連奪去無數性命。歸結緣由,當地在二戰後轉型的現代化畜牧產業廢棄物排放實為關鍵因素。然而要全盤推動經濟規模龐大的跨國產業轉型,又是談何容易?於是從政府到產業之間一連串的暗盤操作,藉著推諉、遮掩與拖延,試圖逃避面對與解決問題的沉重壓力,讓這個綠潮惡獸至今仍然持續肆虐。透過這本報導文學式的漫畫著作,讓我們一睹地球另一端這段心酸故事的始末,然而闔卷望向自己的故鄉,卻又不禁喟嘆,同樣的事情不也是仍在持續上演嗎? ──王建鎧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 副教授 閱讀起來相當流暢的漫畫。社會議題原本就需要大眾的關切與反思,而本書最棒的,就是用漫畫的形式來討論較為黑色的議題,讓更多讀者理解事件的發生過程,並透過評論思考改進措施的基礎。這本報導漫畫,恰如其分地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林翰佐 《科學月刊》總編輯 【獎項】 -2021年- •法國安蒂科道德獎 Prix éthique Anticor -2020年- •布列塔尼漫畫大獎 Prix de la BD bretonne •國際新聞獎 Prix du journalisme •海洋記憶節大獎 Prix des Mémoires de la mer •企業間社會文化活動委員會 社會事件漫畫大獎 Prix de la BD sociale et historique  

    優惠價:400 /  480

  • 世界氣候全解密(圖解版)

    世界氣候全解密(圖解版)

    作者:今井明子

    從你想知道的氣象基礎知識, 到意想不到的世界天氣和異常天氣的奧秘, 帶你一次了解它們是如何運作! 北極和南極哪個更冷? 菲律賓冬天會有颱風嗎? 為什麼龍捲風在北美如此頻繁?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並配上豐富的插圖。 從“地理”和“地球科學”認識世界氣候和天氣的結構。 這本書非常適合重新學習氣象或第一次學習氣象的你。

    優惠價:273 /  390

  • 如詩般的自然課【植物課+動物課,套書2冊】:充滿想像力&哲思的華德福教學引導書

    如詩般的自然課【植物課+動物課,套書2冊】:充滿想像力&哲思的華德福教學引導書

    作者:查爾斯‧科瓦奇

    "充滿人文、哲思、詩意的自然課 讓我們感受到大地的生命力,與動植物有著最親密的聯結     ★喚起人與大自然聯結,看見如詩如畫般的自然美學   ★從華德福教師最美的類比,看見華德福美感教育精髓   ★滿足孩子發展想像力&哲思的自然課程     《如詩般的植物課》     將植物比擬孩子的成長歷程,充滿詩意、哲理、人文關懷   當我們將植物的種類比擬為孩子的成長,將蕈類比為嬰兒時期、藻類比為學步期、單子葉植物是小學一年級等等,認識植物的過程不再是一段僵硬的知識,而是一段與大地之母、太陽之父的親密聯結。作者查爾斯‧科瓦奇將植物類比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在給予知識的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的情感、想像力,以及孩子所懂的詩意。     《如詩般的動物課》     將動物比擬為人類身軀型態,從情感聯結重新認識自然界   學習動物的過程中,如果僅僅介紹各個動物的外貌特徵與習性、分布狀況,對學習者來說,便失去了與這些動物的情感聯結,讓我們失去對自然界的同理與關懷,以及我們身在自然界的責任與意義。因此,當我們將動物世界與人類身軀相互比較,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動物與人類在生理上最親密的關聯,更重要的是,我們看見了從內心深處,與每一種動物情感上最深的聯結。     華德福教育最美的類比,   從情感的聯結,認識與我們共生的每一個生物     運用最美的類比、充滿詩意的文字,以及彷彿古希臘哲學家般的哲思,帶領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見植物與動物世界。對人類來說,這些動植物並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分類,而是與我們共同生存於這片土地、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在這個物質化的社會之下,當我們遍尋不著與大地最親的聯結時,華德福資深教師──查爾斯‧科瓦奇以擬人化的方式來述說植物對大地的愛、動物所展現的地球生命力,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帶出植物與人類最親密的聯結,以及動物與人類交織出的溫馨互動。    

    優惠價:476 /  680

  •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作者:大衛.麥瑞尼

    誠品選書& Amazon年度科學選書 美國在2012年還是以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者居多, 英國在2020年底仍有86%拒絕接種新冠疫苗, 但不到一年即情勢互換, 顯然人的想法是能夠改變的,而且改變的速度奇快無比,就像骨牌效應一樣瞬間翻轉。     我們活在「後信任」的世界,   真相不會愈辯愈明,   每個人都該學習如何從「對抗」到「對話」。     這本書橫跨三大領域:   既是一本「如何在20分鐘內說服別人改變立場」的實用心理書,   亦是一本「探索思潮、陰謀論如何在社會醞釀和流行」的社會人文書,   也是一本「信念、觀點如何在大腦中成形與改變」的認知科學書。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說服藝術與科學的精采著作,麥瑞尼促使你重新思考,要用什麼方式驅使他人再次反思自己的觀點。在現今看似許多腦迴路封閉的時刻,本書點出的精闢分析可以讓你腦洞大開。── 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 #1暢銷作者,著有《逆思維》等暢銷書   只要你對「改變人的想法」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有興趣,這就是一本必讀的指南。不但能從科學角度,瞭解人類如何形成種種信念、態度與價值觀,還能學到如何以意想不到的簡單方式,改變他人的觀點。── 尤里(Logan Ury),《哈佛╳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作者     我愛極了《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書裡有著滿滿的有趣故事、叫人眼界大開的報導。麥瑞尼就是一個天縱英才的科學作家。── 湯普森(Clive Thompson),《程式設計師:新部落的形成與世界重塑》作者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不容錯過──你會用全新的想法,應對一項人際關係的難題:對於那些你關心的人,怎樣能夠改變他們的想法、又不傷害你們彼此的關係。── 魏斯特(Tessa West),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這可不是天天看得到的書!這本書不但妙趣橫生,談的還是極其重要的主題。── 薩瑟蘭(Rory Sutherland),英國奧美副總監,《人性煉金術》作者      麥瑞尼讓我們看到怎樣用充分的對話,取代零和的辯論,用真正的同理,消除深刻的分歧。在這個危險時刻,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書。── 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人類最強大的一點,就是不但能改變自己的信念,還能改變他人的想法。麥瑞尼的這本傑作,讓我們知道怎樣不靠威逼利誘,也能說服他人。── 貝佛(Jay Van Bavel),紐約大學社會認同與道德實驗室主任     本書論述切合時下需求,資訊豐富,叫人士氣大振!讓我們知道或許有機會結束目前讓社會癱瘓的瘋狂局面,也提供叫人眼睛一亮的可行方案,讓我們能夠改變自己與他人。── 洛西可夫(Douglas Rushkoff),《人類團隊》作者與播客主持人     這本書是一趟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奇幻之旅,讓我們瞭解自己如何形成與改變各種想法。《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正是當下社會迫切需要的著作。── 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人類潛能科學中心創辦人     在這個年代,兩極化與部落主義讓人人感覺孤立孤單,而麥瑞尼不是只談學術概念,而是提出具體的策略,讓我們能夠創造有意義的對話,改變觀點、連結人心。── 李維(Jon Levy),《影響力法則》暢銷作家     麥瑞尼在這個領域投入比別人更多的心力,一生探索人類心智對我們使出了哪些叫人意想不到的小把戲。這位大師總能用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讓我們瞭解重要的心理學原則。── 格林柏格(Spencer Greenberg),Spark Wave 創辦人暨執行長     麥瑞尼是一流的科學傳播者,《如何讓人改變想法》又是他迄今最傑出的成就。整本書處處靈光,令人愛不釋手,而且來得正是時候,不但會改變你對世界的觀點,還會幫助你改變別人的觀點。── 史托爾(Will Storr),記者、《地位遊戲》作者

    優惠價:375 /  500

  • 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奧妙科學大圖解(全新增修版)

    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奧妙科學大圖解(全新增修版)

    作者:LiveABC互動英語教學集團 數位語言學習第一品牌

    趣味科學X食物密碼X原理揭密X透視人體 集結《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雜誌精彩單元成冊 用科學解釋你我的生活日常,深入探索酷炫好玩的實驗,一舉揭開迷思背後的真相! ✔ 為什麼洗澡時在浴室唱歌會比較好聽? ✔ 吃巧克力加鹽巴竟然意外更美味? ✔ 三明治切成三角形比長方形更好吃? ✔ 重力其實並不是一種「力」?! ✔ 人腦在25歲之前都沒有發育完全? ✔ 當你墜入情網時,腦袋到底發生什麼事? 無所不在的科學原理,未必都艱澀難懂! 科學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或許可用「又愛又恨」來形容:既想瞭解這個領域、一窺其中的奧妙,卻又擔心各式各樣的原理可能過於晦澀難解,要是再看到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理論,更是讓人卻步,但是這些看似難懂艱澀的知識,卻都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百科。本書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精簡易懂、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將會讓你對科學產生截然不同的體會! 用科學解釋你我的生活日常,一舉揭開迷思背後的真相! 《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編輯群精心規劃了四大單元,包括「趣味科學」、「食物密碼」、「原理揭密」和「透視人體」,共收錄102個有趣的知識點,以最酷最有趣的方式認識生活周遭的科學現象,並一舉打破相關迷思。同時,也帶你進一步窺見科學原理背後的運作機制和深入了解與你我關係最密切的人體科學。每一篇都以高解析全彩跨頁圖片呈現,輔佐相關數據說明、圖表解說或是穿插大量的實景照片,幫助讀者易讀易懂,不僅幫助學習知識,也是一種閱讀上的視覺娛樂享受,帶領讀者發現科學其實無所不在且充滿趣味。

    優惠價:338 /  450

  • 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奇妙大自然大圖解(全新增修版)

    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奇妙大自然大圖解(全新增修版)

    作者:LiveABC互動英語教學集團 數位語言學習第一品牌

    本書集結知識大圖解國際中文版與大自然相關的豐富內容,為讀者展開一場深度的野性之旅、探索地球上的奇異美景和生物百態,揭開其中深藏的奧祕! 你知道嗎? 鯨鯊是最大型的鯊魚,體長相當驚人,平均達5至10公尺 你知道嗎? 1988 年發生的夏季大火影響了黃石公園36% 的野生生物 你知道嗎? 地球上記錄到的最高溫是加州死亡谷的攝氏56.7 度 你知道嗎? 地球約50% 的已知動植物種類都棲息於熱帶雨林中 與你我息息相關的自然萬物與生態環境,你真的都了解嗎? 地球!是你我身處其中卻不甚了解的大千世界! 人類絕對可算是最幸運的物種之一,我們有幸能在地球上落腳、享受著這顆美麗藍星的豐富自然資源,並藉此繁衍了數百萬年。你一定很難想像, 要是有天世界變得一片荒蕪,那麼眾生該如何存活下去?我們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相依共存,但你對它的瞭解又有多少呢?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密不可分,現在就趕緊翻開這本奇妙的大自然之書,探尋那些近在咫尺,但平時可能未曾留心的奧祕吧! 自然奇景 × 多元生態 × 動物百科 × 天候萬象=奇妙的大自然 《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的編輯群特別集結所有的雜誌,精心挑選許多精彩內容,規劃成四大主題,「自然奇景」、「多元生態」、「動物百科」與「天候萬象」,共介紹了73個你不能不知道的大自然奇景,每一篇都以高解析全彩跨頁圖片呈現,輔佐相關數據說明、圖表解說或是穿插大量的實景照片,幫助讀者易讀易懂,不僅幫助學習知識,也是一種閱讀上的視覺娛樂享受。

    優惠價:338 /  450

  • 一看就懂森林之島:走入大自然,認識台灣森林的第一本書

    一看就懂森林之島:走入大自然,認識台灣森林的第一本書

    作者: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

    探索台灣迷人的森林世界,全方位的入門指南   ◎50餘幅精美插畫、超過250張珍貴照片,鮮活生動地展現森林之美   ◎深入淺出的文字與圖片解說,輕鬆了解森林的基礎知識與觀念   ◎內容廣博,涵蓋動植物的生態、自然景緻到森林與人之間的關係   ◎一跨頁一主題的編排形式,易於檢索、快速掌握內容   台灣是座森林之島,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超過一半的土地為蓊鬱的森林所覆蓋。這些森林分布在海拔高低落差達4,000公尺的山間,形成多變的植群景觀,不僅誕育舉世聞名的紅檜、台灣扁柏、一葉蘭等,還有台灣黑熊、山羌、台灣藍鵲、帝雉、寬尾鳳蝶等穿梭其間,共同交織出豐富美麗的自然生態。   從人文方面來看,森林與人類的活動也有密切的關係,從早期原住民在森林採擷各種食衣住行的材料,到清代、日治時期以來發展的林業、樟腦和竹產業等,都是台灣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在這本圖文並茂的小百科中,全面地介紹了台灣森林的生態、人文與保育知識,讓我們得以走入森林深處,感受這座森林之島的獨特魅力。   ▊台灣的森林為什麼特別?   ✤森林覆蓋率高:   台灣的森林覆蓋率60.71%,而全球森林覆蓋率平均值為30.3%,台灣為全球平均值的2倍。   ✤舉世聞名的檜木:   地球上現存的檜木只有7種,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國、日本和台灣。台灣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2種珍貴的檜木:紅檜與扁柏。   ✤蕨類王國:   全世界的蕨類植物約可分為39科,台灣就擁有34科、約650種蕨類植物,種類密度高居世界之冠。   ✤植物寶庫:   台灣有超過4000種維管束植物,台灣穗花杉、台灣水青岡(台灣山毛櫸)、南湖柳葉菜、清水圓柏等珍貴稀有植物。   ✤鳥類天堂:   台灣已記錄超過的鳥類,包括候鳥與迷鳥等,共超過600種!其中有30種特有種,如台灣藍鵲、帝雉、藍腹鷴等,因此台灣可說是世界級的賞鳥景點。   ✤動物之家:   台灣森林植物豐富,為野生動物絕佳而多樣的棲息環境,如台灣黑熊、穿山甲等稀有保育動物皆以森林為家。   ▊本書依序介紹台灣森林的每一個面向,分為七大部分:   森林生態|呈現熱帶季風林、闊葉林、針葉林等不同森林植群帶的特色   森林植物|認識台灣特別的樹種、花朵與蕨類植物…   森林動物|包含哺乳類、雉科鳥類、猛禽與昆蟲、蝴蝶…   森林景觀|觀察森林中千變萬化的湖泊、濕地、雲海與雪景…   森林功能|理解森林如何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以及給予人們療癒力   森林與人|細數林業、樟腦、竹產業發展與常見的原住民民俗植物   森林經營與育樂|探討讓森林永續發展的方式與休閒育樂活動

    優惠價:315 /  450

  • 悲傷幾何學:思索數學、失去與人生

    悲傷幾何學:思索數學、失去與人生

    作者:麥可.法瑞姆

    【推薦人】 洪萬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以幾何學思考人生 有種美好且形而上的領悟 我們有時會感受到,對某事突然理解或頓悟而產生的瞬間快感,但伴隨著興奮之後的是一種失落感,因為領悟的剎那永遠不會重複,也就是幾何學談的「不可逆轉」,我們對此情境變化的反應就是悲傷。 但對《悲傷幾何學》作者而言,悲傷可能是人們生命中充滿可能性的時刻,讓我們能夠了解,失去親人或生命中各種事物,與失去頓悟的快感之間有相似之處。透過幾何學的放大對稱性,我們依然會看到原始形狀。同樣的,鑲嵌在大損失中的是較小的損失。這種領悟有助於減輕人生痛苦,重新定向我們的思維。 作者認為,悲傷有兩種意思。首先,悲傷是對永久失去的反應:它是不可逆轉、帶有情感重量,且是超凡的;此外,悲傷是自我相似:譬如,喪母之痛包含許多「比較輕微」的悲傷,因為再也不能促膝長談,或一起用餐、散步。然而,每一個微小悲傷都是對失去母親的反應之縮影,可以當成尋找有效投射的實驗室。向外在投射,悲傷就有可能指向可以助人的舉動。 在這本意義深遠且充滿希望的書中,作者為讀者陳述幾何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與應對悲傷,即使你是排斥數學的人,也能理解書裡淺顯易懂的敘述。作者在書中穿插了原創插圖、對基礎幾何學的清晰介紹,以及從他自己人生中汲取的智慧,是穿越數學與美麗人生之旅。藉著人類純善的心靈與幾何學的優雅,本書幫助讀者了解,我們可以如何放膽大步前行,勇敢面對未知的崎嶇道路。

    優惠價:280 /  400

  • 疼痛大解密:解開痛覺的假象與真相,我們為何會痛以及療癒疼痛的新科學

    疼痛大解密:解開痛覺的假象與真相,我們為何會痛以及療癒疼痛的新科學

    作者:蒙蒂・萊曼

    近年來,醫學迎來疼痛科學的崛起,不僅是因為有愈來愈多人深受各式各樣的疼痛困擾,也因我們對疼痛的理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我們總認為疼痛即是有害,醫學界也長期認定疼痛來自於身體、由大腦偵測,使得許多醫療專業人士也如此治療病人。但從這本書開始,你將發現我們一直以來其實都誤解了疼痛。疼痛其實不一定是受到損害的指標,而是大腦過度防衛的訊號。 本書將帶你探索疼痛科學的前端研究,從疼痛的由來與意義、疼痛和心理的關係、疼痛帶來的好與壞處、如何減少或治療疼痛,到一些特殊個案的訪談——包括幻肢痛、持續性疼痛患者與無痛之人。本書將討論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如何與疼痛的感覺相互影響,讀者不僅能從中了解疼痛,獲得減輕疼痛與被同理的安慰和希望,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身為人的意義。

    優惠價:301 /  430

  •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大腦「真正的秘密」,揭開複雜的運作原理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大腦「真正的秘密」,揭開複雜的運作原理

    作者:迪恩.柏奈特

    「簡單一句話:你的大腦並不可靠!」 ——迪恩‧柏奈特 最幽默的神經科學家迪恩‧柏奈特又來了! 《衛報》點閱次數超過1100萬的神經科學家奠基之作!   一本關於「不理智的大腦」, 最幽默、理性又超容易理解的腦科學書! Ø《圖書館雜誌》科學類推薦好書 Ø 書評網Goodreads科學科技類好書決選 Ø 亞馬遜4.5顆星好評 Ø 衛報連載超過6年的專欄作家 Ø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謝伯讓、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助理教授 黃貞祥可靠推薦 深度分析大腦的六大面向:記憶、感知、智能、恐懼、性格、他人、健康 ★ 生活厭世很想躺平,但是我們真的可以不動嗎? ★ 雖然移動和飲食是基本需求,但是腦部讓一切變得很複雜? ★ 人類步行時竟然可以什麼都不想?  ★ 為什麼人類可以走路、開車,但是坐車會頭暈? ★ 人一次只能記4樣物品,靠什麼方法可以讓大腦記更多? ★ 嗅覺竟然比味覺強大,人能夠聞出的味道有1兆種? ★人類記憶記錄下的經歷及知識是真的嗎? ★壓力會增加工作表現是怎麼一回事? 在衛報上連載「翻轉大腦」專欄超過六年的專欄作家迪恩.柏奈特,同時也是一位神經科學家,針對人類最神秘的器官「大腦」,進行一趟幽默詼諧易懂的科普旅程。 大腦是意識的所在,也是所有人類的引擎,但它混亂、容易出錯和雜亂無章。比如說你知道你的記憶是不客觀的嗎? 陰謀論和迷信是健康大腦的必然結果? 或者酒精真的可以提高你的記憶力?  在《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中,柏奈特解釋了人類大腦的所有缺陷,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所說、所做和經歷的一切,且大力的讚揚這些優缺點。這本書以神經科學研究為基礎,並用有趣、輕鬆易讀,且具象的比喻方式讓你一秒就懂大腦的運作方式! 非常適合想知道為什麼你的大腦似乎一心想要破壞你的生活,以及大腦到底是什麼鬼東西的人。 國內好評 ü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ü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可靠推薦 國際好評 -「真的很欣賞柏奈特的作品,他是個引人注目、明智又理性的人!你知道你可以相信他,也相信他的作品是非常值得閱讀的。」—喬恩.朗森(Jon Ronson),作家、記者 -「經過專業的研究和有趣的寫作,這本書適合任何一位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大腦似乎在破壞他們的生活,以及大腦究竟在做什麼的人。」—衛報 -「神經科學家迪恩.柏奈特是《衛報》的一位廣受歡迎的科學專欄作家。 在這本有趣而引人入勝的書中,他採用了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並加入了一些幽默來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以及為什麼會破壞我們的行為。」— 宇宙雜誌(Cosmos Magazine) -「這是本非常完美的神經科學入門介紹書,也值得推廣給大家閱讀」—獨立報 -「通過神經科學進行有趣的玩耍,對大腦和我們瘋狂行為的起源充滿了迷人的洞察力」—蓋雅.文斯(Gaia Vince),《人類世中的超越與冒險》作者 -「對記憶的工作方式、恐懼和驚恐發作、對被欺騙或抑鬱的敏感性,以及人類感官的奇蹟進行了富有啟發性的討論」—華爾街日報  

    優惠價:343 /  490

  •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

    作者:池內了

    面對人生的難題, 科學思考總是可以在關鍵時刻給我們指引。 科學是什麼? 如何研究科學? 為什麼要學科學? 如何區分科學和偽科學? 想要消除我們對於科學的「猜疑」,以及對於未來的「不安」,第一步就在於讓科學更普及。 作者池內了(Satoru IKEUCHI)是天文物理學者、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也是一位科學研究者,他在書中為以上問題提出解答。他帶領讀者了解科學如何誕生的歷史,以及觀察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而思考科學、技術究竟和人類與社會有什麼關係;並且以科學思考「問題的本質」是什麼,用什麼方式可以解決問題。他以散文般的筆調,分享科學研究者如何把對於所見所聞的好奇,轉而成為研究活動的過程。 池內教授指出,科學的本質在於「好奇心」,科學家遇到疑問就會問「為什麼」,並且持續研究以解開疑惑。 科學是一連串的觀察、觀測和實驗,科學的出發點從「觀察」大自然開始,對於自然現象的變化「專心注意看仔細」,找出變化的規則,歸納為共通、相異和逐漸變化的性質;接著進入「觀測」,除了專心注意仔細看自然引發的現象有什麼性質,還要加上測量,將性質轉換為數字。最後以「實驗」調查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或是這種性質能否藉由人工合成產生;實驗的重點在於無論由誰進行,都能重現同樣的結果,這是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的關鍵。 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學會了解自己「知道什麼,又不知道什麼」,並懂得有效運用科學磨練洞察力,藉此「看見『看不見』的東西」,有助於我們站在科學的立場思考與學習。 具備科學素養的關鍵在於,了解科學是「探究知識、逼近真理」的方法。想解決各種矛盾,就必須仰賴科學的力量。無論是對於科學稍微感興趣的人,甚至是文科生,都很適合閱讀本書。 人人都應該具備科學素養,有助於我們分辨真假、迎接未來! 第13屆講談社出版文化獎(科學類) ◎一致推薦 科學研究是艱辛的,也是充滿挑戰的;是孤獨的,也是充滿樂趣的;是高度專業的,也是廣闊無邊的。投身科學工作的有志之士,在基礎科學的研究愈來愈多挑戰的情況下,能不好好認識這個最了不起的智性活動,如何成就我們今天人類史上最高效的社會嗎?——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此書原著出版至今已有二十二年,但作者看到的很多趨勢是很清楚的。例如作者池內了(Satoru IKEUCHI)教授說要打破理組和文組的隔閡;時至今日,認知科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結合了心理學、語言學、資訊科學、神經科學與心智哲學,正是最好的例子。不同科學領域間的差異頗大,但目標十分一致:描述,解釋,預測,控制。能客觀觀察現象才能探究其運作機制,能了解機制才能預測,能預測才有機會控制與改變,讓世界變得更好。——蔡志浩(認知科學家) 要培養科學素養,最關鍵的是認知「科學做為一種探究知識、逼近真理的方法,到底是怎麼來的?科學家又是怎麼從單純對現象的好奇,轉而成為一種由國民稅金支持的研究活動?」說真的,科學素養教育之所以被重視,絕不該被當成是科學家突然又要灌輸給大眾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而該被認為是科學界與科學傳播界的反省運動才是。——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優惠價:270 /  330

  •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

    作者:艾德.楊

    你,從來不只是你, 而是你,加上一大群微生物。 一本讓祖克柏放床頭、比爾.蓋茲撰文推薦 大開你我眼界的微生物解謎之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度百大注目好書 ●一推出旋即與《自私的基因》共列科普經典 ●《經濟學人》、《史密森尼》雜誌、《科學大眾》、《科學》期刊、《衛報》、《泰晤士報》等二十餘家國際媒體推薦及年度科普最佳選書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陳俊堯審訂暨導讀 李家維 國立清華大學 侯金堆講座教授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 高文媛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楊倍昌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潘彥宏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老師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薛靜瑩 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生物老師  ──齊聲推薦 「長久以來,我們對微生物的想法都太過偏頗,甚至與它為敵,但其實我們需要它。」──艾德.楊 你知道嗎?當你伸手觸摸桌子,微生物會從你的手飄到桌面上;當你開口說話,它們會像吐出的霧氣一樣從嘴裡噴出來。這些看不見的小居民以難以想像的數量住在我們的皮膚、腸道、口腔等各個身體部位裡,既能幫助我們建立免疫系統,但也可能讓我們生病。微生物與動物的互動關係其實就像八點檔,充滿愛恨情仇。自然界中有一種微生物會讓雄性鼠婦漸漸變得「女性化」,而它卻是蚊子重要的營養補充來源;也有一些昆蟲會假借保護之名,把密密麻麻的共生菌囚禁在細胞裡,需要用的時候將它們鬆綁,一旦沒用了就「全數殺光!」;至於人類,母乳中的寡糖是給寶寶腸道共生菌的飼料,乳汁裡的脂肪球更可以打包許多會吃細菌的病毒,讓嬰兒當作第一套共生病毒新手包。 除此之外,微生物也會形塑生物的飲食習慣、身體構造,甚至個性。沙漠的林鼠啃食毒葉子後,竟然意外獲得解毒的能力;當管蟲幼蟲想「轉大人」時,必須倚賴一大群特定的細菌才能順利成年;如果不小心將副鏈渦蟲從中間切成兩半,沒關係,微生物給牠的超能力會讓牠變成兩隻完整的個體。還有,你今天晚餐究竟會選擇漢堡薯條還是健康減脂餐,或許有一部分是因為微生物「操控」了你的腦呢! 幸好,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利用微生物。或許有一天,從診所看病拿回家的「藥包」,將不再裝著一顆顆藥丸,而是由許多種微生物組合而成的個人化處方;消滅登革熱的利器再也不是化學藥劑,而是一群載著共生菌的蚊子自己;添加益生菌的抗屑洗髮精因為效果顯著而大賣;整座建築物,乃至於整座城市都被塑造成充滿對我們有益的微生物,人類因此更加健康……。 這是一個以微生物為中心的未來,這是一本縱橫微生物學研究的著作。作者整理了數百篇的學術論文,為我們徹底打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探索體內不可思議的宇宙,了解我們與微生物相依為命的起源,它們如何用超乎意料的方法改變我們的身體、形塑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們為了確保能與它們保持不越界的夥伴關係所使用的各種手段。這本有趣迷人的微生物群落入門書,不僅翻轉我們的認知,明白自己不再只是自己,還能瘋狂想像微生物主演的未來。 ▎國內外推薦 有一些學門,是假如沒有人領進門,你一定不會知道它有趣在哪裡、為什麼會讓人深陷於那個領域而無法自拔。由細菌人陳俊堯審訂的這本《我擁群像》就像一本旅遊導覽書,帶領我們走入微生物的世界,認識微生物的好處與壞處、貢獻或破壞、過去和未來,以及現在的進展。 ──張東君 科普作家 我很喜歡這本書。人類全身內外布滿細菌,細菌多到數量比我們自己的細胞還多。不只人類,其他動物、植物也全被細菌占滿。而且這個星球上的許多生物還被細菌控制生理、思考和行為。更可怕的是,我們每個細胞裡都有古早古早以前就入住共生的細菌,我們甚至還算是細菌的後人。……書裡每句話背後可能就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支持,內容是禁得起考驗的,觀點全面完整,是本讓人捨不得放下的有趣小書。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一般人是害怕細菌的,基本上這也沒什麼不對,因為大家覺得細菌這個詞直接和髒亂、疾病等連結,總之就是充滿貶義。也因此約莫二十年前,優格、優酪乳在國內的乳製品市場上正要大展身手時,廣告行銷花了好大的力氣告訴大家,細菌也是有好的,你一口一口喝下成千萬上億的細菌,非但不會生病,還能維護你的身體健康。時至今日我們應該都能相信細菌有壞有好,卻沒能意識到細菌跟我們生活的關聯性竟然這麼強,重要性竟有那樣大。等到這本書讀完之後,細菌這個詞仍然有貶義也好,轉變成有褒義也罷,但至少你一定能體會,我們人類這種構造這麼複雜、在演化上這麼晚才出現的物種,其實也沒比細菌厲害到哪。 ──潘彥宏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老師 這是我今年,甚至是近幾年以來,讀過最精采的一本科普書。科學界近年在細菌上的發現極為高產且多樣,從應對全球暖化到治療阿茲海默都有細菌的戲份,然而作者不愧為當今最優秀的科學作家之一,既能寫出科學的深度,也能描繪科學家的態度,輕巧細膩地引領我們滑過「微生物很重要」跟「微生物到底為什麼很重要」之間的鴻溝,外行人也能大有收穫。看完本書,你我的肉眼雖然依舊看不見微生物,但卻能開始「見微知著」,察覺微生物如何與萬物共創了這世界,也讓我們知道人類該走的下一步。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本書整理數百篇學術論文,卻絲毫沒有企圖用科學知識壓垮你,隨著書頁,你將跟著作者的文字掉進迷人又令人驚奇的新見解裡,《我擁群像》是艾德.楊的傑出之作。 ──比爾.蓋茲 《我擁群像》是本傑出的微生物科普書,栩栩如生的寫法讓你閱讀的同時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充滿熱情的感染魅力。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大量且鉅細靡遺地描述那個看不見的宇宙如何塑造的我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完全不辜負它的書名,在優美,饒富閱讀樂趣的散文裡,充滿許許多多關於眾多微生物的真相……作者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加入人文的觀點,豐富了這本書的科學細節。……還有,他實在太有趣了。 ──《華爾街日報》  

    優惠價:336 /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