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生命時鐘一起跑:活到老跑到老的生物學家對時間節律與老化的自然觀察和省思

    跟生命時鐘一起跑:活到老跑到老的生物學家對時間節律與老化的自然觀察和省思

    作者:伯恩.韓瑞希

    《湖濱散記》的現代版 身為自然愛好者,做為跑者,你書架上一定要有他的書 老化是生命的定律,跑步是生命最熱切的旋律。 生物時鐘平等對待所有生命體; 時間的語言,敘說著每一個生命歷程的故事。 ------------------------------------- 綠頭蒼蠅平均壽命一兩週,老鼠一年,亞洲象五十歲,人類八十。 樹木成長要很久,到了老年才開花結果,而雛菊僅僅一年就綻放。 時間是生命的根基,沒有時間就沒有演化,連生與死都無法成立。 本書是一個八十二歲的生物學家用自己的生命和最熱愛的跑步,書寫老化這個大自然的定律。他是見證者,也是實驗者和觀察者;對象則是整個自然界,以及他自己的身體。他細細描繪各種動植物的生老衰變和生命百態;體驗自己從年輕到垂垂老矣,從追逐跑第一到用跑步感受活著的一呼一吸。 這也是一本生命之書,探究跑步、身體老化、運動與年歲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有些人凍齡,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老態龍鍾?我們對老化有多少控制權?跑步可以減緩老化過程?作者帶領你我思考人如何運用身體能量,又如何適應與對待自然環境。 結合生物學、森林學、動物學、人類學、心理學和演化學,將生命隨時間的流動寫成一場優美的饗宴,一段耐力、智力與渴望交集的馬拉松長跑。 ☆對於用生命跑步的甘與苦最跌宕有致的描繪,深深吸引跑者們。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韓瑞希精采回顧數十載的跑步生涯,並以探究人體的老化為其書寫增色……敏銳的觀察與獨特的故事引人入勝。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感性的回憶錄,動人刻畫作者用一輩子觀察和享受自然,在自然中奔跑。 ――書單雜誌Booklist ☆韓瑞希毫不費力就將他最愛的跑步與自然觀察合而為一。透過他的視野,讀者將會發現人可以優雅地老去,可以透過個人的活動尋得社群的連結……生物學家和超馬選手伯恩.韓瑞希藉由探索時間對人的影響,以及他試著在年歲增長間再創新的跑步紀錄,啟發了眾多讀者與跑者。 ――出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優惠價:320 /  450

  • 機艙機密:解答你對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二版)

    機艙機密:解答你對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二版)

    作者:派翠克‧史密斯

    【本書第一版書名為《機艙機密:空中旅行大百科》,第二版內容無增修。】 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經典,航空從業人員與空中旅人必備書籍。 關於飛機、航空及與搭機旅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這一本! ——中華民航飛行員協會審定——   商業航空向來是不良資訊的溫床,充斥著各種沒有根據的說法與陰謀論,以致即使航空技術已十分發達,飛航的安全紀錄十分卓越,且票價非常便宜、人們非常習慣搭機四處旅遊,但對於空中航程與航空公司仍充滿了疑慮。   本書作者為《沙龍》雜誌著名的「請教機師」空中旅行系列撰稿十餘年,回答了各方人士對航空業與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此書除了整理大眾最想了解的事,經驗老道且博學的作者還漫談航空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內情與影響,並以專業機師身分提供見解,廣獲好評。   ▍如果你是空中旅人,很可能疑懼過這些事情——   ・飛機被鳥撞上有多危險?冰雪會對飛機造成多大危害?   ・常聽說機艙的空氣不僅骯髒,而且充滿細菌。真的嗎?   ・聽說駕駛會降低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好讓乘客規矩聽話?!   ・聽說寵物都放在機艙底部沒有暖氣、沒有加壓的地方……   ・起飛後沒多久我們就因「尾流擾動」而被猛力甩來甩去。那是什麼?有多危險?   ・要是飛機上的引擎全部失效,飛機能不能滑行降落?   ・我們曾盤旋一個小時才著陸。飛機都儲存多少燃油來應付這種情況?航空公司會不會為了省錢而偷吃步?   ・搭到比較舊的型號需要擔心嗎?   ・飛行途中,要是有誰想打開某扇門,他們辦得到嗎?別傻了……   ・共用班號是啥?乘客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有些航線明明很短,為何航空公司動用大型客機?   ・飛行途中與其他飛機「空中接近」很危險吧?   ・過去免費,如今航空公司開始收費的項目有哪些?   ▍如果你有志投身商業航空,或許想知道這些事——   ・機長、副機長、機師、副機師的差別在哪裡?   ・如何才能成為航空公司機師呢?   ・要通過哪些考驗與試煉,才能達到航空公司的條件?   ・由誰來評鑑機師,予以加薪或升遷?評鑑依據是什麼?   ・以前大家都說機師薪水非常高,現在還是這樣嗎?   ・航空業內部文化會不會讓女機師較難生存?   ・業內人員可以享有什麼樣的旅遊福利?   ・聽說商務客機基本上已可全自動駕駛,真的嗎?機師是不是快要失業了?   ▍倘若你對航空史上知名事件深感好奇,這本書有——   ・空中犯罪活動鼎盛期的幾起事件。   ・史上最悲慘的十起空難。   ・史上最慘烈空難:特內里費島空難的恐怖與荒謬。   ・九一一恐怖攻擊當日作者的遭遇。   ・九一一事件後,飛航法規與機場規定有什麼變化?哪些合理?哪些荒謬?      ▍要是你好奇一些飛航方面的科學——   ・機翼尾端翹起的小翅膀作用是什麼?   ・波音飛機跟空中巴士的品質有差嗎?   ・噴射發動機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頻繁飛行跟環境保護,這兩者能否兼顧?   ・飛機輪胎一定承受很大的壓力。爆胎是不是很常見呢?   ・手機與可攜式電子設備真的會威脅飛航安全嗎?   ▍你可能還對以下事情有興趣。本書作者超會聊——   ・假如搭飛機真的很安全,航空公司怎麼不公告周知呢?   ・天空變得這麼擁擠,飛機相撞的危機有多大?還有,地面相撞意外呢?   ・幾乎每一樁著名墜機事故都有幾個陰謀論,挑幾則出來澄清流傳已久的疑點吧。   ・全球各家航空公司的商標演變與塗裝風格。   ・美國國內航空公司的服務標準,對比全球信譽頂尖的航空公司服務內容。   ・航空業的競爭這麼激烈,有沒有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好處呢?   ▍連《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之一杜柏納都「希望能把作者摺起來放入行李箱」,更多精彩內容可參見目錄引文的提示。(更詳盡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優惠價:392 /  560

  • 科技,生活加值中:仿生技術╳全像攝影╳磁浮列車,科技就是人類和自然共譜的協奏曲!

    科技,生活加值中:仿生技術╳全像攝影╳磁浮列車,科技就是人類和自然共譜的協奏曲!

    作者:盧祖齊

    科技史的第一頁,要從猿人發現火的那一天算起; 上至月球下至馬里亞納海溝,大至太陽系小至量子力學, 對自然的好奇、征服未知的野心,就是人類進步的無限動力! ▎光無處不在,但人類花了上萬年才學會它的正確用法 原始人懂得用光照亮夜晚,驅趕敵人和野獸; 古代人學會用光打摩斯密碼,傳遞簡易訊息; 現代人則能夠把光送進密閉纖維,一秒傳輸千萬條資訊! ▎參考大自然的設計,哪裡算抄襲? 不僅達文西的撲翼滑翔機是參考鳥類翅膀的骨骼結構設計而成, 由迷你透鏡組成的「蠅眼照相機」,更直接照抄了蒼蠅眼球結構! 除此之外,還有蛇的紅外線感受器、海豚的聲納通訊…… 在實用科學的領域,人類哪比得上大自然的創意! ▎方便的現代生活,都是前人努力的結晶 ◎當你打開電腦追劇…… 串流平臺的伺服器主機正將影片資訊拆成無數零和一的電子訊號,「光纖」線路再把電流轉換成光束,讓影片內容傳送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電腦主機。 我們手中的輕薄電腦,則是近百年來無數科學家從最基礎的「馮紐曼架構」,不斷發展、改良而來的智慧結晶;更別提電腦運轉的動力,還是依靠火力發電廠燃燒的熱能,轉換成電能後供給至家家戶戶,我們才能天天坐在懶人桌前愜意享受呢! ◎當你出門坐上公車…… 引擎裡安裝的四衝程汽油引擎又被稱為「奧圖循環」,是汽車工業中最重要的產物之一,它依靠柴油的燃燒作為動力來源,經由複雜的機械零件,將熱能轉換成機械能,擔任公車的「心臟」不停運轉使整台車前進;而近年隨著技術的革新,更有油電混合公車上路,為環保再添一份力! 好奇沒有邊界,科技的追求也沒有極限; 這場目不暇給的科技饗宴,翻開每一頁,都是一場嶄新冒險! 本書特色: 本書從現今生活中最重要的數種科技領域著手,簡要而不失專業地介紹各種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當代至未來的研究方向。使讀者在享受便利的現代生活之餘,也能了解科技產物背後的原理,滿足讀者研究、求知的興趣,學會感恩前人的努力、珍惜有限的地球資源。

    優惠價:263 /  375

  •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作者: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

    人類至少是一頭五分之四的灰熊。 「我有少部份的釀酒葡萄(共享24%的DNA), 和一部分蛔蟲(共享 DNA為21%至38%)。」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類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真理中找到更廣義的自己。❞ 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以博學、知性、趣味又帶有詩意的筆調,描述生物演化、生態系間物種互動、交織的關係。他不去大篇幅書寫人類文明演進帶來的災難與污染,而是從整個地球自然生態圈的角度來使我們理解,人類是如何棲居其間。 ▍物我一體:細菌約擁有7%與人相同的DNA 當我們的生物研究能夠比對物種彼此之間的基因型,生物學家發現了人類並非萬物之靈──我們和許多物種或多或少的共享了相似的基因。雖然在生物演化的道路上智人取得了優勢地位,然而千百年來存有過的生物都曾參與其中。 ▍共生:人類其實是一個「複合生物」 你是否知道,其實有數以百計、數以千計的物種居住在你的口腔和你的消化道裡,並覆蓋在你的皮膚表面,它們幫助我們維持身體機能,或者保護你免於侵害。我們知道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棲息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包含你的體內。作者告訴我們,從最微小的細菌開始,它們如何推動整個龐大的生態系。 ▍大我:人類的基因組成來自於演化道路上各種大小生物的參與 人類為什麼認為自己和其他物種特別不同?人類是有別於自然的特殊存在嗎?作者給了我們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人類在生態中的位置,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顛覆了以往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生物間的競爭與共生,能量在不同層面的有機體間轉移,沒有物種能外於這個巨大的系統。  ▍多樣性:將更多的關注,轉移到被忽略的生命形態上 如今透過社群媒體,我們能輕鬆看見各種環境中不同生命形態的生物。人與動物之間的固有疆界逐步被打破,除了貓貓狗狗,人類已經開始學習去欣賞、尊重各式各樣的生命,並將同理心延伸,開始學著關心、保育它們。 傾力推薦 吳永森  臺灣水下攝影師 李瑾倫  繪本作家暨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 林青峰  臺灣生態觀察家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綦孟柔  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科克斯書評》(Kirkus) 「知名保育生物學家思索人類在自然世界消逝的時代中,所代表的意義……對自然科學家及環保人士,真是一大福音。」 克里斯丁‧湯普金斯,湯普金斯保育組織主席與發起人(Kristine Tompkins, president and cofounder, Tompkins Conservation) 「道格‧查德維克(Doug Chadwick)的作品,點破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大迷思:我們人類是生命之環的一部份,而非其中心,我們只是整體的一個環結。」 《山岳期刊》(Mountain Journal) 「作為一個充滿抱負的科學家(別在乎我已經69歲),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一個提醒,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是多麼強烈地、令人目瞪口地連結在一起。這個網絡的聯繫是如此複雜,個體或物種內部及周圍生存著其他眾多的物種,以至於科學家們開始質疑現行關於生物個體或種類區分的精確性。」 國家公園旅行者組織(NationalParksTraveler.org)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是作者一生知識與經驗的精華。他敬畏大自然的複雜性,並深信是時候改變我們的方式,同時相信這是可能的……查德維克知道如何向外行讀者表述與解釋科學,以一種輕鬆、有風度的筆調書寫,易於理解、機敏,甚至相當有趣,而且不說教。」  

    優惠價:378 /  540

  • 統一場論(第五PLUS版)

    統一場論(第五PLUS版)

    作者:胡萬炯

    ◎作者以其雙博士學識及任職無數物理、化學及數學相關機構專業,做出嚴謹數理推導。 ◎這次的五版PLUS版主要點是提出U(1)的希格斯機制使電子與質子獲得質量並經由電子或質子質量推導出基本電荷的大小,並且推導出廣義相對論的洛倫茲不變性是為時空對稱以及透過高斯絕妙定理推導廣義相對論的內部對稱性是為規範場論,證明宇宙的形狀是為3-sphere,CP對稱為何耦合以及為何光子是自身反粒子且能穩定存在,用古典物理證明電子為什麼g-factor=2,並用電磁耦合常數1/137及弱力耦合常數1/1836推導三代夸克質量大小減少標準模型所需參數,提供微分幾何與規範場論關係之統整,更正重旋力馬克士威方程以及重力波簡諧運動公式,並對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發現提出獨到見解,另外對納維史托克方程存在及光滑性問題都做了重要探討,將納維史托克方程化為拉普拉斯方程及帕松方程來求解並證明光滑性。 ◎本書與其姊妹作「萬物理論」榮獲2021/4/17&2021/4/24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今天不看書」節目好書介紹推介並對作者做專訪,不看書用聽的了解此二書。 ◎各大專業學者推薦,引起讀者好奇心,開啟另一方認識世間萬物本質觀點的佳作。 ★★本書在2015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高中資優補充教材★★ 作者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經年累月不斷地鑽研各種物理學理論,透過嚴謹的數理推導,終於解決了二十一世紀物理學的兩朵烏雲──暗物質與暗能量。 作者提出「光壓就是暗能量」的觀點,以電荷相對論解釋螺旋星系如銀河之形成並依此與盎魯霍金效應辯證暗物質不存在,並用強光交互作用解決標準模型之缺憾,解釋了宇宙的開始和結束;同時說明了光是電磁波也是重力波,證明愛因斯坦重力波與筆者的重旋力波等效,真正徹底解決了二十世紀的烏雲─以太問題,並對另一個二十世紀的烏雲─量子問題,提出時間與空間量子化,賦予時空嶄新的定義。 整合廣義相對論、電荷相對論和光壓張量的4x4二階張量之宇宙場方程式,完全融入狹義及廣義相對論精神,在4x4四維時空矩陣中詳細論證重力場、電場、磁場、以及光壓對時間及空間的相對論效應。而在統一重力場(A)、電場(E)、磁場(B)、旋力場(S)、以及熱場(H)的統一場方程式中,用相對論作出場源在運動情況下的校正,此公式為BxExAxS=gamma*Pi*H*c^2。(gamma為洛倫茲因子,Pi為圓周率,c為光速)。本書並用撓率統一強力、弱力、及電磁力三種作用力,最後再與曲率的重力場完成用幾何方式統一場論。並以理論推導宇宙誕生和命運、統一場論一書極富研究參考價值,值得熱愛物理的讀者一探究竟。

    優惠價:140 /  200

  • 半導體的故事:發展與現況(新版)

    半導體的故事:發展與現況(新版)

    作者:李雅明

    半導體產業猶如台灣的「護國神山」 它如何點石成金,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稻米? ◆法拉第,第一個注意到半導體材料的人 ◆初試啼聲的半導體:貓鬍子偵測器 ◆金屬、絕緣體和半導體的區別 ◆微波偵測器與半導體的發展 ◆發明電晶體並得到諾貝爾獎的三人組:蕭克萊、巴丁、布萊登 ◆怎麼樣才能得到夠純的半導體? ◆積體電路的發明:一種生產技術的革新 ◆兩個決定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半導體記憶器和微處理器 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許多半導體元件,如電視、電話、電腦、洗衣機、電冰箱、汽車裡都有大量的半導體元件,無時無刻在為我們服務,甚至有些現代科技產品,完全要依靠半導體元件才能作用。無論在經濟、生活、國防上,一個現代的國家都離不開半導體,沒有半導體技術,可以說就沒有現代科技社會。 在台灣,半導體業已經快速成長為主要的支柱工業。台灣要成為科技島,發展半導體工業將是一條不可避免的路。作者在半導體方面工作多年,曾經在美國的半導體工業界服務,也曾在美國和國內的大學任教,深深瞭解到半導體對今天社會的重要性。學習半導體光只是唸課本是不夠的,必須要瞭解到它發展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半導體這門科學的源由和它發展的原動力,對於將來在半導體方面更上層樓非常必要。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詳述半導體如何成為二十世紀改變世界面貌的重要新科技。從半導體是如何發現的,再介紹量子力學和固態物理發展的經過,然後論及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發展的情況,最後介紹世界各國的半導體工業,以及半導體業未來的前景。 名人推薦 ◆半導體工業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工業之一,半導體也是現代人生活中絕對不可或缺的工業產品,電話、音響、電腦、汽車,甚至玩具和電鍋裡面都會有半導體。我因為是學電機出身的,對半導體還可以稱得上是一知半解,一般人能夠瞭解半導體的大概少得可憐。虧得李雅明教授寫了這麼一本好書,李教授不僅很有學問,而且他的文筆非常好,由他來寫有關半導體的故事,最適宜不過了。──李家同  

    優惠價:294 /  420

  • 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

    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

    作者:羅伯.唐恩、莫妮卡・桑切斯

    人類製作工具、獵捕動物、萬里跋涉、發展社交 只為了──吃頓美食? 獲獎無數的科普作家羅伯・唐恩,攜手人類學家莫妮卡.桑切斯 結合神經科學、生物學、人類學,一探風味與味覺的發展之謎        吃東西,對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味覺受器幫助動物避開劇毒與危險的討厭氣味;香甜的水果有助於吸引傳播者。然而進食不是只為了生存,吃美食更是為了快樂。        在本書中,廣受歡迎的生物學家唐恩和人類學家桑切斯攜手合作,探討演化史上長久被忽略的主題──風味與味覺。打破「進食只為生存」的傳統論調,提出大膽的新觀點,從演化角度說明為什麼美食會令人愉悅,又如何引領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為了捕捉美味獵物,人類發明各種工具,甚至造成物種滅絕;用火開啟了烹飪的無限可能,也造成味覺與大腦的巨大改變。香料與發酵文化不僅為了保存,更為了那令人上癮的口感;我們也是少數能夠學習愛上某些味道(包括恐怖味道)的物種。對於分享美食的熱愛,更與社交、語言、文化傳承息息相關。        結合考古資料、科學研究與實地踏查,這本老饕之書帶領讀者走過數百萬年的風味歷史,將改變我們對人類演化的看法,以及我們對食物、味覺享受的思考方式。 ◆原始人開始用火,是為了來場BBQ? 靈長類學家理查.蘭翰姆(Richard Wrangham)認為:人類祖先可能是因為食用熟食,才得以獲得足夠熱量、演化出更大的腦部。 火最終帶來了內燃機、現代城市、現代戰爭、網際網路等等無數技術革新。但人們最初開始用火,可能就只是為了讓食物更好吃。 ◆人類勤種穀物,是為了要釀更多啤酒? 植物學家提出的假說指出:人類首次在食物製作過程中馴化的生物,就是製作酸啤酒與酸種麵包時使用的微生物。 人類發現餵養這些微生物需要穩定的飼料來源,於是人類開始種植穀類。 人是為了製造啤酒所以馴化微生物、為了餵養微生物進而馴化穀類,微生物反而成為食物史的主角,穀類則位居配角。 ◆猛瑪象不幸滅絕,跟牠的肉太好吃有關? 風味是人類祖先決定獵捕哪些物種的判準之一。大部分克洛維斯獵人偏好的獵物如今都滅絕了,而且很多似乎曾經是很美味的物種。 他們製作克洛維斯矛頭,更有效率地殺死巨大的地懶、猛瑪象或乳齒象等動物。 猛瑪象的腿肉似乎非常美味,但是嘛,你已經沒機會品嚐到了。 ◆一起吃飯的快樂,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誕生? 與人共餐讓食物更好吃,因為同伴的存在與彼此分享的故事,會提升我們的愉悅感。 語言複雜化的過程,跟用餐情境脫不了關係。 在所有的文化裡,食物、會話與談判三者密不可分。 「大家總說智人(Homo sapiens)的種小名sapiens 源自一個意為「品嚐」的動詞, 所以我們也可以解讀成智人是藉由味覺或品嚐食物風味來進行判斷的人。 我們藉由品味進行判斷與決策,透過食物去尋覓、研究和學習, 無論是同坐在火堆旁還是相約在餐桌上,我們都一同咀嚼著這個世界的內涵。」 完食推薦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曹銘宗|台灣飲食史作家 羅素玫|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本書是一場充滿迷人經驗與實證的餐宴,述說風味研究的未來展望。兩位作者熱情款待來自各式各樣學門的賓客……充滿說服力、娛樂性,論證了我們人類對美食的狂熱追求,是如何形塑了我們的演化旅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在展示證據和論點的方式上一絲不苟。……一本引人入勝的書。」──西蒙.英格斯(Simon Ings),《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本書是一場知識盛宴,它的核心想法很簡單:我們演化是為了享受美味食物。它將生物學、人類學、化學、物理學、藝術史、文學和歷史融為一體,不只帶來娛樂,也啟發你的思想和味覺。」──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著有《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天生不愛動》(Exercised) 「為什麼我們喜歡並選擇我們做的食物? 當然是因為它們的口味。然而,大多數關於人性和文化的論述都忽略了這種明顯的動機。這本迷人且重要的書,將科學、歷史和作者的個人經歷結合,證明了尋找風味一直是我們生物和文化演化的核心。」──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著有《食物與廚藝》(On Food and Cooking) 「兩位作者以大廚的創造力和食品生物化學家的精準度寫作。本書是一場盛宴,不僅能刺激你的思維,還能刺激你的感官。沒有哪本書比它更能將自然和美食科學帶入生活,同時讓我們大開眼界。」──蓋瑞・保羅・納卜漢(Gary Paul Nabhan),著有《香料漂流記》(Cumin, Camels)

    優惠價:340 /  480

  •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

    《森林祕境》作者最新長篇力作 地球萬物共同譜寫的樂章,訴說著遠古以來生命的演化和變遷、美麗與哀愁…… 本書是一支以生命的音符鋪寫而成的交響曲。書中文字令人著迷、痛心,卻又優美動人。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宗慧——專文導讀 金曲獎大自然音樂製作人.風潮音樂總監 吳金黛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林子皓 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 范欽慧 科普作家 張東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焦傳金 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一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俊嘉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得獎作家暨生物學家帶你從億萬年尺度聽見自然, 探索地球之聲的源起、演變與未來…… 雨林中的唧唧蟲鳴,沼澤地裡的呱呱蛙叫,說明了演化的創造力;落磯山脈和巴黎街頭的鳥兒,詮釋了動物如何學習鳴啼,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大海裡,我們聽見了與自己大相迥異的槍蝦、蟾魚和鯨魚等生命之間的親緣。各大陸的動物聲響如此不同,演示了板塊構造的深遠影響、動物族群與其在世界各地遷徙的悠久歷史,以及審美觀的新奇演變。 哈思克從動物的鳴唱、舊石器時代洞穴的長毛象牙笛,一路談至現代音樂廳裡的小提琴和耳機裡的電子音樂,讓我們明瞭人類的音樂和語言也是生態與演化故事中的一員。然而,地球上的許多聲音卻也因為受到我們的忽視與慾望侵蝕而不復再現。 哈思克在本書中再次以詩意的文字,引領我們前往遭到威脅的森林、飽受噪音侵擾的海洋和喧鬧的都市,闡述自然之聲的消逝不只象徵生命的終結,也代表著感官豐富性的縮減,更邀請我們不忘靜心聆聽,並有所行動。 國內好評推薦: 聲景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領域,在陸域、水域生態系聆聽動物聲音、環境聲音與人為噪音訊息,能夠在人眼不容易觀察之處探索野生動物的活動、了解生態系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甚至是分析人為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干擾。本書作者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彙整許多聲景科學的知識,從聲音的演化起源到自然聲音面臨的危機,引領讀者打開聽覺的感官,聆聽生態的一舉一動。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林子皓 哈思克不只提供了感性的邀請,他更以科學家的理性思維與豐沛知識,用著磅礴悠遠的歷史敘事來幫助我們為聆聽聚焦,包括那十億年前的風聲水聲……遠從五千五百萬年前演化至今的鳥語……還有那關於鳴蟲、青蛙、鳥類發聲結構的篇章都成了最佳的聆聽教學素材。 ——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 范欽慧 本書作者讓我們知道從細胞等級就會發出聲音,聲音不只靠嘴巴發出,還可以是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植物的可以靠風吹,也可以是植物內部自己的。這一切,只要你肯聽,通通都是地球之聲。但是,如果我們選擇忽略,未來將有更多的聲音消失不見…… ——科普作家 張東君 在生動重現其他物種的聲音所表述的意義、所創造的音樂之時,哈思克以大量的科學知識與強烈的文字感染力,為讀者打開了一處又一處他們前所未聞、「不聽可惜」的聲音地景,讓感官連結的建立出現契機。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宗慧 哈思克在本書描述生命現象與聲音的關係時,使用了極為細膩的文字描述,讓我在閱讀時,不時隨著哈思克的指揮突破想像力,在大腦中建構著影像、聲音與體感交織的華麗3D交響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俊嘉 這本好書中的生物學知識就已令人嘆為觀止了,哈思克也不忘探討聲音在人類文明社會和文化中的面向,從日本社會獨特的表達文化,到澳洲原住民的歌行能把人類與非人類聲音與故事融入記憶傳頌好幾個世代,是本文理共賞的好書。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國外好評推薦: 聽大衛.哈思克的,他會改變你聆聽世界的習慣。哈思克這樣的科學家世所罕見,他用充滿詩意的淵博文辭闡述他探討的主題:地球多姿多彩的自然聲響;我們可以從這些豐富多樣的聲音學到什麼;當聲音種類減少,我們會失去什麼。這本出色的書籍是一份禮物,讓我們深刻了解聲音,也享受一段璀璨的閱讀過程。 ——《鳥的天賦》(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珍妮佛.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 大衛.哈思克的文章脈絡分明,教導我們聆聽地球上的生命美麗又哀傷的歷史。本書會改變你聆聽大自然與傾聽自己的方式,但願能幫助我們及時治癒我們的地球。 ——《鳥為什麼鳴唱》(Why Birds Sing)作者  大衛.羅森柏格(David Rothenberg)

    優惠價:385 /  550

  • 平行宇宙:穿越創世、高維空間和宇宙未來之旅(新版)

    平行宇宙:穿越創世、高維空間和宇宙未來之旅(新版)

    作者:加來道雄(Michio Kaku)

    蟲洞、多維空間、星際旅行、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有無數的自己? 不只是遐想,現實世界絲毫不亞於最離奇的科幻小說。 加來道雄,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暢銷書作者 帶領我們漫遊奇妙的宇宙,將無窮的想像力推向極致。 我們的宇宙正在死亡嗎? 還可能有其他的宇宙嗎? 其他的宇宙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有可能找到通往另一個宇宙的通道嗎? 當天文學家不辭辛勞地分析了從WMAP衛星得到像雪片一樣多的資料之後,一幅新的宇宙圖景顯現了。到目前為止,有關宇宙起源的最重要理論是「暴脹宇宙理論」,對大霹靂理論作了重大改進。在這個理論中,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像泡泡一樣漂浮在無邊無際的泡沫宇宙之海中,隨時都有新的宇宙在誕生。一個平行宇宙也許就懸浮在我們的頭頂上,相隔不過公釐之遙。 對於平行宇宙這一想法,以及對於解釋平行宇宙存在的弦理論,科學家一度以懷疑的眼光看待,認為它是神秘主義者、假充內行,以及行為怪誕的人所感興趣的領域。但是今天,已有壓倒多數的理論物理學家在支持弦理論和它的最新版本M理論。因為,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話,它將能夠以簡單優雅的方式把宇宙的四種力歸結在一起,同時能夠回答「在大霹靂之前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 加來道雄博士解釋說,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正利用高度精密的波檢測器、重力透鏡、衛星和望遠鏡來尋找各種方法,以便對多宇宙理論做檢測驗證。M理論的前景非常誘人,其意義難以盡數。如果平行宇宙確實存在,加來道雄博士推測,一萬億年之後,當宇宙變冷變暗,進入科學家所描述的大凍結時,很可能高等文明能找到一種方法乘坐某種「星際救生飛船」逃離我們的宇宙。 探索黑洞、時間機器、另類宇宙、高維空間,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旅程。《平行宇宙》一書講述的是一場席捲宇宙學領域的革命,不可不看。 葉永烜(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傅學海(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天文組副教授) 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秦一男(淡江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布萊恩.格林恩(《優雅宇宙》作者) 唐納德.戈德史密斯(《逃亡的宇宙》作者) 馬丁.里斯(《我們宇宙的棲息地》作者) 保羅.戴維斯(《怎樣建造時間機器》作者) 尼爾.德.葛拉司.泰森(紐約市海頓天文館主任) 《出版人週刊》、《科學人》、《Sci Fi雜誌》、《洛杉磯時報》、《聖安東尼奧快報》、《Booklist》書評,一致好評推薦  

    優惠價:385 /  550

  • 七小時微積分 Pass過

    七小時微積分 Pass過

    作者:劉祺

    ◎什麼是斜率?這是微積分的基礎,化成火車時刻表就很好懂。 ◎球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怎麼算?把水餃看成球,皮是表面積,餡就是體積。 ◎曲線的極值點是?就是股價圖的轉折處,反彈上漲時是極小值,下跌時是極大值。 本書作者劉祺,是程式設計師、數學達人, 他用10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先說明數學的基本原理,再帶入微積分概念, 有別於一般教科書或講義直接強調公式定理、盲目計算證明, 就像有個精通微積分的朋友在面前,一步一步慢慢講解給你聽一樣。 函數、曲線、斜率、極限、導數、不定積分、均值定理、圓面積和圓周長…… 學測、分科測驗爭分關鍵、商學院大一必修, 基礎微積分概念,只要1天1小時,7天就能全部搞懂, 如果你怕重修、或重修中,這一回一定能輕鬆「過」。 ◎函數是啥?是一種對應關係。用「縮印」來比方 ‧如果1張紙裡可以印4頁內容,2張紙可以印8頁內容,   寫成算式就是:實際使用張數=要列印內容的頁數÷4。   「實際使用幾張」紙,會隨著「要列印幾頁」內容而改變,   用函數y=f(x)來表示,   「要列印幾頁」是x,「實際使用張數」就是y。   ◎斜率是微積分的基礎,化成火車時刻表就好懂 ‧把火車時刻表畫成座標圖,   水平方向是時間,垂直方向是站名,斜率就是火車速度,   當速度越快,座標圖裡兩站之間的直線就越陡,斜率也越大。 ‧為什麼函數裡的數值越大,斜率越趨近於0?用揉麵團做比喻就知道。   剛開始揉時,添加少量麵粉,麵團一下就變大很多,   等到麵團大小達到臨界值時,再加入麵粉,體積變化就不明顯,   甚至看不出來(幾乎沒有變大就是趨近於0)。 ◎覺得微分較易懂,積分難想像?   看一件衣服用掉多少布,學曲邊梯形面積怎麼算 ‧衣服的每一片布面,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由曲線圍成的面積,   布料裡的織線,就像是把圖形切成寬度趨近於0的長方形,   把所有長方形(所有織線)加總起來,   就是曲邊梯形的面積(布面面積)。 ◎看到符號就頭痛?其實意思很直白 ‧微積分裡最常見的符號∫,   是英文單字Summation(總和)字首S的變形,   表示計算後方運算式的「和」,類似於∑(sigma)。 ‧還有lim、x→x0、f(4)……   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時可以省略? 商管學院學生必備、高中生爭分必讀,快速搞定斜率、曲邊梯形面積、極限…… 微積分不再是大魔王。

    優惠價:279 /  399

  • 山海嬉遊紀:跟著風型人、土型人,發現地方生機

    山海嬉遊紀:跟著風型人、土型人,發現地方生機

    作者:王靜如、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在地方做代誌的創意人引路 走進高山、溪谷、大海、綠川、農田 齊來發現臺灣各個角落的無限生機   走讀臺灣大小島嶼,深入走談25位點子無數又踏實履踐的地方創生與專業人士,認識他們如何從自然生態、地產、文化、動物與人的各種視角,將各種保育觀念,透過輕行旅、深在地、樂走讀的設計,於食衣住行育樂中,履踐在地精神,創造低碳生活與綠色消費的環境,在各個小地方展現出創生生機。   這些如風如土的理念發想與實踐者,是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在推動環境教育之路上相遇相知的同行者,他們作為地方或產業創生者,把自己的人與信念深植當地,樂於分享與傳承從實際投入發展在地產業中累積的經驗,無論你是樂海者、樂山者、包山包海、植物控、自耕農、惜漁掛、動物咖,都可以在本書找到啟發人們起而行的環境行動。 本書特色   步入充滿生機的臺澎金馬各角落,認識形形色色人地物,發掘振興與翻轉地方的可能性,探索與環境共好共存的經濟發展方式。   在各種體驗活動中領略臺灣豐富的農、漁、動物、植物、昆蟲、地景等環境資源,推動走出教室的環境教育,也是最佳綠色輕旅行指南。   每篇附有小單元,推廣用更環境友善的方式嬉遊山海:【走讀地方】深入在地生態與人文、【顧好生活】實踐綠色消費、【萬物時令】體察自然的季節和氣候變化。

    優惠價:350 /  500

  • 回到地球

    回到地球

    作者:妮可.斯托特(Nicole Stott)

    「我們一路跋涉前來探月,結果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發現了地球。」 ——阿波羅八號太空人威廉・安德斯   1968年,阿波羅八號太空人安德斯在太空中拍下了一張照片並傳回地球。在那張照片中,地球映襯著看似無止境的荒涼太空背景黑幕,並從死寂月面冉冉升起。那一刻,人類第一次從地面以外目睹了這顆星球的繽紛壯麗。   這張名為《地球升起》(Earthrise)的著名照片,被譽為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環境照片」,自從它在世界眼中曝光以來,便成為了環保運動的象徵符號。   不過,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我們還能領略它的重要意義嗎? ▍我們都在一艘巨大的太空船上,她的名字就叫做「地球」   如同絕大多數太空人一樣,妮可・斯托特有幸親眼見證到我們這顆晶瑩絢麗的蔚藍家園從外太空「升起」,心中亦產生了無限的敬畏和讚歎,並收穫了三則最重要的感悟——   #我們真的住在太空中的一顆星球上   #我們都是地球的一分子   #而且唯一重要的邊界,就是保護我們免受太空致命真空威脅的那條細藍線   在國際太空站上,太空人必須不分彼此地緊密合作,才能確保生存。而這三則真相,闡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所有人同樣身處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上,高速地在太空中航行。   正因我們所有人之間、我們與萬物之間,以及我們與地球之間,都有著緊密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連結關係,因此我們同樣都有責任肩負起保護我們唯一的生命保障系統——太空中那條細藍線——的任務。 ▍你不必從外太空眺望地球,也能找到自己的「地球升起」時刻   在世上曾經活過的108,000,000,000人中,只有不到600人能夠前往太空,親眼見證地球升起的一刻。   儘管我們或許不能像太空人般,親眼一睹地球從虛空中升起的震撼,然而妮可用現實經驗告訴我們,並非只有在外太空,才能看到「地球升起」。   妮可探索了八個「接地氣」的生命故事,讓我們看到,你不必待在遠離家園萬里的外太空,也能見證到如同「地球升起」的敬畏和讚歎。即使站在地表上,也能如同太空人一般擔當起地球號乘員的責任,為我們的藍色家園盡一分力。 ▍秉持太空人的信念和七條守則,我們都能擔當好地球號的乘員   隨著全球面臨日漸加劇的星球規模挑戰,我們瀕臨支離破碎,解決問題看似不可能。然而我們地球人——我們人類——是我們所知唯一能夢想,並共同努力來實現那個夢想的生命形式。 如同太空探索的使命,並不是因為它們很容易就能完成,而是因為它們很困難。我們在處理地球上的挑戰時,也應該秉持同樣的信念。妮可從國際太空站上親身經歷的成功經驗,總結了七條作為地球號太空船乘員的守則:   ►一、將一切視為地方事務來行動(因為本來就是)   ►二、尊重那條細藍線   ►三、日子要過得像個乘員,別只像個乘客   ►四、千萬別低估蟲子的重要性   ►五、慢中求快   ►六、要腳踏實地   ►七、不管做什麼,總要讓生活過得更好   我們擁有一顆最美好的星球,就讓我們在地球上加入太空人的行列,懷抱著太空人的精神,一同成為地球號這艘巨大太空船的乘員! 本書特色 ★跳脫地面人的視角,從更高的層次來審視我們唯一的家園,以及我們對她的使命。 ★第一手太空人生涯故事,從新人訓練、起飛升空、太空生活、到重返地球。 ★八則動人的地球故事,你不必上太空,也能找到自己的「地球升起」時刻。 專業推薦 林俊良/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國立中興大學中興講座教授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湯文清/仁舟淨塑暨環海淨塑董事長 (排序依姓名筆畫) 各界好評 「妮可獨特的視角能幫我們所有人更好地領略我們的家園之美,也激發照顧它所需要的熱情。」——麥克.馬西米諾Mike Massimino/太空人、《紐約時報》暢銷書《打敗NASA上太空》作者 「有時候你必須離開一個地方,才能真正領略它的美好——這段故事沒有人能比妮可講得更好。」——李維麟William W. Li/《紐約時報》暢銷書《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 「妮可激勵我們不要只當個乘客,而是要成為這艘最重要的太空船——地球行星——上的船員。」——西蒙娜.耶茨Simone Giertz/發明家、百萬訂閱YouTuber 「妮可把她的太空之旅教導她的事項,轉而教給我們知道——讓我們不再只是這顆行星的乘客,而是乘員。讀完這本書,我也成為了比剛開始讀它時更好的地球人。」——傑弗里.克魯格Jeffrey Kluger/《時代》雜誌特約編輯、美國暢銷書《Apollo 13》協同作者、《Holdout》作者 「妮可將她的旅程化為一部文筆優美的藝術創作,並以極少人辦得到的方式採取行動。她的書正符眼前的迫切需求。」——蓋伊.拉里貝代Guy Laliberté/世界上第七名太空旅客;太陽馬戲團、Lune Rouge 集團及ONE DROP基金會創辦人 「憑藉得自獨特經驗的智慧,妮可串連起天地之間的點點滴滴,為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活出豐富生命創造出一幅優雅的模板。」——布萊恩.斯凱瑞Brian Skerry/《國家地理》野生生物攝影師及製片人

    優惠價:364 /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