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作者:妮娜.克勞斯

     失明切斷了我們和事物的連結;失聰切斷了我們和人的連結。   ——海倫.凱勒(Helen Kelle)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將有四分之一人口有聽力受損的問題。疾病、噪音,以及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與耳機,極可能威脅著我們的聽力。   聽覺是最重要,又最常被忽略的感官。《大腦這樣「聽」》喚起我們對聽覺的重視,說明聲音如何在我們身上烙下重要印記,以及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   聲音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為什麼交通嘈雜,會讓人倍感壓力?   為什麼節奏對了,就能讓人心情平靜?   為什麼你聽得出別人在強顏歡笑或是故作鎮定?   音樂有促進健康、甚至治療疾病的能力   口吃的人,用「唱」的就可能不結巴?   音樂能治療腦損傷,減緩受災難者的壓力與焦慮。   音樂能減緩失智症,並強化聽力障礙者對語言的理解。   學習樂器可以翻轉弱勢兒童命運   2000年,美國洛杉磯的「和諧計畫」(Harmony Project)陪伴低社經社區孩童學習樂器。結果證明,學音樂不僅改善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閱讀能力,   成功讓他們進入大學、翻轉階級,   更重要的是,   音樂也培養這些孩子的信心與合作能力,打造一輩子難忘的成功經驗。   本書是神經生物學家克勞斯畢生的研究成果,闡述聽覺對大腦的影響,期待人類能善用好聲音如音樂,來促進健康、改變教育。

    優惠價:413 /  550

  • 物理、化學關鍵字典

    物理、化學關鍵字典

    作者:沢信行

    ~幫助職場人高效通透的120條公式、科學定律與法則~ 對於現代社會而言,物理和化學知識已是各個領域不可或缺之物。 近來,文科與理科不再涇渭分明,無論是工程師還是其他產業,皆會要求須具備高中理化程度的素養。 話雖如此,真要再次尋回學生時代的記憶,又會發現參考書的講解太過細微瑣碎,學習起來相當耗心費時。 對此,本書能幫助已經忘記教科書內容、但渴望有效率複習的讀者,提供最有效率的學習途徑。 書中彙整最重要的公式、科學定律與法則,以跨頁形式歸納基本內容,並透過生活實例示範該理論的應用範疇。 本書架構根據應用類型,分為以下7個大類別: ●力學和熱力學▸▸物理學最基本的架構 ●波動▸▸聲音和光線都屬於波動 ●電磁學▸▸由沒學過數學的法拉第架構基礎 ●量子力學▸▸探索看不見的世界 ●理論化學▸▸理論化學是進入化學領域的第一扇窗口 ●無機化學▸▸掌握與生物無關的物質 ●有機化學▸▸以碳為核心構成的物質 從國高中學習的「牛頓力學」與「化合物」, 到大學或專業科目深究的「量子力學」、「光的雙重性」與「理論化學」, 乃至於近年來蔚為話題的黑洞。 本書涵蓋物理與化學絕大部分的應用領域,並以大百科的檢索條目般一一羅列,有助於初學者掌握整體的面貌。 本書特色 ◎專書彙整120個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的理化公式和定律,讓有需求的讀者學習更有效率。 ◎每一節以五顆星星來表示「文化知識」、「實用」、「考試」,重點觀念一目瞭然。 ◎獨立專欄列舉實例,快速掌握物理與化學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應用。

    優惠價:336 /  480

  • 為什麼要戀愛: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

    為什麼要戀愛: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

    作者:史娣芬妮.卡喬波

    【Amazon 2022年度編輯選書】   這本書對於愛的思索,在各方面都很深刻,   兼具科學的豐富性、人性的洞察、以及作者個人的感人經歷。   —— 平克(Steven Pinker),《語言本能》作者,舉世聞名的認知科學家   聯合國的研究指出,單身生活日益普遍,太多人遍尋不得合適的伴侶。   社交孤立感和慢性孤獨,已成為影響身心健康的全球流行病。   「社會神經科學」這門新科學,結合了社會心理學和大腦神經科學,   針對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進行深入的探究。   這本《為什麼要戀愛》是一位研究愛情的科學家,   與一位研究孤獨的科學家相遇、擦出愛的火花之後,   得到的智慧結晶與情感體悟,解答了下列諸多疑問:   ♥ 愛情果真是盲目的嗎?一見鍾情真有其事?   ♥ 為何我們經常受到與自己外表相似的對象吸引?   卻是被氣味與自己不同的人吸引?   ♥ 沒有情慾的愛,還是愛嗎?愛過又失去,真的比從未愛過更好嗎?   ♥ 為何戀愛中人,更容易從病中康復?為何他們在某些方面更具有創造力?   ♥ 人為何不愛了?「七年之癢」這句俗話正確嗎?   ♥ 為什麼失戀如此痛苦?如何修復破碎的心?   ♥ 慢性孤獨會加速老化?我們該如何對抗孤獨感?   「愛情科學博士」史娣芬妮‧卡喬波告訴我們:   這世上也許沒有比戀愛更強大的社交活動了,   也沒有比戀愛更好的方法,可充分發揮大腦全部的認知潛能。   卡喬波將回憶錄和科學融為一體,   證明了愛情能提升生命的境界……讀者會既著迷又感動。   —— 《出版家週刊》   約翰.卡喬波和史娣芬妮初相遇時,迸出了電的火花……   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   但隨著他們的愛情滋長,兩人逐漸密不可分。   他們在學術上的合作、生活中的歡樂,帶給他們無限的創造力,   讓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學術的成就,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為什麼要戀愛》捕捉到了這份愛情的鍵結強度和愉悅。   —— 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認知神經科學之父   《為什麼要戀愛》能為每個人都提供一些啟示,   這是一部獨特的回憶錄,將會帶您踏上悲傷和療癒的旅程,   提醒您要打開心扉,接納生活中所有的美麗和痛苦。   —— 《正念》雜誌

    優惠價:300 /  400

  • 植物的生存智慧

    植物的生存智慧

    作者:黃瑞蘭、鄒麗娟、杜志堅

    全書分 8 個章節,選取數十餘種各類代表性的植物,把它們生存智慧的成因、特徵、演變過程等做了詳盡的論述。 以專業的眼光,輕鬆的文筆,講述有趣的植物故事。 專業內容搭配植物照片及唯美的水彩植物插畫,幫助讀者更全面理解,享受植物之美,體會親近自然的樂趣。 翻開本書,你會驚歎植物界為了生存所做出的努力。 透過本書,你將領略植物的美好,重新認識這個迷人的世界。 ◆ 凡是讀過法國作家安東尼‧聖修伯里的童話《小王子》的朋友們肯定知道我,因為他在書裡是這樣寫我的:如果你不及時拔掉猢猻樹的幼苗,那它長大後將成為 整個星球的災難。其實我並沒有那麼可怕⋯⋯ ◆ 富有靈性的禾雀花,它們外形趣致巧妙——花的旗瓣如胸頸,翼瓣像雙翅,龍骨瓣是調皮而尖翹著的小尾巴,似欲展翅飛翔,玲瓏可愛;花萼如披了一層閃亮的 棕色毛,露出一個個毛茸茸的小腦袋;花柄似小鳥長長的喙,如雀兒嬉戲啁啾,鳥語花香⋯⋯ ◆ 含羞草之所以好玩,是由於它能感知外界。每當人們碰它一下,它都會怕羞地合上葉子,甚至整個葉片都垂下頭來,幾分鐘後又可慢慢恢復原狀。我們知道植物 和動物不一樣,沒有神經系統,沒有肌肉,它不會感知外界的刺激,而含羞草似乎是個例外。這是為什麼呢?

    優惠價:266 /  380

  • 智慧之源:從哲學到神經科學的探索

    智慧之源:從哲學到神經科學的探索

    作者:史蒂芬.霍爾

    智慧從何而來?怎樣的人是真正的智者? 用現代科學顯現智慧的奧妙   橫跨人文與科學領域,探討智慧的關鍵課題 我們這時代是否可望變得更有智慧?     史蒂芬.霍爾利用他的廣博學識和文學技巧,   帶給我們一部敏銳有力的綜合著作,   說明了在人類歷史悠久的智慧源泉探索中,   哲學家、神學家和二十一世紀的科學家作出了什麼貢獻。   這是一部結合洞察力與藝術的作品,   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   ──許爾文.努蘭(Sherwin Nuland),《死亡的臉》(How We Die)作者     人類文明歷史發展到現代,累積了許多智慧的成果,終於在二十世紀開始有科學家試著透過實證方法和科學儀器分析「智慧」。智慧可以被測量嗎?它有什麼特徵?智慧的運用如何反映在神經結構中?我們是否可以由此尋找智慧在大腦裡的源頭?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智慧和科學的對話又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作者史蒂芬.霍爾悉心拆解並重組了智慧最關鍵的科學命題。他立基於深厚的人文傳統,查覽重要的智慧文獻,包含荷馬史詩、哲學、《聖經》及古典文學,並援引蘇格拉底、佛陀、耶穌、孔子、甘地等人類史上公認的智慧典範。在他嚴謹的梳理下,智慧的種種概念跟心理學、生物學及神經科學的關注點一一連通起來。     霍爾將智慧概念分成八個神經支柱,分別是情緒調節、判斷力、道德推理、憐憫、謙遜、利他、耐心、處理不確定性,他援引相關主題的重要科學研究,詳實地加以論述。透過這樣的分析策略,霍爾引導讀者探勘了人文與科學互通的新領域,讓智慧在實證科學的檢驗下顯現其微妙之處。在這段知性旅程的最後,霍爾為智慧的時代意義作了發人深省的陳述。   愛智推薦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謝伯讓(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   各界好評     本書是全面認識人類心智的一趟黃金旅程,由歷來最有洞察力和最值得信賴的其中一位科學記者擔當領隊。本書是一場盛宴,而不是一些零食。請作好準備消化超出你想像的大量腦科學知識。──大衛.申克(David Shenk),《別拿基因當藉口》作者     本書展現了驚人的才智、令人難以置信的寫作技巧,以及非常傑出的綜合能力。你可以不同意部分內容,但很難否定整本書。智慧仍與我們同在。──麥可.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大腦、演化、人》作者     史蒂芬.霍爾並非只是傑出的科學作家,他根本就是一位傑出的作家。──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雜食者的兩難》作者     史蒂芬.霍爾再次做到了。他巧妙地解釋了「智慧」如何從大腦中產生,而且沒有過度簡化這個極其複雜的課題。──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美國神經科學家     智慧是我們最珍視但最不理解的理想之一,本書是嘗試理解它的迷人著作。──《種子雜誌》(Seed Magazine)     霍爾運用資深科學記者的才能,帶領我們完成一趟歡樂的跨學科跨時代旅程,結合了現代科學、歷史與哲學……非常可讀的著作。──《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本書內容全面、發人深省,以一種合理──甚至睿智──的方式探討智慧這個棘手課題。──《科學通訊》(Science News)     引人入勝的著作……霍爾充當人文學科與神經科學之間的翻譯和中介,這工作本身就需要非凡的心理平衡和理解能力。──《信使郵報》(The Post and Courier)

    優惠價:308 /  440

  • 了不起的植物圖鑑

    了不起的植物圖鑑

    作者:稻垣榮洋、石井英男

    看似普通,卻隱藏驚天祕密! 原來我們身邊的植物一點都不平凡 ★64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奇妙植物知識! 我們的生活周遭處處可見植物的蹤影。森林裡的樹叢、空地上的小花、公園花壇裡綻放的花朵、庭院和陽台上的盆栽、馬路旁的路樹……全都是植物。就連柏油路的裂縫裡,也會冒出許多不同的植物。 可是,我們真的了解植物嗎? 明明不會動,卻可以趕走昆蟲,甚至捕捉昆蟲!不僅如此,植物又是怎麼散播到那麼遠的地方呢? 本書將為大家解謎,告訴大家這些近在身邊的植物為什麼如此奇妙。即使是十分熟悉的植物,只要知道了它們的「驚人祕密」,平常看慣了的植物也會變得很不一樣。 ●好神奇!番茄好不容易得到水分時,就會欣喜地產生超音波? ●好有趣!聽音樂的葡萄會變好吃?這與音樂所發出的低頻率有關! ●小心點!昆蟲只要吸了野鳳仙花的花蜜就別想逃了。 ●好意外!車前草的葉子和種子可發揮止咳等藥效,嫩葉也可食用。 ●好堅強!哪怕被拔除、被火燒或被噴灑除草劑,問荊都可以活得好好的。 ●好危險!我們都知道夾竹桃有毒,但沒想到連它周圍的土壤都有毒! 植物的奧妙在於獨特的生存之道,經過長時間的演化下來,有的生命力頑強,完全不怕人類或動物的踐踏;有的具有危險性,需要大家注意。想一想植物是多麼奇妙的生物。而且,我們的地球上,充滿著這些奇妙的植物。大家栽種的花花草草是植物,大家吃的米飯和蔬菜也是植物。還有更多更多有趣的植物等著我們,既然不能出遠門,何不藉這本書重新發現身邊的花朵呢? 快跟著主角袋熊太郎成為植物觀察員,揭開植物的祕密! ◆不藏私推薦 林哲緯/生態繪者、植物分類工作者 陳建文/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聘用助理研究員 葉綠舒/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優惠價:196 /  280

  • 3小時「相對論」速成班!

    3小時「相對論」速成班!

    作者:齋藤勝裕

    ~向愛因斯坦請教,53個想知道的物理理論~ 從基礎開始,發現原來「相對論」竟然能應用如此廣泛! 愛因斯坦頂著一頭白髮,對著鏡頭吐舌頭的肖像; 在輪椅上的霍金,藉由語音合成器與外界對話。 相信任何人對這兩位20世紀的天才並不陌生,對吧? 不過,他們提出的理論究竟是什麼?又帶給世界如何貢獻? 或許很多人腦內浮現的是影集《世紀天才》或電影《愛的萬物論》,一時間也很難給出回答吧? 這次,3小時速成班將加開全新的課程──「相對論」。 打開本書,文組人也能學會的相對論速成班,即將開課! 正式開課之前,各位不妨先思考下面的問題,作為簡易的課前測驗吧! Q1・光的速度一直都是保持不變嗎? Q2・太空船上的太空人,會比地球上的人老得慢嗎? Q3・「質量」和「重量」有什麼不同?質量等於「能量」嗎? Q4・為什麼「重力波」被譽為「愛因斯坦最後的功課」? 想要融會貫通相對論,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保持「腦洞大開」的良好狀態。 在物理學的世界,有別於實驗室裡具體操作實證,特別講求運用想像力,假定一切實驗條件均為最理想狀態,對一套假說在大腦中進行實驗,因此又稱做「思想實驗」。 物理史上著名的思想實驗,包括── 永動機▸▸不需要額外提供能源或能量,而能恆久運作的機械。 牛頓大砲▸▸有一座大砲從高山上發射,發射的砲彈軌道取決於初始速度,呈現環形永不下墜軌道、橢圓軌道、拋物線軌道逃離地球。 孿生子悖論▸▸雙胞胎的一人搭乘太空船旅行,另一人留在地球,當旅行者多年後回到地球,發現自己比手足更年輕。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是透過思想實驗來建構理論。 當我們初次接觸相對論、甚至是難以理解的量子力學時,放下自我設限的成見,以開放的心態參與一場場的思想實驗,才能透視日常所見的巨觀世界,領略奧妙的微觀世界。 就讓相對論推你一把,跨越想像力的限制,從此看見不一樣的宇宙吧。 本書特色 ◎從理論公式推導,到「黑洞」的探索新突破,由日本的理科博士轉譯抽象的相對論與量子糾纏,化為文組人也能輕鬆理解的簡明概念。 ◎全書架構以11個章節、53個單元組成,從基本知識開始掌握,循序漸進了解相對論如何解釋宇宙與星星的誕生。 ◎搭配主題,細數與愛因斯坦同期的偉大科學家,同步了解近代科學發展的多元面貌。

    優惠價:245 /  350

  • 台灣植物探險

    台灣植物探險

    作者:吳永華

    本書收錄二十四個因緣際會深入台灣採集植物標本、並進行周密研究的西方人故事,因為有這些將熱情投注在不知名或鮮見的諸類台灣植物上的研究者,台灣才能藉著植物的力量,在十九世紀就揚名於國際間。 本書不但詳細記載了這些對建立台灣自然史貢獻良多的西方人士,還收錄了眾多以他們為名的台灣特有植物,資料十分詳實,是一本極富參考價值的台灣植物史書籍。

    優惠價:224 /  320

  • 台灣森林探險

    台灣森林探險

    作者:吳永華

       十九世紀時台灣山林仍未大量開發,在茂密的森林中,生長著各式各樣的生態物種,對位於人類來說,那是一塊蘊藏豐富瑰寶的「秘密花園」;而時值海外探險熱潮年代,歐美、日本生態學者遂相繼來台,他們本著對植物研究工作的熱愛,深入台灣未經開闢的險峰峻峽,投入標本採集製作的工作;幸運地,台灣植物生態史的原貌,因這群學者的奉獻,而獲得了保留。   本書即以日治時期,歐美植物學者:佛歐里(法)、艾維斯(英)、卜萊斯(英)、威理森(英)、巴特雷(美)等人來台先後順序,詳實的紀錄其個人背景、來台採集的行程路線、所採集的樣本種類、為紀念其所發現而命名的台灣植物,並且有日籍友人或學生的為文追憶,以紀念這些學者對台灣植物的偉大的貢獻。

    優惠價:210 /  300

  • 台灣特有植物發現史

    台灣特有植物發現史

    作者:吳永華

      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境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林立、地形複雜,溫度與雨量等氣候變化相當大,可劃分為七個地理氣候區。因此,造就台灣生育地多樣性高,植物種類繁多,維管束植物約有四千種。其中,全世界只分布於台灣地區的特有植物,就多達千餘種,是台灣珍貴的自然資產。   本書蒐集台灣自十九世紀清治以降(1854-2003),百年來台灣特有的高等維管束植物研究史料。內容涵蓋了蕨類植物、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本書以年表的形式,將採集記事與研究出版相互對照,並附錄近年來在宜蘭發現的新種植物,以及相關人名、地名等分類索引。資料豐富、圖文並茂,是研究台灣特有植物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優惠價:483 /  690

  • 紫斑蝶-修訂版

    紫斑蝶-修訂版

    作者:詹家龍

    每到寒冷的冬季來臨,紫斑蝶就會集體從北部飛越北回歸線,來到南部的高雄茂林度冬,形成了壯觀的「紫蝶幽谷」景象。 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發生,臺灣的紫斑蝶數量已不如過往,再加上土地開發,造成原本的棲地不利生存,或許未來這堪稱生態奇蹟的蝴蝶谷將不復存在...... 春天,高速公路為牠封道、設蝶道,只為見證一段400多公里的奇異旅程; 冬天,南部幽谷聚集數以萬計的紫蝶,被大英博物館譽為全世界最大的越冬蝶谷之ㄧ。 紫斑蝶究竟有何魅力吸引數千志工追逐牠的蹤跡? 就讓追蝶人──詹家龍, 帶您一同探索CNN、BBC、國家地理頻道等眾多媒體所矚目的「蝴蝶密碼」!

    優惠價:525 /  750

  • 撞出上帝的粒子:深入史上最大實驗現場(希格斯粒子發現十周年紀念版)

    撞出上帝的粒子:深入史上最大實驗現場(希格斯粒子發現十周年紀念版)

    作者:巴特沃斯

    大型強子對撞機才剛上線試運轉就「爆炸」了! 內行人領路,直探位在瑞士的尖端研究現場。   ◎希格斯粒子發現十周年紀念版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希格斯大力推薦 ◎陳凱風(台大物理系教授)專文導讀、專業審定   近二十年物理界最激勵人心的躍進 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機構宣布他們發現質量可能的源頭:希格斯粒子。這個原本只存在於理論中的粒子,是科學家追尋物理界的聖杯——「大一統理論」時的重要里程碑。為了尋找這行蹤飄忽的粒子,科學家決定通力合作,建造史上最大、最昂貴也最精密的儀器「大型強子對撞機」。   為什麼要這麼大?   這部耗資超過一百億瑞士法郎(相當三千億新台幣)的龐然大物,大部分藏在地底。在全長二十七公里,恰能繞台北市蛋黃區轉一圈的隧道裡,兩團粒子用接近光速正面對撞、撕裂四射。儀器為什麼非得大、非得高能不可?如果實驗過程中產生的超高能量會不會創造出黑洞,摧毀地球?科學家又是如何從瞬息的碰撞之中,鎖定希格斯粒子出沒的蛛絲馬跡?   超難得,高能物理學行家完全導遊   大型強子對撞機在第一次試運轉那天就爆炸了,原因居然是某個零件的焊接出了問題,更慘的是當天全世界的媒體都緊盯著現場狀況……任職於歐洲核子研究機構的作者巴特沃斯教授在本書中描述科學家如何面對媒體與大眾的好奇與質疑。     本書除了記錄整整六年的世紀大追尋中的精采日常,也帶出科學與你我的緊密關聯,包括伯納李爵士於1989年,創造的「全球資訊網」(WWW)、以及今日廣泛用於醫藥和材料科學的「分散式計算網格」。     本書紀錄了粒子物理學界二十年來的跌宕起伏,並以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磅礡作結,帶我們一窺這個最大實驗室裡的角力、悸動與冒險。 各界好評 巴特沃斯是第一位把科學探索過程用內行人觀點生動描寫出來的作者! ——希格斯教授書評   巴特沃斯是一位思想有見地、富創造力、人好相處,偶爾會直言不諱的物理學者。他性格中的各個面向,都體現在這本精彩的書裡。 ——考克斯「物理界的搖滾巨星」/共同著有《為什麼 E = mc2?》   本書遠遠不只是另一本訴說如何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的故事——讀者得以藉由作者的經驗,深入探索、並沉浸在科學發現的過程,那些必經的政治角力、內心悸動、和一場純粹理性與智識的冒險! ——卡利里/著有《悖論》、《解開生命之謎》   這本書用「巷子內」的精闢觀點,生動且深入地介紹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過程,揭露高能物理學家生涯中的點點滴滴,更精湛地詮釋了高能物理近年最重要的發現。 ——《新科學家》雜誌   想弄懂何謂希格斯粒子、大型強子對撞機在進行什麼樣實驗的讀者,本書一是場你專屬的閱讀饗宴。 ——湯普森/「史蒂夫物理」部落格   本書讓讀者身歷其境體驗何謂世界一流、最後也成功導致諾貝爾獎的科學研究。這種等級的研究,一生能夠碰到幾次呢?這是個不能錯過、值得一讀的精彩好故事。 ——陳凱風/台大物理系教授   巴特沃斯教授講出了身為科學家對科學普及的熱誠與擔憂,亦生動描述了與記者、大眾的互動,令同樣身為科學家及科普作家的我獲益匪淺。無論讀者是學生、老師,或純粹對粒子物理學有興趣,我都保證你會讀得過癮。 ——余海峯/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博士   我認為本書恰能提供想認識高能物理的人一份絕佳的閱讀材料,它免除了教科書般艱澀的理論,卻簡潔易懂地交代了許多重要物理概念。讓讀者身歷其境,了解科學發展整體的過程。 ——盧政良/高雄中學物理教師、高師大兼任助理教授   若要理解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與科學發展過程的來龍去脈,本書大大填補了教科書的不足。 ——邱博文/物理教師

    優惠價:336 /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