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疾病的家族密碼:談精神醫學與遺傳基因
●我有憂鬱症,好擔心遺傳給小孩! ●哪種精神疾病會遺傳,哪種不會? ●產前檢查可以檢驗出胎兒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嗎? ●遺傳高風險群一定會發病嗎?可以預防嗎? 精神疾病會不會遺傳,是許多病友、家屬共同的疑問。 為什麼父母雙方都沒有病史,小孩卻發病了?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該不該告訴對方自己家族有精神病史?現在有沒有檢測機制?病友能生出健康的下一代嗎?針對上述種種令人心焦的疑問,劉智民醫師從頭說起:致病因素中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各佔多少比例、如何評估家族病史與罹病風險,並釐清雖然2001年人體基因解碼後發現了致病基因,但致病基因其實難以檢測,以及檢測所帶來的各種倫理問題。 遺傳非宿命,不良的後天環境亦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遺傳高危險群,仍可藉由學習壓力調適、建立規律作息與健康飲食習慣、增加友善的支持系統等方式,再輔以預防醫學與遺傳諮商的整合,有效降低發病機率。準備良好的後天環境,是我們能夠努力的方向。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精神疾病是否會遺傳,是許多患者與家屬共同的疑問。本書從天生遺傳與後天環境兩方面來談精神疾病與遺傳的關係,並釐清坊間的迷思,並強調打造良好後天環境的重要性。
優惠價:168元 / 240
-
依然真摯與忠誠:談成人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
來自星星的孩子長大後,都去哪裡了? 當他在學校… ●數理能力超強,但沒人願意跟他同組,總是被排斥! 當他在職場… ●被同事說死腦筋、不合群,只好獨來獨往! 當他結婚了… ●很專情卻太理性,絲毫不浪漫,連親密時也一板一眼! 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患者由於症狀輕微,經過早期療育和輔導,多能順利完成學業。但當這些來自星星的大孩子準備踏進社會時,卻常在微妙複雜的職場、人際關係中跌跤。 陪伴許多亞斯伯格病患成長的簡意玲醫師,在本書中從病症特徵、分類、診斷、治療,到社會生活中面臨的難題:交友、就業、戀愛、婚姻、財務管理、家事分工等面向,均有深入分析與中肯建議。 亞斯伯格人有許多美好特質,更像你我一樣渴望被接納、受尊重。他們待人忠誠真摯,工作專注投入,是令人安心的伙伴,甚至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若能接納亞斯伯格人的特質,這世界必能成就更加豐富優美的生命協奏。
優惠價:168元 / 240
-
找回專注力:成人ADHD全方位自助手冊
●老公是超級脫線王,心不在焉又虎頭蛇尾,怎麼講都改不了,我快氣死了! ●我最怕坐辦公室看文件,三分鐘就起身想找人聊天,一直被主管罵好痛苦! ●從小就愛打抱不平,長大卻被說是雞婆又白目,我只是熱心助人啊! ●如果小時候沒治療,成人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有痊癒的機會嗎? 一般以為ADHD只會發生在兒童身上,甚至以為這些精力充沛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好」,然而事實卻非如此。醫界發現,ADHD兒童若未治療,六成左右到了成人期仍有明顯症狀。他們在離開父母、學校之後,將面臨學業、工作、兩性交往與婚姻生活等接踵而來的考驗。 國內ADHD權威高淑芬醫師,心疼許多不知自己罹患ADHD的成人患者,在生活中遭遇了數不盡的挫折後才來求診,覺得有必要針對成人ADHD出版一本自助書籍,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發揮潛能。 本書除了詳述成人ADHD的症狀、診斷,以及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外,還提供極為實用的方法與技巧,來改善患者在記憶力、時間管理、人際關係、情緒等方面的問題,更貼心地為患者的家屬、伴侶們開出專屬心靈處方。 透過治療輔導,ADHD成人也能和常人一樣,擁有穩定工作、美滿婚姻,同時更能有效發揮先天的活潑不羈、充滿創意的天賦,開展美好人生!
優惠價:168元 / 240
-
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
從都會到偏鄉,王英偉發現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卻開創出偏鄉醫療前所未有的繁華。 他從一位偏鄉醫師到推動國家政策的國民健康署署長, 守護民眾健康、以全人為中心的照護,是他永遠不變的初心。 1989年,當同輩醫師想盡辦法留在都會臺北謀求醫職時,臺大醫學系畢業的王英偉,卻自願前往乏人問津的台灣偏鄉——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只因為這裡最缺醫師。 王英偉,現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他來自香港的醫師世家,卻比多數臺灣土生土長的醫師更勤跑臺灣偏鄉與部落,從19歲來到臺灣後便不曾離開。他是第一位在花東開啟「定期、定時、定人」偏鄉巡迴醫療服務的醫師。人力匱乏下,為了啟動巡迴醫療,他「醫師兼司機」,開著救護車跑遍花蓮每一個部落、鄉村義診,甚至爬山、涉水,病人走不出來,他走進去。 看到偏鄉孩子教育的迫切,他號召醫護、大專志工,組織「行動圖書館」,義診的同時,讓志工帶領在地孩子閱讀。遇到危難,他常跑第一,1994年盧安達內亂,他自告奮勇,遠赴動盪不安的災區義診,是現場唯一一位來自亞洲的黃皮膚醫師。 1996年,在證嚴法師支持下,王英偉在花蓮慈濟醫院創設東部第一間安寧療護病房——「心蓮病房」。他率先引進芳香療法、中西醫合療、綠色療癒、藝術治療等,「不擇手段」地讓末期重症病人安適,許多家屬在病人離世後,滿懷感恩回到心蓮擔任志工。心蓮病房不但是慈濟推動安寧照護的起點與典範,更肩負起培育東部安寧療護人才的重任,而海內外前來參訪與學習的醫療專業人士,更是絡繹不絕超過五千人次。 2016年,王英偉借調為國健署署長,他常說:「健康是一,其他是零,如果沒有健康,我們什麼事也做不了。」他是把健康促進帶入職場、學校、醫療場域與社區的重要推手,守護全民健康,從樂活到善終,是他行醫以來,永遠不變的初心。 本書特色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傳記。 ★王英偉出身香港,卻是花東偏鄉巡迴醫療、臺灣緩和安寧療護的重要推手,借調中央之後更從政策面推動全民的健康,對臺灣的醫療貢獻卓著。 名人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俊龍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陳時中 衛生福利部部長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賴允亮 馬偕學校財團法人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榮譽主治醫師 真情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列)
優惠價:273元 / 390
-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讓我們一同走過憂鬱的低谷
當生命走到低潮,當親友面臨絕望, 透過溫暖陪伴,一問二應三轉介,讓人生重拾希望! 「心中的憂鬱就像一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長期憂鬱症患者 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全球罹病人口估計超過三億五千萬人,重度憂鬱症更是使人類失能的首要疾病。身為憂鬱症防治專家的廖士程醫師,在本書中透過真真切切的臨床經驗分享,從醫學研究、求診案例、患者心聲、家屬困境,甚至家屬最不願意碰觸的自殺話題,都做了精闢的剖析講述,並提供方法與建議。 廖醫師並提醒讀者:預防重於治療,憂鬱症也不例外。要遠離憂鬱症,最好盡早養成讓自己快樂的好習慣,儲存「快樂資本」,當低潮來臨時,才能幫助自己度過灰暗的幽谷。 這是一本實用的書,更是一本療癒的書。除了讓讀者對憂鬱症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讓患者與親友更能同理彼此的苦衷,進而為康復一起努力。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憂鬱症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對患者的生活、工作、人際影響極為巨大。如何預防、自我檢測、治療、陪伴患者,可謂現代人不可不知的心理健康常識。
優惠價:168元 / 240
-
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第四版)
思覺失調症是最令人痛苦的精神疾病,對患者本身和家屬來說都是如此。它經常受到大眾媒體曲解,也被社會大眾普遍污名化。在發病期間通常會顯現幻覺、怪異妄想和失序行為,但是患者一般來說沒有暴力傾向,經治療後病情也可以獲得緩解。然而病患通常很難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很多病患最後無法自理生活,或是流落街頭,因此,學習了解這個疾病並與之共存,將是患者、家屬與親友的重要考驗。 中研院院士莊明哲為國際間研究思覺失調症的權威,他與另兩位專家葛拉特博士和法拉昂博士聯手,將畢生研究、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心得精華,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大眾說明這種難解的疾病。 本書提供簡潔的資訊,說明思覺失調症的潛在病因和症狀。它檢視當今關乎這個疾病的各種理論和藥物與心理治療選項,以及家庭和社區在照護患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呈現最新的研究發展,尤其是在基因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也整理出清晰的數據圖表來幫助讀者閱讀,每章開頭並有重點提示,對病患、家屬和助人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實用指南。 本書特色 ★本書為最新版,提供有關思覺失調症此一疾病的各種理論和治療選項,反映了最近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在基因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是病患、家屬和助人工作者的實用指南。 ★每章開頭以重點條列的方式闡明該章主題與相關科研數據,協助讀者迅速掌握重點。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信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兼任教授 胡海國 |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高淑芬 | 臺大醫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精神科教授 陳柏熹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暨精神學科主任 陳為堅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黃宗正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政昌 |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楊延光 |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精神科/行為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震鐘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 賴文崧 | 國立臺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各界好評 「《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提供了社會大眾迫切需要的真知洞見,將這個受到嚴重誤解的精神疾病細說分明。在這本寫得相當出色的書裡,作者們以淺顯易懂又明確具體的方式,把攸關這個複雜疾病的大量神經生物因素,說明得相當清楚到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及其家屬經常要跟這個疾病搏鬥,他們面對很多的挑戰,需要找到答案和解決辦法,對這些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絕佳幫手。」——伊芙琳.崔普爾(Evelyne Tropper),紐約全美精神疾病聯盟(NAMI)分會執行長 「對思覺失調症和普遍的精神疾病感興趣或關心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這本書以淺白的語言,將基本知識和最先進研究的新穎洞見無縫接軌,無論是這領域的新手或是專家,都會覺得趣味盎然。」——陳為堅,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我深信這本深入淺出的書能夠發揮重要功能,幫助社會與個人克服思覺失調症。」——米田裕(Hiroshi Yoneda),大阪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不可或缺的資源:這本書平易近人,不論專家、病患和一般大眾都會讀得津津有味。」——陳曉剛(Xiaogang Chen,音譯),中南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優惠價:315元 / 450
-
抗疫防癆山海間:東臺灣防疫先鋒李仁智醫師行醫記
疫臨城下 挺身而出 我人生的座右銘很簡單:「做個有用的人。」當危險時刻來臨時,理所當然、義不容辭地站出來做我該做的事。──李仁智(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 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就在元旦過後沒幾天,臺灣抗疫指揮官會議緊急召開,李仁智醫師授任為東區指揮官,他沒有二話,勇於承擔。正如十七年前,那場來得突然又危急的SARS,他同樣沒有畏懼,站上第一線,守護花東民眾。 更一如三十二年前(1988年),他自願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的那份初心。當時父親問他,為什麼放棄臺北的機會,跑去那麼荒涼的地方?他答:「臺北醫師這麼多,不差我一人。」 當時花東的肺結核病人高居全國之冠,促使他來到花蓮。他在東臺灣率先引進「都治計畫」,成了追著病人跑的醫師,不僅讓花東肺結核病人發生率減半,花東地區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也達到78.3%的完治率,遠遠超越WHO的54%完治率。 李醫師在臨床醫療、公共衛生的努力,讓他獲得2015年第廿五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從結核病、流行性感冒、狂犬病、SARS到新冠肺炎的防治,都有李仁智醫師的身影,他為「做個有用的人」做了最佳詮釋。 在全民迎擊新冠肺炎的當下,這本書記錄了從SARS、新冠肺炎、狂犬病到肺結核防治等第一手資料,在面對未來後疫情的變局時,讓我們能更有智慧地與傳染病共存。 本書特色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醫療貢獻獎得主李仁智醫師傳記。 ★李仁智醫師一生以結核病防治為職志,成果豐碩,並任SARS及新冠肺炎時期的區指揮官,堪稱守護東台灣民眾健康的大將軍。
優惠價:266元 / 380
-
正常與瘋狂的天秤:談精神疾病與司法鑑定
司法精神醫學鑑定是為了正義而存在; 讓病人得到治療、讓犯人得到懲戒, 才能維護精神疾病犯人的權益與社會公平! ●失智症患者拿走鄰居的東西,他犯了竊盜罪嗎? ●躁症發作時買了豪宅,付不出錢可以反悔嗎? ●自稱因幻覺而殺人,會被判刑嗎? 犯罪的人必須負起刑事責任,但精神異常者犯罪時,該不該負起刑責? 這時,司法精神鑑定就扮演了關鍵角色。 隨著近年國內發生多起令人驚駭的重大犯罪案件,司法精神鑑定成為媒體及大眾談論的焦點。本書作者吳建昌醫師,為國內司法鑑定之權威。吳醫師列舉國內外許多經典案例,從精神醫學與法律兩種角度,剖析兩者如何看待診斷與精神狀態,以及澄清精神疾病與犯罪關係。在書中,吳醫師也詳述了司法精神鑑定的原則、判斷關鍵,並釐清大眾的誤解。 司法精神醫學一直在臺灣司法系統中扮演著沉默的橋樑角色,鑑定醫師們努力將精神病理學事實翻譯為法律事實,協助法院達成司法正義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司法精神鑑定與每個人都有切身關係,充實這個領域的知識,刻不容緩。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司法鑑定權威醫師吳建昌,是多起重大刑案的精神鑑定醫師,具備深厚法學素養。吳醫師在書中現身說法,從學理與實務兩方下手,講解我國司法鑑定的基本準則、精神醫學界與法界的見解折衝,並列舉多項國內外案例與時事輔佐說明,是可以迅速了解司法精神鑑定的好書。
優惠價:168元 / 240
-
不被遺忘的時光:從失智症談如何健康老化
當年紀老邁,記憶褪色時, 大笑、流淚、運動、學習、保持心情愉快, 都是邁向健康老年的最佳之道! ●媽媽老是忘東忘西,到底是老化還是失智? ●老化可以減緩嗎?失智症可以預防嗎? ●照顧失智家人令人身心俱疲,是否有事半功倍的照顧技巧? 在少子化又高齡化的臺灣,人人聞失智症色變。據推測,2060年全臺銀髮族中有失智症或可能罹患失智症的人口,逼近八十萬人。對失智症的瞭解,是現代人必備的健康知識。 失智症無法根治、好轉,但可以預防。而且及早發現與治療,可以減緩失智速度。陪伴過許多年長患者的黃宗正醫師,在本書中詳述失智症的類型與成因,並對治療、照護、法律與倫理議題提供臨床實證作為參考,幫助家屬與患者共同度過一段溫暖有尊嚴的寶貴時光。 除了充實對失智症的瞭解,黃醫師更提出「最適老化」的觀念,依照每個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身心狀況,以最合適個人的方式老化,才能擁有健康、愜意的晚年。只要把握多運動、多護腦、人際支持、心靈信仰四大生活原則,就能避免疾病威脅、心靈空虛,人人都能建立適合自己的老年哲學,優雅經營健康晚年。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失智症成為關注的話題,優雅老去更是人人渴望的目標。臺大精神科老人精神醫學專家黃宗正醫師從臨床經驗出發,找出與失智症和平共處的方式,並掌握最適老化的關鍵,穩步邁入銀髮時光。
優惠價:168元 / 240
-
假病真演:高聖博和標準化病人的醫學教育之旅
假病人,真表演,好老師! 這群愛「裝病」的「標準化病人」,在醫學生面前演出各種疾病症狀, 不但是醫學生學習看診的老師,更是促進醫病溝通的重要橋梁。 什麼是標準化病人? 標準化病人又稱為模擬病人,在慈濟則稱為「良語良師」,是指讓健康的人透過訓練,按照教案劇本演出實際病患的症狀及反應,讓醫學生學習問診技巧,並扮演醫學生考核時的關鍵病人。 臺灣在2000年引進標準化病人,作為醫學教育的一環。2006年,慈濟醫院首創邀請醫院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一開始,這群素人演員並不被看好,但慈濟志工「以醫學教育為優先」的使命感,讓花蓮慈濟醫院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標準化病人中心,還成為國外取經的對象。而曾陪伴這一群雜牌軍變成專業良師,並與之一起成長的,就是婦產科名醫高聖博。 名醫與志工的相遇 高聖博在奇妙因緣下,放棄北部高薪,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並參與標準化病人計畫,培育一群不問報酬、義無反顧的志工,他們自費前往花蓮,跟著導演學演技、跟著醫師學症狀,頂著瘀青妝、甚至戴義眼進入教室、考場,讓醫學生面對「真人」學習問診、下處方。近年來,高聖博更帶著志工們走入醫療現場及社區,以志工親身經歷的醫療爭議事件來做為教材,試著化解醫病溝通的鴻溝。 他相信,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出一位好醫生,真正為病人著想的醫師。」而標準化病人志工,正是陪伴醫學生成長、成為未來良醫的「良語良師」。
優惠價:266元 / 380
-
頭頸自由,身心自在:亞歷山大技巧入門
三大身心學技巧之一,一讀就懂的亞歷山大技巧入門書 頭頸自由,身心也就自由自在 身體構圖正確,動作輕鬆不費力 休‧傑克曼、瑪丹娜、保羅‧麥卡尼、基努‧李維都在學習的身心技巧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澳洲的莎劇演員亞歷山大(F. M. Alexander, 1869-1955)在藝術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出現了聲音沙啞以及呼吸問題,遍尋名醫,卻找不出有效的治療辦法。他決定自己尋求解方。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研究、實驗,而有了革命性的發現。 本書作者芭芭拉.康樂伯是美國資深的亞歷山大技巧教師,她將亞歷山大的發現規整出兩條合乎科學、人人通用、不會改變的「人類動作定律」: ★頸部肌肉慣性緊繃,導致全身可預期且無可避免的緊繃;要解除全身緊繃,必須先解除頸部肌肉的緊繃。 ★動作中,當頸部是自由的,則頭帶領,身體跟隨;說得更精準些,是頭帶領,脊椎依序跟隨。 本書除了闡釋亞歷山大幾個重要的身體使用原理(例如首要控制、向下拉力、建設性的意識控制)之外,最珍貴的是,呈現了作者數十年來有系統探索亞歷山大身體構圖概念的成果,並且將之理論化。 本書自1991年出版以來不斷再版,是認識亞歷山大技巧最簡明的入門手冊。作者芭芭拉文筆幽默,在她巧妙的比喻下,讀者片刻間就能瞭解複雜的姿勢與人體結構原理,修正長久以來自己的錯誤身體構圖。 頭頸自由,身心自然也能自由自在。練習亞歷山大技巧可以增進動覺的靈敏度,讓表演工作者、運動員有流暢、靈巧的身體控制能力來展現動作,對於長期坐辦公室、缺乏運動、習慣使用3C產品的你我,更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專業推薦(依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易之新(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GCFP〕) 黃如玉(躍翰健康學苑總監、加拿大脊骨神經醫師) 彭建翔(澳洲亞歷山大技巧認證教師、長笛演奏家) 劉美珠(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優惠價:294元 / 420
-
潛伏期裡天真的消失或轉型:psyche吹著秋風瑟瑟準備soma的春天
◎關於latency period被譯為「潛伏期」,相較於靑春期的喧嘩吸引人們注意,潛伏期是一個被理論較忽略的領域,但由於它的被忽略,反而吸引我們想去探索它。 ◎Laplanche和 Pontalis(1973)在《精神分析辭典》中說明了潛伏期的意思大致如下:他們主張潛伏期是從五六歲嬰兒性慾期消失,到靑春期開始前的時期,外顯上像是性慾進化的停頓期。 ★關於psyche、soma 如果嬰孩在發展的過程裡,外在環境不是先主動適應嬰孩,再慢慢適時的被動適應,而是可能過於侵犯或者過於忽略,溫尼科特稱呼這種情況是外在環境的「侵襲」。 如同生物的免疫概念,在心理機制上,編派了mind(心思)出馬來應付外來的侵襲,在發展的過程,由於mind會愈戰愈猛,愈來愈壯大,它會誘惑psyche(精神或心)和離開soma(身體或身),而重構成mind-psyche的新組合。 此時,soma變成孤立,自己成長,溫尼科特表示這樣的發展,會造成嬰孩的存在連續感出現問題。 ★關於潛伏期 我們想著如何探索「潛伏期」呢?我們無意只是回顧他人對於它的論述,我們找到不一樣的探索方式,那就是如我的朋友們今天嘗試描繪的,以某個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搭配一部電影,這是我們的思索工具。但不希望我們要探詢的潛伏期,這個廣大迷人的所在,只被我們的工具所侷限。
優惠價:245元 /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