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從無垠到剎那,萬物蘊含的真理

    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從無垠到剎那,萬物蘊含的真理

    作者:尼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從多遠的角度觀看,才能找到「真理」呢? 浪漫感性、犀利幽默、腦洞大開! 全球知名天文學家泰森以宇宙視角解答人生大哉問!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暢銷破100,000冊 ★售出22國版權 ★TIMES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 換個宇宙視角,重新看待不可思議的人類世界! ·  如果你殺了一個外星人,算是謀殺嗎?  ·  如果這個世界不存在法律的約束,我們會做出怎麼樣的事?  ·  外星人看到地球繁榮的美容產業,可能會認為地球人自視外貌不佳?  ·  如果夏季奧運會對所有種類的動物開放,我們應該會輸掉所有賽事?  ·  為什麼比起關心街上無家可歸的人,我們會更妥善地照顧自己的貓狗?  ·  素食者和純素食者,看似對肉類說NO,實際上只是在吃著一群無法逃跑的植物同胞?  「我每天都會給自己一點時間仰望天空,而天空也都會回饋以我有限的智識所不能企及的廣闊慰藉。」    透過這本新書,當代最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葛拉司.泰森,以詩意的書寫、熱情而雄辯地將自己的宇宙觀帶入看似難解的人文主題,理性且宏觀地回應人類最感性的終極提問:真與美、探索與發現、地球與月球、衝突與化解、風險與回報、肉食與素食、性別與身分、膚色與種族、法律與秩序、身體與心智以及生死等值得深思的人生議題。 事實上,世上的「真理」本身就充滿了相互的衝突。因為每個人都掌握著不同的知識領域,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與優先順序,對生命的意義與位置也有不同理解。然而,當我們跳脫對立,不再以「傳統工具」理解世界,甚至升上太空、拉高尺度,以宇宙觀點重新探索彼此、地球與宇宙的關係,才驚訝地發現:其實我們比想像的更為一致,沒有不一樣。 這樣的「宇宙觀」不僅能讓我們擺脫世俗的桎梏,還能引導我們找到更高更廣的境界,從而發掘更多人生真諦,更快樂、更有意義地生活在地球上。 「我們之所以想要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運行法則,不就是想透過這些發現,回頭解答人生的問題嗎?」 讓我們從泰森的文字中獲得啟發,從而發現更多生命的美好與奧祕。

    優惠價:336 /  480

  • 大谷翔平の二刀流成功心法:大谷翔平の45句人生紅不讓金句

    大谷翔平の二刀流成功心法:大谷翔平の45句人生紅不讓金句

    作者:威爾克斯Wilkes(ChatGPT)

    本書透過自身ChatGPT海量數據演算生成的AI技術,從大量的新聞、採訪、文章等多種資料中搜集和分析大谷翔平的言行和思想,進而生成書中45句人生紅不讓金句,這些金句包含了大谷翔平對於棒球、生活和價值觀的深刻理解和體悟,不僅反映大谷翔平的個性、價值觀和棒球理念,也讓人們得以更全面地瞭解大谷翔平這位世界職棒球星的成長歷程和人生經驗。

    優惠價:99 /  99

  • 律政女王三部曲

    律政女王三部曲

    作者:雅豊斯 Aris

    為了成為律師,妳願意付出多大代價? 在法律與政治的權力遊戲中,如何機關算盡、逆轉裁判? 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女王三部曲」─魔鬼的顫音、華麗的變奏、魔鬼圓舞曲 事到如今,我終於相信,將政治視為人生的志業,就是和魔鬼做交易! 國內最大幫派「山田會」掌門人、立法院院長王正龍的掌上明珠王雅惠,擅長劍道與柔道,從小立志要成為行俠仗義、捍衛人權的律師。但在她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考上律師,並順利完成「吃苦當吃補」的律師實習後,卻遲遲找不到受僱律師職缺。最後她決定自行創立「俠義法律事務所」,而她的花美男直屬學弟林俊晏自願效勞擔任法務助理。 在一樁涉及集團詐騙的刑事案件中,為求洗刷被告的冤屈,雅惠不惜動用幫派力量介入調查,她與好友檢察官游仁賢、法官宜萱和俊晏究竟會展開什麼華麗的大冒險呢?在這看似簡單的案件中,又有什麼一連串的陰謀在背後等待他們抽絲剝繭揭發真相呢?

    優惠價:799 /  999

  • 法律有關係: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法律有關係: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作者:王曉丹(主編)

    第一本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指南   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從簡單買一杯咖啡的日常交易,到就業、納稅、租房和企業營運等更複雜的事務,都需要有規範及法律支持。在理想情況下,法律為國家提供了政府行使權力進行統治的指導方針,對個人則提供了保障生命財產和公平交易的法律支援。然而,我們還是到處可見非法或法律的無效:滿街的違建,坊間津津樂道逃稅避稅之法。人們走到警察局、來到法院,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表演。法律運作經常轉化為制式而瑣碎的流程,即使每個點都合法,還是無法串連出共同的價值。   每到需要溝通的時候,我們經常驚覺不知該與誰對話,如何對話。   台灣政治與社會權力結構的變遷深刻地影響了法律在社會中的角色。解嚴前,法律被用來管制人民,成為統治者的工具;解嚴後,法律轉變成為節制權力濫用的手段,以建構保障個人自由和權利的法治社會,更是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全球化與科技發展也對法律的社會角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法律鑲嵌於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活脈絡,以各種方式成為人我社會關係的關鍵部分。如果仔細觀察每個法律現場,我們會發現法律實踐是個體欲望、集體爭論以及權力作用的反映。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法律,解決糾紛中產生的困惑,朝向理想社會邁進,我們必須不斷探索:要成為怎樣的個體?成就何種集體?個體與集體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藉由個體與集體的相互辯證創建法律?   「法律與社會研究」領域在國外已發展近五十年,起初強調運用社會科學知識來提升法律政策的效能,後來則關注法律和政治權力、組織生活以及日常實踐之間的共構關係,特別是描繪法律的歷史和文化特性。此一領域的研究者採取跨領域的視角,援引了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知識,在不同學科的養分下,設定創新的方法論、嶄新的研究議題與多元的分析架構,開啟有別於主流法學的研究方式。在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受西方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劇烈變遷的衝擊,因此發展出獨特的學術焦點。   這是一本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的文獻地圖,18章為18個議題,作者就自己研究領域,提供該議題相關的概念、論證與理論,以及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的知識成果。全書分為三個單元、六個主題,首先「拆解」一般人對法律的認知,意識到法律理念實際上深受經濟發展、全球政治和科技創新的影響,拼湊更完整的法律圖像。接著「理解」法律的內在邏輯,從而掌握當下討論與改變法律的核心議題。最後回到法律的公平正義目標,從社會的主體能動中展現法律改變社會的能量,並具體舉出家庭、性別與各種社會運動的案例,除了讓青年學子與研究者按圖索驥進入學術對話,也讓人文社科讀者從而理解並思考,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本書從傳統的實證研究延伸出文化、歷史、哲學和人權等更多元的研究視角,更加關注當下的法律權利如何對個體和集體產生影響,以及是否能夠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模式。

    優惠價:476 /  680

  • 公雞之家: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追溯一個烏克蘭家族的百年離合,在尋找自我的碎片中回望邊境之國的記憶與哀愁

    公雞之家: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追溯一個烏克蘭家族的百年離合,在尋找自我的碎片中回望邊境之國的記憶與哀愁

    作者:維多利亞‧貝林姆

    「我們家族應該對蘇聯感恩戴德。」 ★未出版即全球銷售16國版權★ ★The Bookseller 當月選書★ ★《鷹與心的追尋》作者海倫.麥克唐納推薦★ 2014年俄烏關係白熱化, 一場伯侄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 引領作者回到烏克蘭外婆家的櫻桃園, 牽引出一個家族橫跨四代紛雜的歷史記憶與認同 2014年俄羅斯展開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也是在那一個歷史時刻,作者維多利亞‧貝林姆的電腦螢幕閃現著一則訊息:「我們家族應該對蘇聯感恩戴德。」而這訊息來自她曾因蒐藏披頭四唱片,在蘇聯統治烏克蘭時期鋃鐺入獄的伯父。 出生於烏克蘭的兩個世代面對同一場戰爭,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詮釋。對作者而言,蘇聯象徵的是車諾比核災、專制統治與大饑荒。對她的伯父而言,蘇聯不僅是核工程與航空科技的先鋒,更是保護烏克蘭免於納粹統治的軍事強權。 這場由著政治立場相左的爭執,以及曾祖父日記記下的一名失蹤家族成員,帶領作者回到離開十年以上的故鄉波爾塔瓦的櫻桃園。在塵封的照片、日記及藏書中,以曾祖父母所經歷的歷史事件為本,走訪烏克蘭社會主義時代的祕密警察單位「公雞之家」、各地檔案室、博物館及祖厝,試圖拼湊不斷消失中的家族歷史,解開四個世代面對政權轉移的立場歧異及糾結。 「哀悼一個地方,比哀悼一個人還難。」曾經對作者而言,俄軍侵略克里米亞的新聞畫面,彷彿存在於老舊電影的灰色畫面。隨著一邊協助農務一邊穿梭於以列寧命名的無數街道,在破碎凌亂的檔案與歧異紛亂的歷史認同中,作者以一個家族的故事折射出一個「邊境之國」的歷史處境,並且在進行式的戰爭中,找回重新感受一個地方──一個未經戰火蹂躪的烏克蘭,一個離散的家族重新找回連結的可能。  

    優惠價:322 /  460

  • 超地緣治政學最新修訂版:地理×政治×世界史,從主體建立世界局勢觀點,從看懂國與國的競合關係強化本體

    超地緣治政學最新修訂版:地理×政治×世界史,從主體建立世界局勢觀點,從看懂國與國的競合關係強化本體

    作者:茂木誠

    美國高階官員為什麼不惜激化中國陸續造訪台灣? 對抗中國的日英軍事同盟,在英國脫歐後加速形成? 在地理宗教經濟因素下,俄烏戰爭背後關係著海權的爭奪? 「接壤的國家互相敵對、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不懂地緣政治學, 就無法深入世界各國內心最深處,摸清城府底細! 在這個地理距離看似漸被消弭的世界,遠方戰事也透過經濟牽動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預測世界局勢的變化走向,已成為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不想成為不諳世事逃避現實思想貧瘠的阿傻、國際處境上的海中孤島、被其他國家虎視威脅,就唯有睜開雙眼看清楚國際局勢,靜思謀動不卑不亢,主動參與世界的未來! 本書從地緣關係的角度切入,搭配漫畫與地圖,分析各國的行為緣由,剖析最新國際政經局勢,帶領讀者跳脫思考框架,站在各國立場了解地理因素如何影響政治軍事戰略、經濟政策、盟友選擇等,從歷史脈絡掌握事件發展走向,不再只是單向接收資訊、輕易被口蜜腹劍的言論所迷惑。踩穩思考的基礎,自己也能判讀世界的局勢現況,反思臺灣的未來!  

    優惠價:350 /  500

  • 轉型正義︰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

    轉型正義︰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

    作者:璐蒂‧泰鐸 Ruti G. Teitel

    國家在朝向自由化的政治轉型過程中, 如何面對與修補舊政權的過往之惡, 又如何重塑人權、法治與民主的文化及制度? 21世紀轉型正義概念先驅,開創轉型期法律典範 從權威到民主的轉型過程中,「懲罰或免責」成為討論重點;是否有義務追溯過往,對舊制度做出懲治?或是既往不咎,讓過去的就成為過去? 本書考察歷史、刑事、行政等多重面向,將轉型正義的理念清楚展開,並以跨領域的視野,透過比較與歷史的研究方式,對處理政治劇變產生的各種不公平後果,作了一番憲法上的、立法上的與行政上的具體分析。 內容由歷史事件取材,上自古代,下至啟蒙運動,涵蓋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直至本世紀後冷戰時期迄今。縱貫東歐、中歐與前蘇聯的共產體系轉型,以及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軍政府獨裁專制的轉型,並可為南非廢止種族隔離政策後的持續轉型,北愛爾蘭和其他地區的突破性改變,提供若干激盪。  本書試圖超越現行的理論論述,解釋法律在政治巨變的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認為在此種動盪時期,法律的變革具有特殊且結構性的意義。主要採用歸納的方法,探討諸多法律變革,描述政治轉型期間法律與正義的特殊意涵。本書開宗明義先反駁了「轉型成為自由民主的政治體系」必須依循普遍、理想的典範此種觀念。本書對法律與政治轉型之間的關係,提供另外一種看法。  

    優惠價:300 /  420

  • 屏安心 環保經:屏東慈濟環保教育站的故事

    屏安心 環保經:屏東慈濟環保教育站的故事

    作者:屏東人文真善美志工

    用愛與陪伴成就的環保志業 一九九○年證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時年六十四歲的蔡黃素琴於自家門口做起資源回收,是屏東第一位環保志工。屏東第一場大型資源回收始於一九九三年,將環保理念正式向社區會眾宣導。環保從此由志工個人自發性的行為,轉為慈濟社區組隊戮力的共同志業。   被稱為「臺灣尾」的屏東,也可以是觀念最先進的環保先鋒。二○一四年,慈濟與屏東市首創政府公部門與民間非營利組織、個體資源回收者合作「定時定點資源回收」的環保新紀錄,百餘個臨時環保點出現在大路邊、宮廟旁,讓全市市民成為動手分類的一分子。   土地平安,人才能平安,做環保不只是愛人,更是愛地球。屏東環保志業在環保種子講師的推動下,深入校園、影響家庭。環保站發揮社區道場的功能、快速成長,容納眾多願意踏進來的社會大眾,在愛與陪伴下,學習與天地共生息的智慧,也尋回自我生命的價值。   證嚴上人開示 〉最美的手 守護大地   臺灣,真是有福的地方,每天都有這麼多的環保菩薩,辛苦地做資源回收與分類,大家既是為了保護地球環境,也同時在保護地球上所有的眾生;因為眾生依賴地球資源而生存,若在此時任意耗用資源、破壞環境,很快就會讓地球上的生物無法生存。   二○二二年十月,我行腳到屏東和當地的環保菩薩溫馨座談,見到了好幾位超過九十歲的老菩薩。我將他們的雙手牽起來看,牽起來摸,每一雙手都做到彎曲變形。這雙手曾經為家庭、為子女操勞,此時為了把回收的東西詳細分類,塑膠歸塑膠、鐵絲歸鐵絲,這樣割、這此樣拆……   我摸著他們的手,跟他們說:「我都覺得自己沒有做,所以手沒有像你們那樣的美,每雙手上的繭、突起的骨頭,摸起來一顆顆、一粒粒,這就是結舍利,就是生命價值的印證。你們都是為人間社會做,為保護地球而做,你們的生命很有價值。所以,你們不要說孤單,因為師父跟你們作伴,而且有這麼多菩薩跟你們一起做。」   還記得二○二○年的時候,屏東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帶著我「走到」車城、佳冬、恆春等,還搭船到小琉球,每一個環保站都有許多菩薩在做資源回收。沒有固定空間的菩薩,因為環保站土地尋覓不易,經常一處換過一處,道路旁、天橋下……但無論環境大小、好壞,大家都能集合在一起,定心做分類。   在恆春,因為推動觀光,湧入大量遊客,也帶來了滿地的垃圾,汙染了純淨的海灘。而慈濟人提起菩薩使命與信心,(王)伯蓮從二十幾年前開始在自家旁邊的小空地做回收分類,剛開始人數少,慢慢地向鄉親推廣。空地被地主收回後,感恩有菩薩提供土地作為環保道場,才有辦法繼續帶動地方上的鄉親一起投入。   同樣是二十幾年前,慈濟人將環保理念帶到小琉球,號召鄉親一起做回收。守護故鄉的心念,感動了船公司老闆,願意不收運費,用船隻將回收物運送到臺灣本島;老船東退休後,再由兒子接手。志工無私付出,船公司以愛護持,都是出於一分真誠的愛心,珍惜資源。   不過,相對於全臺灣、全世界,慈濟人所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靠志工宣導環保,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民間與政府兩相配合,才能有顯著的成效。例如屏東市政府曾經與慈濟合作推行夜間環保,由鄰里長向家家戶戶宣導,慈濟人搭配市府環保車收垃圾時間,在定點教導民眾做分類,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對大家講環保道理;大部分民眾都能接受,也願意力行,就是人與人之間善循環的見證。   各位菩薩,好事好人做,好人做好事;好事、對的事,做就對了!假如天下人都有這樣的觀念,人心安定,大地就平安。   雖然大家很多都已經白髮蒼蒼,但是我們不要認老,人人都是環保菩薩,分分秒秒都在為守護地球而付出。大家的身行,就是對人間最好的教育與帶動,因為我們天天在做的事,是天底下人最需要,卻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我們將環境照顧好,子孫才能平安在此生活,我們自己下輩子再來時,也能在物資豐富的好環境裡安心生活。 前言〉屏東環保志業發展略述 撰文◎黃湘卉   自從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證嚴上人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之邀,在臺中市新民商工演講,公開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屏東第一位環保志工是如今(二○二二年)已屆九十六歲的蔡黃素琴女士;那時她想,自己既不識字也不會騎車,就來做環保好了。   蔡黃素琴於一九九○年年底在自家門口做起資源回收工作,鄰居看到她用心付出,紛紛拿回收物給她,並協助分類;分類好,還會用車載去賣,再把錢捐給慈濟慈善助人。   時間來到一九九三年,慈誠中隊長胡進益師兄帶隊到臺中聽上人開示,回程中有人提到:「上人說要帶動環保,屏東都沒動。」眾人決議以茶會及大型回收來帶動環保志業。   由自宅回收點開始 進而影響社區   屏東第一場大型環保回收,始於一九九三年五月三十日在屏東文化中心舉辦,將做環保愛護地球的理念,正式向社區會眾宣導;屏東環保從此由志工個人自發性的行為,轉而為慈濟社區組隊戮力的環保志業。   然而,早期慈濟委員的組織模式,是以各個慈濟委員透過人脈介紹於慈濟,委員分布區域廣闊,力有未逮;加上屏東環保風氣未開,做環保被當地人視為「撿垃圾」,是窮苦人才做的事,因此屏東環保志業的推展是緩步的成長。   一九九六年七八月之交賀伯颱風重襲臺灣,凸顯土地濫墾危機;上人呼籲志工落實社區,將委員依居住地分組,縮小地域,推動社區關懷。   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上人毅然改變型態,推展「社區化」志工編組方式,重新整編慈濟委員和慈誠,讓厝邊鄰里得到及時關懷,帶動鄉親加入志工行列,一起投入掃街、資源回收、關懷老人、照料貧戶,同時舉辦婦女成長班、親子成長班、或是健康照顧、茶會活動、愛灑人間等,以凝聚社區民眾的感情。   國土危脆,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雖然震盪出臺灣空前慘烈的災情,卻也激盪出人們最沸騰無私的同胞愛。尤其慈濟因為過去國際賑災累積的經驗,為了讓無家可歸的災民們,不致在寒冬將至之際仍僅以帳棚棲身,迅速採購組合屋建材動工搭建完成,讓災民在同年十二月就能入住,安心生活。      搶晴天戰雨天,慈濟為了讓災民早日住進組合屋,動員全臺眾多具有建築工事專業及熱心的志工投入組建工作;教育不能等,同時間慈濟也援建了五十所學校希望工程。就此一「九二一大地震」的大因緣,慈濟全力把志業重心放在重建希望工程上。   這一大因緣造就了一批建築工事的志工,也湧出一群願意為社會付出的善良志工。這批組合屋,因為可拆解亦可重組,慈濟就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志工回歸各社區後,決議於二○○一年開始,由各社區志工自行拆解運回環保站組成共修教室,繼續以「社區道場」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因應新的組織架構 社區環保站迅速發展   屏東參與「九二一大地震」希望工程的志工回歸社區後,就投入社區環保站,利用建築工事的專長,於二○○三年將組合屋第一座重現在內埔環保站,從此環保站有了遮風避雨的場所。   而慈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成員人數快速增加。上人再於二○○四年提出新的組織架構——「立體琉璃同心圓.四法四門四合一」,逐步建構起慈濟志工組隊之現況。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合一的組織架構,打破原本以組長、隊長為主導的模式,期待慈濟人在和氣互愛的互動中,人人都能合心傳承慈濟精神與法髓,協力付出大愛、攜手同行菩薩道。   隨著新的組織架構順利運作,這時的社區環保站,才可說是由個人自發性的作為轉變為社區協力運作的社區道場,負責接引社區志工;順此因緣,各社區環保站就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立啟用發揮影響力,招呼社區會眾,共善造福。   八八風災慈濟提供熱食  災民報恩投入環保回收   發生於二○○九年八月的八八風災,又稱莫拉克颱風,是臺灣自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嚴重的水患;屏東沿海鄉鎮於八月八日經過一夜風雨肆虐,九日清晨一覺醒來,水竟然已經淹一層樓高,尤其以佳冬、萬丹、林邊、枋寮等鄉鎮更為嚴重,居民都跑到屋頂等待救援。   林邊臨出海口,堤防潰決,淤泥衝進民宅數日不見消退,災民只能在屋頂上等待救援,有人餓了二天,吃到的第一份熱食是慈濟所給予的,災民感動得哭了。另一方面,慈濟發起北區慈誠隊志工「一日志工行」,自備清掃用具,早上從臺北搭高鐵出發,到災區協助清除淤泥,晚上再搭高鐵回臺北。   慈誠隊的聚力,如此地謙恭尊重他人。泥土一桶一桶搬運,整天下來其實是很疲累的;當慈誠隊要離開時,主人送到門口,慈誠隊還回頭向著主人行九十度鞠躬,彎腰感恩;是這種真誠的心,組成了很美的團隊,過去未曾見過,從有慈濟,慈誠隊、委員這樣的團體組成起來,人人付出無所求且感恩,實在令人感動。   上人也曾開示:「人人付出點滴的愛,啟發愛心,調和人心,才能調和天地,這種循環很重要。」   災民家的淤泥很快就清除了,街道恢復原貌,災民也重新振作起來邁向新生活。災民感念慈濟的恩情,有人走入環保站付出良能,有人在家整理回收物等待環保車來載運;萬丹鄉後村、灣內村更由村長廣播於廟埕前,眾人齊做回收,讓環保車載回環保站。   與公部門合作夜間環保 環保是家戶之事   冬去春來,時序更迭。環保做出口碑,在二○一四年三月,慈濟與有二十萬人口的屏東市,創下政府公部門與民間非營利組織、個體資源回收者合作「定時定點資源回收」的環保新紀錄。   首創全臺資源回收新模式——慈濟與屏東市公所合作「定時定點資源回收」,讓全市市民成為動手分類的一分子,一百餘個臨時環保點出現在大路邊、宮廟旁,接收乾乾淨淨的瓶瓶罐罐,環保就成為家家戶戶的事。   「環保回收要落實,不只是市公所和慈濟的事,而是人人、家家、戶戶的事!」   與會的志工黃麗香勸請市公所主管帶動全民一起投入,彼此才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實踐清淨家園的理想,雙方逐漸研擬出「清淨在源頭,定時定點資源回收」的構想。   市公所負責協調各鄰里,找尋合適的臨時回收點,並出借回收籃等公物;慈濟人則把定點的回收物載回環保站,並清理現場,最後清潔隊再把所有回收籃收回淨空。志工做回收之外,也要對民眾解說如何將資源分類回收,負起環保教育的責任。   負責宣導的志工郭宜彰比喻,民眾把回收物放進籃子裏,就生起愛護大地的第一個善念;清淨在源頭,把回收物整理乾淨,別讓環保站的老菩薩面對穢物蟲蠅,就是第二個善;而送出去的回收物變賣之後,所得用來做好事,即為第三個善。所以做回收,可以生起三個善念喔!   推動環保種子講師 環保志業快速成長   屏東環保合心幹事謝美玉師姊於二○一一年接任該職務,在這之前,她累積多年的行政經驗;初接職務時,因為對環保事務不熟悉,她努力去了解所有環保事項。又逢慈濟基金會宗教處環保組在同年提出全省「環保種子講師」培訓研習,她報名參加回花蓮上課,了解緣由。   一趟花蓮研習行,讓謝美玉了解宣導環保理念的重要,她思索上臺講授課程是教師的專長,找來教師聯誼會的幾位老師,報名參加隔年(二○一二年)花蓮的研習會,謝美玉全程陪伴教師,關懷教師的需求。   吳靜怡老師於二○○四年自潮州國小退休,她是教育功能潮州大愛媽媽的負責幹事,帶領一群大愛媽媽走進校園演說靜思語的故事,教導學生品格教育。她於二○一三年取得環保種子講師資格後,擴大足跡,走進社區環保站,一方面在校園繼續環保教育;另一方面,她將學生帶到環保站實作體驗,再把正確的回收知識帶回家庭影響家人,讓教育向下札根。   其實,吳靜怡自己的人生也有苦說不出,她的先生及兒子罹患躁鬱症,先生常常瓦斯忘了關火、險遭火吻,兒子因離婚情緒不穩與人爭執,不斷招惹官司;吳靜怡只能藉著讀上人的書,認真分享靜思語的故事來轉移她的注意力,釋放自己的身心壓力。   靜思語:「改變自己是自救,改變別人是救人。」吳靜怡牢記上人的法,她到環保站去帶動讀書會,修心養性。她的精進勇往以及身行示範,透過慈濟故事的分享,幫助許多人走出婚姻的困境,化解親子、婆媳之間的家庭危機,陸續接引了八老爺、泗林、竹田、萬丹、餉潭等環保站的設立,淨化人心。  

    優惠價:450 /  450

  • 司法心理學:研究與應用(雙冊不分售)

    司法心理學:研究與應用(雙冊不分售)

    作者:柯特・巴托爾;安妮・巴托爾

    •國際權威經典首度中譯 •大學課程與司法心理實務指定教材 •全面呼應台灣司法改革與法庭科學的進展 司法是處理人的問題,心理學是人類行為科學的典範 本書開展一場最全面的法律與心理的對話 司法心理學領域的權威教材。以實務規範、職涯發展、多元觀點為本,說明心理學知識、概念、原理原則與研究成果在民刑事司法體系的應用。所涵蓋的主題,主要是本於司法心理學家,以及在司法場域服務的心理學者們的日常工作活動,讓讀者認識司法心理學的諸多發展趨勢。 司法心理學的實踐,包括調查、研究、評估、提供檢辯專業意見、提出諮詢意見,以及為了解決與生命財產相關的紛爭事件而進行的訴訟取證程序,或者到庭作證等活動。它涵蓋了從法院審理前到判決後的一切狀況,也納入下列各式法庭活動:法庭內的證述、子女監護權評估、執法人員的篩除與選用,以及對犯罪者與矯治機構工作人員提供的臨床服務。它同時包含在犯罪學中所建構的研究與理論;對青少年犯罪行為早期介入、預防與處遇措施的設計與執行;為犯罪被害人提供的諮商服務。 本書作者首先概述司法科學的概念,討論各式與司法心理學相關的訓練、實習及研究機會。接著從司法心理學的五個次專業領域切入,深入探討分析:一、警務與偵查心理學 Police and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二、法律心理學 Legal Psychology;三、犯罪心理學 Criminal Psychology;四、被害者學與被害者服務 Victimology and Victim Services;五、矯治心理學 Correctional Psychology。 全書編排特色: •各章以一系列學習目標為始,建立閱讀理解方針。 •「關鍵概念」列表及「問題與回顧」討論,組織知識重點。 •「重要名詞彙編」呼應內文粗體標示,定義與解釋核心概念。 •「觀點專欄」借鏡專家學者經驗,提供攸關職涯選擇的資訊。 •「重點提示」整理相關案例與爭點,激發深度議題探討。 • 隨頁標注原文頁碼,供閱讀與資料索引參照。 ◎本書對於民刑事司法心理學的應用領域提供廣泛且傑出的概述。 ——丹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專業博士Apryl Alexander ◎在所有教科書中,巴托爾教授這本書提供司法心理學及心理與法律的詳盡知識與研究,也對於此領域的當代實務做了強有力的介紹。書中涵蓋司法心理學的所有面向,以五個次領域為架構,同時納入司法心理學的新興領域,如家庭司法心理學、公共安全心理學、司法神經心理學。 ——阿肯色大學Pine Bluff分校心理學教授Albert Toh  ◎一本對於司法心理學絕佳的整體導覽……提供該專業領域的綜合論述,對於不知道司法心理學有多寬廣和重要的學子尤其可貴。 ——心理學哲學博士暨法律專業博士Kendell L. Coker

    優惠價:1400 /  2000

  •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作者:何婉麗

    .美國埃默里大學坎德勒神學院2019年指定教材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2019年指定閱讀教科書 .著作已被131個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收藏 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 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的「生態家庭」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新對話、提供新視野,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並推廣到全世界。 本書志在廣傳「生態家庭」有意義的新觀念。當生態女性主義在西方強調性別與環境的理論近半個世紀之後,一個新表述,「生態家庭主義」展開了,它能更準確描述台灣從事環境保護的婦女, 也能成為一個新的學術論點,與生態女性主義開啟新對話。生態家庭理論提供了一個新視野,也就是「生命網」與 「一體觀」的生態家庭觀點,可以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推廣到社群,一直到整個地球。 本書用台灣六個非營利組織來表述生態家庭的意義:慈濟基金會、關懷生命協會、生態關懷者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高雄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最後是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從各個環保團體的發起、理念、運作及成果,看到台灣婦女參與社會運動的單純,務實與堅持。如此就更能了解「生態家庭主義」中蘊含的中國哲學、環境倫理、人文精神及其別於西方「生態女性主義」之所在。追溯六個團體個案的歷史,呈現不同志工團體分別奉獻心力的努力過程。希望透過介紹六個團體的義務工作,喚起民眾對愛護地球、追求環境正義、對動物的保護等議題的關心,進而身體力行,改善環境、尊重生命。 在生態家庭裡,人類應該更與動物、植物、土地、地球相互依存共生;當家庭是一個互相依賴的系統時,家庭裡所有成員應不分性別,把自己當成大地的一份子;每個人都要把對自己的愛周轉到社群、社會、大自然,分享一份大家庭的無私之愛與責任。本書將台灣婦女與環境保護留下珍貴的紀錄,並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生態家庭」的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對話。 【專文推薦】 丘引/作家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強力推薦】 郭佩蘭/埃默里大學康得勒神學院教授,國際知名學者 管佩達/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宗教學研究主任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優惠價:315 /  450

  • 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區、社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

    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區、社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

    作者:李雪莉、曹馥年、楊智強、陳潔、《報導者》團隊

    =以多重面向,立體呈現臺灣毒癮地景的調查性報導= 王子榮(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以凡(桃園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 、林達(臺北地檢署檢察官) 、束連文(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志恆(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李俊宏(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 )、李菁琪(律師)、陳娟瑜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毓文(臺大社工系教授) 、蔡銀娟(《火神的眼淚》導演) 、趙德胤(《冰毒》導演) ──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列) #製毒、走私、銷售;臺灣人在亞洲的毒品「販運鏈」占據關鍵地位? #新興與軟性毒品如何四處蔓延? #大麻合法化爭議何在? #在校園中風行的電子煙如何毒害青少年? #罪犯抑或病患?法、醫、警界如何看待用毒者? #成癮、脫癮與戒癮,毒癮與用毒者如何有機會翻轉人生、復歸社會? 二○一九年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點名臺灣跨國犯罪組織,在亞太運毒鏈中占有重要角色;同年,美國緝毒局(DEA)首度派遣人員駐臺。過去幾年,臺灣販毒集團一次又一次在日本、韓國、印尼打破安非他命走私的紀錄。這讓臺灣背負汙名,現實的國際狀況,卻又讓臺灣在打擊毒品犯罪上多所限制。 包括安非他命在內的各種傳統與新興毒品,以及遊走邊緣的電子煙、大麻,毒品議題已成盤桓臺灣上空的幽靈;施用者的光譜橫跨藍、白領階層,學生等年輕族群亦快速增加。毒品氾濫造成的傷害不只在個人層面,有時更腐蝕家庭結構,賠上新世代的未來。 透過多重面向,《報導者》記者群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毒品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臺灣毒品蔓延的現象,毒品施用者究竟是犯罪還是病患,現行制度有什麼必須調整之處及實際的執行困難,而「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的成效又是如何?對於毒品在當代的複雜網絡與毒殤者的問題,本書是第一手的現場報導。

    優惠價:378 /  540

  • 陽光行動

    陽光行動

    作者:賴昭穎等46人

    願景工程2021年八月公共化,自聯合報系獨立而出,成立基金會。我們思考,推動社會進步,優質報 導不可或缺、不容中斷。聯合報系即起以「陽光行動」專題,環繞永續、關懷、監督,推出深度報導。 陽光生生不息,是永續發展的動能。 陽光和煦溫暖,關懷有需要的人。 陽光普照大地,監督有權力的人。 我們自勉,以陽光的熱力,以行動的踐履,以一篇篇報導,讓台灣更好。

    優惠價:49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