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全臺第一本,揭露「社會企業」的是非虛實! 是改善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抑或是包裹「良善」外衣的營利企業? 是想解決問題,還是靠問題營利? 破解「邊賺錢邊做好事」神話故事! 從全球實際案例探討,爬梳營利與公益間的衝突, 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真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 微型貸款──貸款給原本無法申貸的窮人,再收「點」利息(20%至100%),這究竟是「幫助」還是「掠奪」? • 臺灣版《大誌》──批發雜誌給街友,規定他們穿著背心在指定時間與地點銷售。然而街友沒有基本工資、沒有勞健保、罰單自己繳,這就是社會企業嗎? • Soccket──充其量只是個有趣的玩具,根本無法實際解決當地缺電危機的「發電足球」,為何可以獲得柯林頓全球倡議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並被大量購買後捐贈到發展中國家? • 遊戲幫浦──令人驚艷且被大力推廣的水資源援助計畫,主打小朋友可以邊玩邊取水。然而當地居民用過後竟說:以前的手動壓取幫浦還比較好(也比較省錢)? • 貧窮旅遊──當貧窮變成吸引遊客的觀光商品,是否得夠窮夠慘才能留住遊客? “批評壞人做壞事很簡單,但要批評想做好事的好人很困難。但滿足需求,不等於解決問題。所以,宣稱透過販賣商品或服務,就可以有效解決社會問題,這種社會企業主張就是我極力反對的說法。”──徐沛然 關於本書 社會企業主張「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其「邊賺錢邊做好事」的口號,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願景,它告訴我們,光靠善意跟消費,就可以拯救世界。社會企業的概念近年來被引入臺灣,在產官學界的共同推動下,越受矚目。然而在各種振奮人心的成功案例下,卻鮮少人討論,這套神奇的商業模式,有沒有任何潛在的風險或問題?社會企業真的能解決社會問題? 本書作者徐沛然用批判之筆,深入社會企業的本質進行剖析,並提出質疑:「將社會問題商品化,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可能僅是靠著社會問題來營利。」他在書中就社會企業此一概念提供更具歷史性、社會性的批判分析,並探討國內外案例。藉此帶領讀者,重新評估社會企業的效應,並思考公益這條路該指向怎樣一個未來。
優惠價:252元 / 360
-
法律的概念(增訂三版)
當代法理學經典,為法學理論注入哲學思維的生命力 全書如同一場精采論辯,回應各種法律哲學論述,締造法哲學史的蓬勃思潮 若將法哲學研究比喻成一場接力賽跑,哈特無疑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頂尖的接力者與傳承者。 《法律的概念》則是哈特的代表作,開啟法哲學的新紀元。 本書是二十世紀法律哲學最重要的一本書,對法理學及法哲學領域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自一九六一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即以優美的文筆和清晰的論證, 激發無數學子思考與法律相關的種種問題。 對於志在道德、政治哲學或社會學之士,本書也有所助益, 因為它關心的是法律思想的一般性框架,而非法律政策的評論。 此中譯本根據《法律的概念》第三版而來,除了哈特法實證主義理論的重要主張, 加入了哈特針對著名學者德沃金(Ronald Dworkin)等人的評論回應, 主題從司法裁量延伸到法理論、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問題; 另由牛津大學法哲學教授萊斯里.格林(Leslie Green)寫就導論, 摘要哈特的論述宏旨、補充參考論據,並嘗試破除對本書的一些誤解。
優惠價:300元 / 480
-
法律的概念(增訂三版)
當代法理學經典,為法學理論注入哲學思維的生命力 全書如同一場精采論辯,回應各種法律哲學論述,締造法哲學史的蓬勃思潮 若將法哲學研究比喻成一場接力賽跑,哈特無疑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頂尖的接力者與傳承者。 《法律的概念》則是哈特的代表作,開啟法哲學的新紀元。 本書是二十世紀法律哲學最重要的一本書,對法理學及法哲學領域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自一九六一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即以優美的文筆和清晰的論證, 激發無數學子思考與法律相關的種種問題。 對於志在道德、政治哲學或社會學之士,本書也有所助益, 因為它關心的是法律思想的一般性框架,而非法律政策的評論。 此中譯本根據《法律的概念》第三版而來,除了哈特法實證主義理論的重要主張, 加入了哈特針對著名學者德沃金(Ronald Dworkin)等人的評論回應, 主題從司法裁量延伸到法理論、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問題; 另由牛津大學法哲學教授萊斯里.格林(Leslie Green)寫就導論, 摘要哈特的論述宏旨、補充參考論據,並嘗試破除對本書的一些誤解。
優惠價:300元 / 480
-
圖解社會學 修訂版
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批判社會,唯有更好的社會,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不讀書就只能是做工的人?職業貴賤是誰在評斷?」 「女孩子跟異性同居就是不檢點?這是性別的差異還是不平等?」 「街友會流落街頭是自己不努力?還是社會結構改變造成的結果?」 「巧克力、鑽戒是情人間愛的表現?其中的關連到底在哪裡?」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從出生就受社會影響,開始接收各種資訊、思想。但是,我們一般所認同的「常識」,真的絕對「正確、合理」嗎?張開社會學之眼,看透表象、看清自己所處的結構,明白個人行動如何在結構中形成意義與脈絡。唯有培養出社會學的批判性思考力,我們才得以立體地理解並反思自己與他人的處境,社會框架才有被鬆動、改變的可能。 【名家推薦】 社會學的探究不是僵化的理論,而是隨時檢視、不斷反省、推陳出新的。 ……讀了這本《圖解社會學》,再看看這些經常聽到、看到的社會現象時,一定能提出更多元、更豐富、也更精準的看法。 ——彭懷真 本書巧妙地將文字與圖畫、漫畫相互搭配,正是它最有趣的地方,……期待對社會學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學子們能把握機會窺其堂奧。 ——林淑鈴
優惠價:224元 / 320
-
圖解心理學 修訂版
「你在想什麼?」「我在想什麼?」「他在想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一層一層揭開內心的面紗, 還原人心最真實的面貌。 佛洛伊德說:「觀察內心深處是了解人心的第一步。」 想要了解人心,就要從觀察開始。跟著心理學家們的腳步,從生理、動力、認知、行為等各種不同角度切入,深入內心、探究人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只要掌握住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以理性解開感性,就能看見潛藏在冰山底下從沒注意過的心理世界! 【名家推薦】 「圖繪心理學傳統整體形貌,走向心理學創新圖像」是本書的重要特色。……一代的人,應該學習和理解傳統心理學的精神和內涵,但更該在理解和反思後,重新看待處於社會文化脈絡中的「人」的「心理」與「經驗」,建構屬於這一代的心理學新形象。 那將是個多元而豐富的時代圖像。 ——丁興祥
優惠價:210元 / 300
-
圖解文化研究 更新版
對習以為常的日常提出質疑吧!在被知識綁架的速食社會裡,從檢視身邊的文化開始,打破世界的不合理! 文化研究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文化研究就是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視為社會的症狀或徵兆,冷靜檢視、提出質疑,並且注意背後的成因、影響以及權力關係等問題,還原文化社會的真實面目並加以反省的一門學科。 馬克思說:「哲學家應該用哲學改變這個世界。」 文化研究不只是一門學術理論,更重視與世界的互動與理論的實踐。本書以簡明清晰的概念、深入淺出的圖解,將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議題、社會文化現象的理論詮釋,從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結構與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一一介紹,帶領讀者了解文化研究的發展脈絡與對社會的批判反動,看清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連結關係,不再全盤接受既定的主流價值,能以更多元開放的思考方式認識世界!
優惠價:245元 / 350
-
聽你剪裁星空:傷痕與美好都構成了人生,同光教會20年
愛.信仰,身而為人,最大的詰問── 見證台灣人權演變,宗教與信仰如何帶領時代的歷史之書 台灣第一個同志基督教會 「同光長老教會」成立20周年 近百則文章,涵蓋個人生命故事/深度紀錄/評論專著 台灣同志運動珍貴圖片資料,首度面世 人權/性權/心靈思潮,重磅之作 快樂與悲傷構成的都是人生,傷痕是完整人生最美的布景 眾星集結,不只是愛,更是勇氣的故事集結連作 特別收錄:「同光二十年大事紀」全彩拉頁、「同語錄」別冊 一眼看盡台灣同志平權、人權運動重要事件 書中書別冊「同語錄」,選錄聖經生活智慧金句、同光教會活動圖片 重磅之書,最美麗的注解 因誤解而降生的星星,往下墬落卻散放成更美麗的地之星塵 且繼續放光,繼續朝這世界發聲 同光,在台灣的一隅,靜默保守每個人的心,傾聽每一個人的聲音 二十年前,一處對同志族群友善,願意理解、協助他者的暗夜燈塔開始發亮。由楊雅惠牧師帶領的同光同志長老教會,一九九六年五月正式成立。不對異同分別,任何人皆可在此歇息、獲得勇氣,進而生成行動與生活的力量。 二○一六年五月,同光教會成立二十年。這一路累積了許多美好,也留下了一些傷痕,但悲歡離合才是完整的人生。每個人生都動人,而勇敢的人們在性少數平權、婚姻平權、愛滋服務、街友服務等行動,從不缺席。時間磨損記憶,時代不願遺忘,於是著作去銘記,將已經走過、正在行走、以及將要奔向的道路,前眺回首,向前行的提燈人致敬,與現在的行動者對話,朝未來詰問。滿天繁星齊放微光,典範已然創造,是時候,靜聽這群與眾不同的靈魂,在整片浩瀚星空中剪裁出來的言語,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剪裁一片寧靜星空,聽見他者與自我及所相信的,最幽微而純粹的心之音。 名人推薦 ※ 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各界手牽手推薦 前玉山神學院教授|陳南州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許承道 立委|蕭美琴 學者|姚立明 搖滾傳教士|朱約信 作家|駱以軍、羅毓嘉、陳栢青 ※ 金蝶獎得主/藝術家|黃子欽 視覺統整 我們的「同志」二字,不只是「同性戀者」,而是包括所有「志同道合」的「同志comrade」:愛滋感染者、跨性別者、同性戀者、異性戀者、同志的父母、同志的小孩……種種無以名之者。上帝創造的各種人,都可以在同光教會裡自由地信上帝、自在地做自己。──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優惠價:476元 / 680
-
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
顏色決定一切? 我很清楚,在這個巨人的國度中,當個亞洲人就不算是個男人。 普立茲獎得主 熱門點閱文章<我家的奴隸>作者 ————阿力斯.泰森Alex Tizon———— 「你本來是什麼?你是從地球的哪個地方來的?你是什麼人? 鏡子裡那個人是一杯咖啡加上兩匙奶精的顏色。」 一趟拾回記憶、重組靈魂碎片的人生之旅 ▍我曾經加入郊區的白人兄弟會一段時間;我曾經很短暫地在貧民窟扮黑仔,還用長爪鐵篦梳了個爆炸頭;我曾經是個扭屁股跳舞的拉丁情人、波多黎各嬉皮、墨西哥混血小哥,還有美洲原住民占卜師。我像在梅西百貨的試衣間換上各式各樣的制服,唯一不想穿的就是亞洲人的制服。因為我早有結論:在這個巨人的國度中,當個亞洲人就不算是個男人。 ──阿力斯.泰森Alex Tizon ▍ 在阿力斯的爸媽眼中,白色是最崇高、最優雅的顏色,美國等同高大尚的夢幻國度。 阿力斯4歲跟著爸媽移民美國,原以為自己踏入的是從此幸福快樂的極樂之地,沒想到卻彷彿誤入「巨人星球」。不幸的是,他的角色不是巨人,而是被巨人玩弄的迷你人…… 身為一名亞裔男性,阿力斯的美國成長史是這樣的:在學校被霸凌是家常便飯,甚至路邊拿玩具槍的小屁孩也能向他咆哮:「你他媽的本來是什麼啊?」;女孩們當他是閨蜜,常拿亞裔男的矮小身材開玩笑;每次看電影,亞裔演員總是惹人發笑的配角,讓他對自己的臉、膚色和身高感到羞恥。於是,他拚命鍛鍊身材、練習美式英文,夜晚用曬衣夾捏高自己的鼻梁入睡,企圖使外貌內在都成為最美國的美國人。為了融入人際圈,他會在自我介紹的第一時間自嘲自己的亞裔身分;自卑讓他變得敏感多疑,連帶搞砸所有的戀愛關係。最終,他感覺自己的存在就像被橡皮擦抹去,連影子都不剩。在這個把亞洲女性看成性感玩物,視亞洲男人為無物的國度,阿力斯探索與挑戰刻板印象的歷程確實艱苦異常。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矮小的亞洲男人能否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多年以後,阿力斯才明白這些始終縈繞腦中的問題,都和心裡那份找不到出口、難以緩解的祕密有關。做了超過二十年的記者,他透過新聞專業,以種族議題及美國亞裔文化為核心進行報導書寫;他重回故鄉菲律賓宿霧,閱讀非西方中心視角的殖民歷史,回溯自己的家族根源。阿力斯.泰森以幽默諷刺的筆調描述亞洲人在白人眼中的扁平印象與歧視困境,呈現出亞裔男性在美國面臨的環境樣貌;更毫無顧忌地直接檢視在美國生活的亞裔男性對性和戀愛的焦慮與欲求,觀點尖銳又有趣。他穿梭於種族、性別議題之間,凝視過往的成長傷疤。這趟追尋自我的旅程使他重新理解父親移民後卻鬱鬱寡歡不得志的人生,以及父母離婚的緣由;重新理解過去那些關於親密關係、關於性、關於自己是誰的內在混亂,並與自己的人生和解。 這是一個男孩如何成為男人的故事,獻給那些被男子氣概困住的靈魂。 ▌各界好評 周芷萱|女性主義者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監/天下雜誌資深撰述 溫朗東|鳴人堂專欄作者/評論人 蔡宜文|作家、姝文創共同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序)
優惠價:245元 / 350
-
尋找新樂園:只用剪刀漿糊,超越谷歌與臉書的出版神話
賈伯斯最著名的箴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出自一本型錄, 被他尊稱為那一代的聖經、那個時代的 Google 「為讀者提供一種途徑,連接他所在的地方與他想去的地方」 在沒有網路的二十世紀六〇、七〇年代,《全球型錄》足足改變了一代人,它推動了美國個人電腦革命和環境運動的發展。賈伯斯說它就像那個時代的 Google;若更深入理解它的編輯與出版方式,它也幾乎是個紙本的 Facebook,一個在沒有個人電腦時代就出現的「社群協作」刊物。 為何一本只用剪刀、漿糊與拍立得照片組合而成的紙本型錄,能造就出一群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記者與創業家、形塑了當今的數位世界文化? 本書追溯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二十世紀六〇年代末至九〇年代末,在波希米亞文化下的舊金山與南部新興的科技中心矽谷之間,布蘭德組織了一群人和一批出版品,發起了一系列的跨界交流。兩種彼此交纏在一起的文化,成為看起來像一夕之間出現的網際網路的基石。「全球電子連線(WELL, 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連線雜誌(Wired)、「全球商業網路(Global Business Network)」,以及後續各式各樣的數位與紙本雜誌,都延續著布蘭德與《全球型錄》的精神,建構出了我們眼中與每日使用著的網路世界。 第一期《全球型錄》共有 61 頁,售價五美元;133 種商品分佈在七個分類之中,其中 98 種是書籍。它的口號是「access to tools」(獲取工具的途徑),更進一步的說,則是「小型工具帶來一種完成工作的方法,也帶來一種實現自我變革、社會變革、最終實現世界變革的途徑」,書真的就是這樣的工具,因此直到 1971 年《全球型錄》超過 448 頁、銷售量超過百萬,還贏得了「國家圖書獎」的時候,整本刊物的書籍比例都維持在七成以上。 布蘭德選擇用一個平鋪直敘的詞彙:「型錄」,來描述自己的偉大事業,讓精神本質與物質屬性緊密相連。我們可以從本書看到這個構想是如何一步步落實,打造出即使到現在都毫不落伍、甚至很難超越的出版模式。 一本只出版了六期的紙本型錄,最終成了網路科技文化最深層的精神指引。布蘭德與拉里・布里林特(Larry Brilliant)創建了 WELL,延續《全球型錄》內部及其周圍形成的一整套思想體系。在這個電子國界之內,反主流文化主義者、黑客與新聞記者把過去實體話的公社運動,轉化成數位網路論壇。 曾在《全球型錄》任職編輯,當前最具知名度、前瞻性與未來觀的思想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則與路易斯・羅賽托(Louis Rossetto)創辦了新一代科技人必讀的雜誌《Wired》,衍生出一個圖書出版機構、多個網路企業,催生了一大批關注網路與新經濟的雜誌,還有無數的新創事業。 一本刊物如何燃起了這樣的野火,這本書讓你知道為什麼、如何做到,讓讀者清楚看到《全球型錄》出版神話是如何在網路世界繼續發光發熱。
優惠價:266元 / 380
-
如何給自己一份無價的禮物:自我教育者的閱讀寶典
父母親的書架,才是小孩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指指點點學校、社會、大環境之前,先看看自己的書架。如果你有心自我教育的話,任何時候都來得及補足,否則,別奢言教育小孩。 一個普通人如何透過閱讀教育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終身不斷的自我教育計畫, 主要是關於閱讀,還有大量的聆聽與觀看。 父親在作者年幼時過世,只留下一個書架上的三百本書。 叛逆的年輕人求學過程多舛,他只讀到八年級,上過一年補習夜校,跟人學習了六個月的拉丁文,這是他接受過的所有正規教育。為了生活,他在紐約成為一名業務員,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他就是個普通人,通勤上班、求個溫飽,但始終覺得對生活有著不滿、有著想像,卻又不知道那是什麼。這時,他想起了那三百本書。 他開始讀書,瘋狂的讀,一讀四十年。他買二手書、去圖書館借書,自己學習歷史、文學、藝術、音樂、數學、科學與哲學,以及其他實用知識,無限擴大了那個書架。他將自己學習的歷程與經驗,寫成這一本書,將知識分門別類,從讀歷史開始,讓人透過閱讀建構自我學習的路徑、打造自己的高中與大學,享受閱讀與思考,成為運用頭腦獲得快感的人,感受最深刻的智識自由。 這是一本素人版的《一生的讀書計畫》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本由普通人寫給普通讀者的指引,不需專門知識,不必念過大學,更不用是專家,只要認識字母、會算數的人就能讀,用詞淺顯易懂,卻有最豐富的知識涵量,橫跨歷史、文學、藝術、音樂、數學、科學與哲學,以及一些其他實用知識;它絲毫不功利、無法讓人成為律師或醫生,卻能讓人成為「更好的人」。 自我教育與自我修養真正的實際用途,是讓原本只有從無情廝殺中勝出的人才能擁有的美好世界,成為每個人都能享有的美好世界。你的自我教育是你這輩子唯一一件別人奪也奪不走的事物。你可能失去財富、失去妻子、失去孩子、失去朋友、失去尊嚴、失去榮耀,但只要你活著,就不可能失去你所一路培養的文化修養。 這一系列論自我教育各面向的文章,會從歷史研究開始。請讀者記得,請務必照著書寫的順序來閱讀,因為區分出能做建設性思考的人和無法思考的人的基本能力,是對歷史的感知與知識。有健全歷史學問的人,不可能是沒有文化涵養的人,只要他通曉文化史就不可能是。一個人不管在某些方面多機靈、多敏銳,如果他不認識歷史,就不可能達到真正深刻的智識自由。後面每一個篇章,都假設你們讀過前面各章了。你可以隨時闔上本書,並運用到那裡為止所提到的概念,但跳過是萬萬不行的。 橫跨各個領域,海量的書單遠超同類書籍,卻又完全沒有一丁點掉書袋的感覺,因為這不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在向你炫耀,只是一個憑著意志、冒險潛入知識深海探險的冒險家,對你娓娓道來他艱辛無比、幾度滅頂的求知之旅。 隨著作者的路徑緩步前進,或隨性挑選有興趣的主題,讀者會得到一種從未見過的啟發,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驚奇。選擇任何一個你從未涉獵的領域開始更好,你會發現透過閱讀教育自己是一件多麼有樂趣的事。 本書特色 深埋於歷史中的一本神書,在六〇年代啟發了眾多對自我教育、自學有興趣的讀者。
優惠價:294元 / 420
-
分裂的網路:虛擬世界的未來掌握在國家、企業還是個人的手上?
網路成了各國之間的戰場,原來是不可抗拒的宿命? 歷史悠久、免費且無政府的網路,又會剩下哪些東西被帶進未來? 這是一本簡練博學的網路史,對政治、社科、趨勢與網路戰感興趣的讀者,無須熟悉資訊技術,都能快速釐清網路與國家、社會、企業與個人深度糾纏的歷史。 一開始人們以為網路帶來了最扁平、最自由的「超」國度,以為它是烏托邦,但事實不然;企業搜集數位人口以及隱私資訊,開始劃出一塊塊虛擬疆界,然後,最初無意間形塑互聯網的國家與軍隊再次回歸,築起更高的牆、潛入更深的暗處。 網路不是真的無國界樂園,我們處處受阻,無法訪問某個網站、無法購買某些東西,保護主義真正保護了誰?誰又獲取了最大的利益? 國家、企業與個人,如何在日益分裂的網路世界競爭?誰又將最終勝出? 國際政治專家史考特‧麥康森追溯計算機科學和網際網路如何被政府需求塑造出來,特別是美國海外政策和美國軍方/情報部門的需要。從一次世界大戰海戰的虛擬現實開始,接著探究美國的軍方/業界/學界大合作──這使美國得到科技優勢擊敗希特勒和打贏冷戰。他藉此對讀者展示,龐大的數位網路是如何被一個戰事不斷的國家的需求塑造。 一九六○年代,舞台上的班底換人,加州反主流文化圈的科技先鋒帶來了國際主義和開放性;這個溫床在日後就成了Google、微軟、臉書和Apple。可是在過去十五年來,美國的世界領先地位越來越常受到挑戰,國家安全考量和電子商務邏輯的地方化便成為優先,將網際網路的動量挪往新方向,倒向加了防火牆的公私立網域,這些網域也在日益分裂的系統裡相互競爭──這即是「分裂的網路」。對於這個陷入危機的全球網路,本書也在結尾表達了對它的價值與未來前景的看法。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網路史。史考特非常聰明的將矽谷與軍事之間的關係擴延到軍事網路(DARPA)之前,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要理解網路烏托邦與國家、企業彼此爭奪對虛擬生活主導權的故事,必須詳讀此書。」 - James Ledbetter, Inc. 雜誌編輯
優惠價:224元 / 320
-
《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
人人都需要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 理解為什麼馬克思今天仍然是重要的靈感來源! 《資本論》之所以具有經典的地位,正因為不論從哪個時代、哪個學科的角度切入,都能在書中找到對話空間,讀出前人未讀出的新意。 任何一部經典,都要扎根進當代的現實土壤,經過此時此地的重新閱讀、批評、繼承、開展後,才算獲得了生命。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經典都是未完成的,一切經典都等待著讀者參與它的重生。 萬毓澤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前半部介紹了《資本論》的創作史與版本問題、恩格斯的編輯工作、結構與邏輯、二戰後歐美的繼受狀況以及常見的誤讀。後半部則試圖從文學、政治、經濟、歷史、生態等多重視角閱讀《資本論》。透過作者細膩的梳理與論證,可幫助讀者建立一幅以《資本論》為核心的知識地圖,以及一套理解《資本論》的方法論。 《《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不是三卷《資本論》的「入門」、「導論」或「要點整理」,而是試圖追溯《資本論》的寫作歷程、版本、結構與知識系譜,並從多重視角展開解讀。萬毓澤極嚴肅地將《資本論》當成「經典」對待,設法讀出新意。如果您已經對《資本論》有初步認識,相信您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這部經典的廣博、深刻與歷久彌新。
優惠價:182元 /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