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人必知法律課 :QA情境教學,搞懂智慧財產權×合約擬定×勞資法令
|跟法白學設計法律常識| 一次理解難懂的法律術語和觀念: 工程執行糾紛 設計工程合約 開業經營法律 勞資人事管理 智慧財產歸屬 Q:設計師簽約前與裝修時要如何自保? Q:提案完業主就不理,設計師有保障嗎? Q:設計公司想做行銷,怎樣才能合法發揮? Q:靈感交流變剽竊,室內設計圖的著作權歸屬和保護為何? Q:業主拿圖後不簽約,自己找工班怎麼辦? Q:裝修完畢後發生損壞,設計公司一定要修好修滿嗎? Q:室內設計公司得到獎項,能否露出設計師姓名? Q:想跳槽換老闆,作品和技術可以帶著走嗎? Q:施工時有人受傷,究竟誰要負責? Q:室內設計AI 生成圖像屬於誰,亦或是侵害了誰? 如果您有前述這些疑問與困擾, 趕快翻開這本書! 本書特色 ◆特色1|QA問答搭配故事情境,讓人迅速理解法律知識 以黑白線條呈現故事情節,從情節中一一拆解設計師可能會遇到的法律問題。 ◆特色2|清楚明瞭的問題解法,提供可參照的法律條款 透過一問一答,把設計師最在意的開業、智慧財產、報價、與業主的財務糾紛、 侵權疑慮、與工班的分工合約......等多項法律疑問, 利用個案解析參照法條,清楚扼要地告訴您該如何透過法律解決問題。 ◆特色3|雲端下載好用契約範本,輕鬆找到合適業主與工作夥伴 附錄提供一份好用室內設計契約與一份工程承攬契約範本, 同時列出室內設計契約中的魔鬼細節與重點, 從此以後都遇到氣味相投的業主與夥伴。 |強力推薦| 設計人通常都有一個藝術的右腦,當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會不自覺地展現最浪漫的那一面,但在感性的同時也要懂得理性地保護自己。《設計人必知法律課》是在現今多變的設計產業,每位設計師都該具備的一本書。——CSID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趙璽 在法治的社會,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亦是保障每個人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道德與自律於各行各業能夠自行約束與規範,但當問題無法被解決時,就會透過法律協助雙方進行仲裁,讓彼此獲得正義與合理且公平的對待。設計師不論在產業中扮演何種角色,都可能會遇到工程糾紛、智慧財產權歸屬、勞資合約等層出不窮的法律問題,利用這本書跟法白學習設計相關的法律知識與觀念,讓法律成為保障自己人生事業上的後盾。——TnAID 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理事長 袁世賢 這是一本寫給設計人的法律寶典,豐富的室內設計相關法規情境與解說,很推薦居家美學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與業主們閱讀。——羊菇實驗室
優惠價:349元 / 499
-
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的今昔與興衰, 直探當代官方語言與少數群體語言的拉鋸與角力,人們的生命經驗又如何受其左右? 口碑推薦── 沐羽|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作者 張學謙|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教授丶華語文學系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鄭順聰|作家、臺語推廣者 謝金魚|歷史作家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誰說「國語」?又是說「誰的」國語? 💬為什麼有些語言成功發揚光大,有些卻淪為弱勢語言甚至滅絕? 隨著殖民、帝國主義的擴張,再到全球化與網路普及化,語言的消失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快。 地球上的語言多樣性正在逐漸凋零。面對寥寥幾個霸權級「超級語言」,少數族群語言的生存空間是否只會不斷縮減,最終無以為繼? 本書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出身自英國威爾斯,能流利使用英語、威爾斯語雙語,而母語之一的威爾斯語正是少數族群使用的語言。 家鄉的語言、文化曾在大英帝國中遭到邊緣化,後於20世紀走上復興之路。此外,他在成年後因工作長居香港, 亦看見了近年粵語在香港因國家語言政策產生的變化。因此,他投入數百小時進行採訪、文獻考查以及報導撰寫, 除了記錄自己使用的威爾斯語一度凋零、掙扎而後奮起的過程,也延伸探討半個地球外的粵語及另一種少數族群語言:夏威夷語的命運。 作者會帶讀者看到── 🗯中世紀起便由英格蘭統治的威爾斯,面臨工業化後大量英格蘭人移入、英語霸權抬頭, 陸續出現對抗倫敦當局的團體,舉凡公民不服從(收到僅有英語說明的繳費單,拒絕繳納政府規費)、 推動修法(運動人士於法庭堅持以威爾斯語應答,最終促成修法:威爾斯地區庭審可擇一使用英語或威爾斯語), 以及教育改革(推廣基礎教育採納全威爾斯語校園環境)等措施,皆致力於捍衛威爾斯文化。 🗯本書三種少數族群語言中,以夏威夷語母語人士最稀少,加上長期遭邊緣化, 語言易危情況嚴峻。但夏威夷語存續至今仍有其重要、可觀之處:歷經數十年殖民壓迫及政府漠視, 地方人士付出許多心血保衛夏威夷語,例如創辦基金支應原住民優先入學的學校、 為草裙舞去汙名化以發揚本土文化及傳統歌謠、環境保護的社運現場可見到夏威夷語言文化課程進駐開課…… 種種勤奮耕耘為現今夏威夷語的復興鋪路。 🗯對其他民族來說,語言復振和民族自決攜手並進,但粵語情況卻相反── 近年的社會運動使北京當局對「撐粵語」人士日益猜疑,視之為隱性的分離主義者。 粵語使用者未來可能會落入類似於早期威爾斯語使用者的處境,被迫得在最後關頭放手一搏。 這三種語言的命運,以及使用並努力保存語言、文化的那些人的故事,關乎所有的人。 某些語言的存續現今受到威脅,某些語言未來有一天可能瀕危。語言多樣性流失可能日漸嚴重; 這些語言承載的想法、概念、發明、藝術、詩歌和音樂或將失落不存。然而,語言復振成功案例愈來愈常見, 他山之石並不欠缺,關鍵在於推動復振的政治意志和力量,而且勢必得經過苦戰才能有所收穫。 ▌好評推薦 語言慣性互相滲透、借鑒、吞噬和轉化。語言是民族國家的染料和坦克。《請說「國語」》剝開了當今世界的外殼,暴露了威爾斯語、夏威夷語和廣東話被強勢語言與官方政策合流壓迫的狀況。一元化是任何自由者的敵人,一如暴政是邊緣者的死敵。 ——沐羽/作家 《請說「國語」》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書,它凸顯了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弱勢語言保存所造成的毀滅性影響。藉由深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和粵語等語言的歷史,我們看到了堅韌的反抗精神,為語言復振之路開啟了一扇門。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深入探討語言流失和復振的歷史發展,強調保存語言多樣性的重要性及語言復興的必要性,並提供值得我們學習的語言復興模式。臺灣南島語言是「臺灣給世界的禮物」,可惜在獨尊國語的政策下,急劇流失,臺灣南島語言和文化是臺灣獨有的寶藏,值得我們共同努力去保護和傳承。讓我們從威爾斯語、夏威夷語和粵語等語言的復興模式學習,讓語言多樣性在臺灣綻放出燦爛的光芒,成為臺灣獻給世界的禮物。 ——張學謙/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教授丶華語文學系教授 此書主要談威爾斯語、夏威夷語、廣東話此三語言的命運,讀過後我也浮現三層感覺。 最開始,是似曾相識的奇異感,原來這地球上的語言,過去曾歷經或正要淪入臺灣本土語言被打壓的循環。其次,是爆裂感,爭取語言平等的歷程,和政治社會與文化傳統緊緊相繫,這樣的糾結常演變為抗爭與衝突。最後,是天上星芒般的希望感,經歷快要窒息的極端處境後,浮出水面,有那麼多光明的未來在眼前。 這是本「黑暗之書」,詳細描述語言被打壓的殘忍細節;同時也是本「預言書」,當某個族群與國家致力於復振,有許多令人激奮的好事可做。同時,猶如「聖經」般的指引,當猶豫躊躇悲觀無望時,指出了許多可能,可以規畫與實踐,還真的成功了。 這是文化平權與語言平等從事者的必讀之書。 ——鄭順聰/作家、臺語推廣者
優惠價:336元 / 480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全新增訂版)
女性主義經典力作,全新增訂四萬字! 〈各位!勿令晚節不保〉、〈難搞女子的厭女情結〉 作者上野千鶴子再次辛辣解剖 #metoo、AV、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 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性騷擾是有什麼問題?出現#MeToo、#WithYou、#NotSurprized網路標籤後反而問題大增? 誰是難搞女子?為何女子被弄得很難搞?身為女性卻成為AV作家? 為什麼年薪一千萬日幣的知名企業OL,夜夜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 秋葉原無差別砍人男大開殺戒的原因,竟是交不到女友? 為什麼男人最怕淪為處男,又對同志有莫名的厭惡感? 為什麼男人既愛批評女人愚蠢、小心眼,卻又離不開女色? 高中女校內部有著怎樣的集團法則?所謂的「母女情結」和「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間竟然隱藏著嫉妒與復仇?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厭女」雖然普遍,卻非注定,會隨著歷史、社會、文化而改變。這個概念工具鋒利無比,任誰都可以使用這個概念工具,去解決自己所屬社會當中相應的問題。比如說:「對,那個是同儕情誼。」「這果然是恐同。」「原因在於厭女。」等等。 ──然而,從厭女的洗腦脫身後的自己是誰?又要往哪裡去才好?如果自我是根據洗腦裝置而建立起來的,不就得全盤否定過去的自己了嗎?「洗腦前」與「洗腦後」的分界有這麼明顯嗎?若厭女對女性來說就是自我厭惡,那麼脫離厭女的洗腦之時,我就不再是「女人」了嗎?我要怎樣才能作為一個「女人」活下去呢? ◆日本網友震撼分享: 「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本書,看完後只要保有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以為自己想太多,直到看了這本書……」 「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妳曾經想過: 女性比較不會開車、情緒化、缺乏邏輯思考 如果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 家裡重男輕女,對女兒的要求卻高於兒子 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常取決於她的外表 女性的異性緣太好,很容易被同性排擠 女性都愛高富帥,害許多男性交不到女友 男性上酒店不算對妻子或女友的背叛 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很難找到結婚對象 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 #MeToo的女性小題大作 ──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 ◆名人推薦 「參差對照之下,尤其值得思索的是『君臣父子』格局的漢文化,無論在潛意識層次或在日常細節中,有沒有這類的……厭女症候?」──平路(作家) 「讀完《厭女》讓我自己好幾次憤怒且哀傷地重新省視這些在看似平等表象下的性別剝削,而憤怒之餘,我也才得到救助──因為終於知道長期以來我深深怪罪自己的那些東西,不全然是我的錯。」──李維菁(作家) 「不論是女人還是男人,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厭女症,然後才得以走出陷阱,迎向一個開闊的未來。」──林芳玫(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性別研究學者) 「奇怪矛盾的社會心態,來自深層的文化建制,隱藏在大眾潛意識,不只是一句傳統父權就能帶過。如何不習慣這種習慣,就從閱讀上野千鶴子開始。」──胡晴舫(作家、文化評論家) 「這是一本大膽解剖男性心理真相的書,不但好看,更讓人不禁邊讀邊發出驚呼:『原來如此!』而對兩性關係有了一種全新的體認。」──郝譽翔(作家) ◆媒體推薦 《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文春》、《讀賣新聞》、《婦人公論》、《共同通信》、《SUNDAY每日》、《日經BP線上》、《Cyzo-Woman》、《週刊讀書人》、《松任谷由實Premiere對談》等媒體熱烈討論 「閱讀本書需要抱著一些覺悟。作者近乎粗暴地揭露至今仍潛藏在日本社會中的厭女情結。關於年輕世代的「草食男」等現象也有強而有力的論述。」──《朝日新聞》書評 「交往的時候,總會被男友要求有女人味;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日經BP線上》書評 ◆讀者好評 AMAZON.JP讀者四顆星熱烈推薦! 「這本書所分析的現狀,恐怕不只男性,也有部分女性不能認同吧。因為厭女情結已經深入日本人的空氣和土壤,是宿疾一般的存在了。」 「在工作上與男性同事合不來的我,讀了這本書後彷彿得救了。至少我可以試著說服自己,所有的挫折並非因為我天生比別人差,而是來自社會對性別的不友善。」 「感謝上野老師寫出這本書。在日本,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想,會這麼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想太多嗎?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被上野老師向厭女文化投出的直球所拯救了。」 「一面感受著深入社會的厭女情結,鼓掌喝采的同時,心臟也被絞得疼痛不已。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女性就不用說了,我更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當切身的問題。」 ◆日本網友好評推薦 「分析很有趣,卻也很痛。一不小心,就被名為上野的剃刀刺傷了。然而,忍著傷口的疼痛讀到最後的話,會發現這並非傷人的鋒刃,而是微小的光芒。」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雖然書中並未提供解決厭女情結的辦法,但看完之後,只要保有這樣的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優惠價:273元 / 390
-
想像一座城市:詩、河流、夢與記憶中的城市──詩人飛行員鳥瞰世界的抒情觀察
英國《金融時報》2022夏季最佳圖書 《飛行的奧義:時間、地理、科學,詩人飛行員探索天地奧祕的自然觀察》作者最新力作 身為飛行員的作者將二十多年來降落在小時候想像中城市的遊記寫成文章,以身在家鄉的視角出發,探索從小嚮往的城市風貌,在往返各大城市短暫停留的期間,親身走訪想像中的城市,發掘與眾不同的特色,並將內心的獨特看法撰寫為文。 馬克.凡霍納克小的時候,經常在家鄉的小臥室裡旋轉著發光的地球儀,夢想著遙遠的地方、真實的城市,以及只存在於他想像中的完美大都市。這些地方是無盡的魅力和逃避的源泉──街道暢通無阻,高樓熠熠生輝,無名的人群在城市裡熙熙攘攘,馬克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是他自己。 現在,作為一名商業航空公司的飛行員,馬克已經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穿越我們星球的天空,在他小時候想像的城市中降落。他在短暫的停留中體驗這些大都市,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重複,使他對構成我們城市世界的地方有了獨特的看法。 馬克將游記與回憶錄交織在一起,通過他心目中從未離開過的家鄉的鏡頭來讚美他所認識和喜愛的城市。他探索了標誌每個城市身份的景觀──洛杉磯一望無際的道路,吉達古老的大門,巴西利亞錯綜複雜、充滿夢想的計劃......,以熱情和新鮮的眼光向我們展示了我們數十億人稱之為家的非凡之地。
優惠價:307元 / 499
-
報導的技藝:《華爾街日報》首席主筆教你寫出兼具縱深與情感,引發高關注度的優質報導(二版)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人告訴你,報導應該這樣寫!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報導者,如何讓你的內容脫穎而出? ★《華爾街日報》內部培訓手冊改編而成,紀實寫作者必備的撰稿聖經★ ★出版逾30年,長踞AMAZON新聞類教科書暢銷榜前5名★ 「《報導的技藝》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教你如何去說好一個故事、去完成一則光芒足以探照黑暗角落與摸索未來可能的動人報導。如同那道照進萬物裂縫的光。」——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編集者》總編輯 「在1984年,我讀到這本書的草稿……直到今天,我仍然使用這本書作為新聞專題和雜誌寫作課程的教材,因為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它好。有志寫作的人,都應該一再重讀這本書!」——AMAZON資深讀者五星評價 —— 紀實寫作者的必備寶典,歷久彌新的採訪、寫作、修潤心法 「我們都有一種責任,卻常略而不提:記者除了提供事實以外,更是在講述故事。 忽略了那個責任,就無法吸引大家閱讀我們的作品。」 什麼元素能讓報導洋溢魅力,瞬間引人注目? 怎樣安排文章的情節,讓人能一路讀到底? 又如何能讓故事讀完後還深深烙印在讀者的腦海中? 把事實變得生動有趣、使讀者讀來津津有味,是古往今來的紀實寫作者都得面對的挑戰。 屢獲殊榮的《華爾街日報》資深撰稿人威廉・布隆代爾,將多年經驗淬鍊成一部系統性的寫作指南, 從蒐集素材、構思點子、組織文章結構,到處理關鍵的故事元素、用詞遣字和編修文章, 作者無不傾囊相授,一步步帶你掌握報導的技藝,寫出深入人心的紀實故事。 如果你想寫出躍然紙上、讓人一讀再讀的故事,但感到無從下手…… 我沒有好的靈感,要怎樣才能找到值得報導的好題材? 要做到信手拈來皆題材,廣泛閱讀是重中之重,除了關注主流媒體外,較少人留意的讀物往往也是靈感來源。 什麼樣的內容,才是讀者真正想看的? 讀者在乎的是有血有肉、真實動人的故事,而不是令人哈欠連連的數字。把鏡頭聚焦在當事人身上,不要以遠眺的方式寫作。 眾多媒體都競相報導過的題材,我還能寫出新意嗎? 就算是受廣泛報導的舊聞,也可能有尚未觸及的部分,找出新的角度切入,嘗試擴張主題、為故事加料,或改變性質,同樣可以寫出鮮活的報導。 我覺得手上的素材不如預期,該如何寫出好文章? 世上沒有完美的素材,只要夠好就行了,要怎樣處理已有素材才是重點。使用「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凸顯故事焦點、適切分配素材,以及建立串連整個故事的敘述主線。 我採訪了許多人物、蒐集了大量資料,該如何篩選放進文章裡? 廢話連篇、雜亂無章的引述,只會讓讀者一頭霧水。簡單、有力、確實的陳述,才是讀者想看的東西,所以寫作者應以嚴格的標準來篩選文章中的引述。 最後,文章大功告成,是否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先把稿子擱置一會,讓心情好好沉澱。接著一定要編修文章,使用化腐朽為神奇的改稿三步驟:編修內容、編修結構和流暢度、修改步調和細節,為作品錦上添花。 不論你是新進寫手,或是資深撰稿人;不論你要寫幾千字的焦點報導,或是上萬字的長篇專題,本書能為每一位想要寫出精彩紀實故事的寫作者,提供專業實用的建議。 事實上,我們大多比自己所想的,寫得更好。而這整本書,能夠解答你在寫作上的各種疑難,幫助你發揮潛力,成為能寫出動人故事和精彩報導的紀實寫作者。
優惠價:296元 / 480
-
只是上網,竟變被害人:性剝削、詐欺、賭博、駭客,滲透你我生活的網路犯罪事件實錄
交友騙照、釣魚網站、個資外洩、投資詐欺、 演唱會黃牛、誘騙海外打工…… 各種網路威脅早已滲透現代生活, 下個目標,可能就是你! 韓國第一線的網路犯罪科前刑警首度出書 完整揭露從N號房、兒少性剝削、賭博、駭客到感情詐欺的犯罪手法及預防對策 網路時代,人人必備的自保守則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肯定本書作者的勇敢!」──N號房事件吹哨者追蹤團火花推薦 ► 網路帶來便利,也帶來意想不到的犯罪深淵 科技的發展造就豐富便利的生活,在這個沒有網路不行的時代, 只是交友、求職、購物,卻很可能就被騙, 善於使用現代科技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不可能上當, 但越缺乏戒心,越容易在無形的數位環境中成為受害者。 2020年,網路性犯罪N號房事件,震驚國際,為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韓國前刑警朴重炫,曾待過網路犯罪的專門調查單位, 他經手無數重大刑事案件,發現即使在N號房事件後, 類似的事件並沒有銷聲匿跡,網路犯罪的組織反而更加龐大,且手法日新月異, 他揭露17樁案件,包括:數位性犯罪、非法賭博網站、跨國駭客集團和金錢詐騙── .情侶間的私密影片,被其中一方上傳到特定雲端硬碟,任人付費下載 .未成年者透過隨機聊天認識網友,卻被迫發生性關係,甚至遭到偷拍 .求職網站的個資外洩,變成詐騙集團用來搬運贓款的人頭帳戶 .非法賭博網站暗中發展,色情漫畫與影片也加入其中,早已成為新興市場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前科的一般上班族,在網路世界成為掠食者 這些犯罪者持續恣意在社群軟體、網站上尋找目標, 從X(Twitter)、Mega、Telegram,甚至到Discord、暗網, 不能容許的犯罪,在一支手機就能隨意接觸的平台上不斷發生。 每樁真實案件皆以調查報告書為基礎, 描寫刑警如何開啟調查、掌握證據、鎖定並逮捕嫌犯,完整揭露辦案過程, 也有嫌疑人的自白、受害人所承受的痛苦,呈現案件中不同角度的看法。 每樁案件之後的「偵辦筆記」,則公開大眾鮮少知道的延伸犯罪手法。 ► 終身抹殺受害者人格的網路犯罪 朴重炫長期在第一線受理報案、查緝罪犯, 同時目睹眾多受害者的遭遇,追蹤這些個案的狀態時, 發現即使案件結束了,人們的心理創傷也不會輕易消失。 他認為,比起眼睜睜看著人格被殺害的案發現場, 率先守護受害者的生活更重要,因此決定公開自己過往的偵辦筆記, 也轉調網路犯罪預防教育專門科,專注於網路犯罪的預防教育。 ► 你我如何避免成為網路被害人? 連根奪走兒童、少年和女性生活的殘忍案件是如何發生的? 既然加害者已經遭到逮捕,創傷或危害就告一段落了嗎? 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或孩子掉入陷阱? 朴重炫也在書中提出實際方法, 除了相關監督及查緝機構必須密切採取合作, 我們在使用網路時也要建立警覺的態度,不輕易說出個人資訊, 看起來越便利越夢幻的地方,反而暗藏了越多陷阱。 當孩子成為受害者時,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貶低或漠視孩子的感受。 正因為網路犯罪必須發生在「網路」這個空間內, 只要懂得網路的光明面與黑暗面,人人都可以成為網路犯罪預防專家, 乾淨明亮的網路空間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
優惠價:266元 / 380
-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廢的不是你,是這份工作, 讓你失去身為人的存在價值! 「既原創又挑釁」「發人深省」「極富魅力的敘述」 百萬次轉發,狂掃歐美多國排行榜No. 1 全球社畜含淚推薦,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導讀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亘良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方怡潔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陳信行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黃郁茜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比公部門還多?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也跟工作這回事有關? 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這就是「狗屁工作」的定義。 格雷伯在 2013 年發表了一篇網路刊文〈論狗屁工作現象〉。該文轟動全球蔚為話題,轉發逾百萬次,更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本書中他援引諸多實例,羅列出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 ——《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 ——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 ——《電訊報》(The Telegraph)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 ——《衛報》(The Guardian)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 Z 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 ——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 ——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優惠價:410元 / 580
-
民主的滋味:自由之前—入獄、囚禁、判刑,附著在「日常」味蕾上的衝撞與反抗
「春風樓」裡有什麼台灣夢?雷震吃完煨麵就入獄?總匯三明治藏著反美歷史? 從食物裡聽故事,在餐桌上學歷史! 15種滋味、15個故事,記錄強權下的犧牲者,為台灣寫下的民主發展史! 奠定民主素養的最佳讀本,細數那些不該被遺忘的歷史真相。 當莫須有的罪名、長達數年的監禁、被帶走後杳無音訊…… 只是不尋常氛圍裡的依法辦理,如何成就今日的民主自由? 倘若自由是刻在人類血液裡的DNA,那麼他們必是喚醒DNA的重要力量!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知識菁英發起推動議會請願運動開始,台灣的民主意識已經萌芽……然而,一九四五年,結束日本統治的台灣並未擺脫殖民地的處境,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接續的是一九四九年以戒嚴令開啟對異議份子的鎮壓,長達數十年…… 原本堅持理想與言論自由的人,最後竟成為國家機器強權下的犧牲者? 如果民主自由是普世且甘美浸潤的滋味,那成就甘甜之前歷經過多少次走味? 曾經的痛苦、磨難、鎮壓與迫害,卻讓追求民主自由的力量卻為此變得更為強大, 逐步讓威權獨裁的體制,漸漸鬆開,在隙縫中透出一絲光,讓自由在今日能如陽光普照般自然。 本書從食物的角度切入,連結自由民主的甘美可貴,講述台灣民主歷史進程中,個人與大時代間複雜而動人的生命光點,紀錄那些捍衛民主的滋味,用味覺記憶,找到我們與歷史的聯繫。 民主真正的滋味是什麼? 「春風樓」裡有台灣夢 日治時期的文青在飯桌上討論什麼?為何觸犯了《治安警察法》?在獄中吃著枯腐變黑的飯粒,混著老鼠屎與小石頭,只為推動台灣議會請願運動。 放涼了的那碗魷魚粥 將魷魚乾泡軟後解成絲,放入米粒軟糜的粥裡,鮮味與營養兼具的魷魚粥完成,蒸騰的炊煙逐漸消散,依舊沒有等到在二二八事件後失蹤的李瑞漢律師,喝下那碗涼透的魷魚粥。 沒有槍的將軍種玫瑰 無罪的「匪諜」證實了「兵變」,曾經的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薪俸遭拔除、肉身被囚禁、聲音被噤絕,這段停滯的時光,卻因此開出一朵朵玫瑰,在珍饌中增香添味。 夾在總匯三明治裡的反美歷史 源於美國的三明治,在上海夜總會變身「總會三明治」,到了台灣又變成富含在地口味的「總匯三明治」,這些傳入的美式文化中,除了飲食,還有一段被遺忘的反美歷史。 左傾青年在夾層吃便當 炸蝦、炸鯖魚、鹹鴨蛋、高麗菜與落花生,郵電人員施水環為弟弟準備好便當,悄悄傳到天花板上,卻觸犯《刑法》中的顛覆政府罪,在白色恐怖的槍口下,生命停格在30歲。 如果自由有味道,嚐起來會是什麼滋味?當我們能夠自由表達觀點、選擇立場、為自己的權益站上街頭的同時,是否曾想過民主機制究竟如何產生?本書以15種滋味走進大眾的日常,開啟爬梳史料的切點,跟著教育部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民主的滋味社群」教師,從食物出發,橫跨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台的歲月,探詢台灣民主史上每個重要的片段,重新認識自由民主發展的脈絡!也許過往的傷痕難以修補,但直面歷史就是實踐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循著看似平凡的菜餚,抵達那些不凡的曾經,理解現今習以為常的自由,並非殖民、獨裁者的恩賜,也不僅是歷史機運的偶然,而是胸懷理想的先烈前仆後繼投身於抗爭之中的成果,來之不易的箇中滋味,濃縮在字裡行間,值得世代台灣人細細品味。 本書特色 ★日常的滋味 認識歷史原來跟吃一樣簡單 飲食文化記錄著常民的生活,更承載著時代的發展,直面歷史只需要從「吃」開始! ★跟著食譜做 用味蕾身歷其境 每篇文章提供相對應的食譜,用味蕾穿越時空、連結記憶,體驗烈士們爭取自由之路的滋味。 ★橫跨日治時代到民國 歷史發展脈絡更清晰 民主的促成是隨時代不斷變動的,本書收錄日治時期到近代的相關事件,讓歷史發展脈絡更清晰。 ★跳脫省籍框架 提供客觀的史實討論 歷史的構成多元且不分省籍、族群,本書以客觀角度討論史實,提供讀者全面性的思考觀點。 ★適讀年齡廣 奠定民主素養的最佳讀本 文字淺顯易懂、生動精彩,跳脫教材形式卻不失教育意義,是世代台灣人不可不知的民主發展史。 好評推薦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專文推薦 洪在慶|國立台南女中校長 范巽綠|監察委員、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陳一隆|台中市立台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前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蔡蔚群|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歷史科教師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優惠價:234元 / 380
-
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
最令韓國人自卑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其實不了解韓國人? 用最幽默輕鬆的角度 帶你認識兩國文化 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 新井一二三 國際新聞記者/長期關注韓國的一切 蘭妮小姐 政大韓文系助理教授/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書譯者 林侑毅 專文精闢推薦 韓國教保文庫◇YES24◇阿拉丁網路書店 好評不斷 有時候看起來一模一樣,有時候又天差地別, 跟著文化心理學者,揭開韓國人與日本人的性格行為之謎。 韓國人為什麼在演唱會激動一起跟唱,而日本人只緩緩悠悠地鼓掌? 韓國為什麼發展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髒話,而日本的髒話只有一種? 韓國的英雄為什麼多是雞鳴狗盜之輩,而日本的英雄卻只強調「強壯」? 韓國為什麼這麼多「正義魔人」?日本動漫中的主角為什麼執著於「必殺技」? 吃播大國韓國碰上A片大國日本,是越線性格還是劃線特質? 辣姐吃香的韓國對照萌妹吃香的日本,呈現他們對女性的態度? 表情生動的韓國面具跟面無表情的日本面具,說出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從台灣看日本和韓國,我們以為有理解,但可能大都是誤解。 當韓流與哈日來到了黃金交叉點,文化心理學家從人類普遍需求的應對方式,如社會現象、風俗、價值觀,以及電視劇、電影、動漫等大眾與庶民文化進行全面深層剖析,如果你要交一個日本或韓國朋友,透過這本書讓我們開始先認識他們潛藏的文化個性。 【編輯導讀】|第一本從文化心理學剖析韓日的專書 台灣讀者對韓日文化的興趣與熱衷由來已久,從美食到影劇,從穿著打扮到偶像明星,「韓流」和「日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韓日兩國的價值觀與美學風格處處俯拾即是。 正是因為如此,對於韓日文化的脈絡,我們早已習焉不察,形成了主觀視角的迷思,即使沒有誤解,也並非透徹理解。透過作者韓民一針見血的分析,撕開韓國光鮮亮麗的妝容、剝下日本彬彬有禮的面具,引領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許多「原來如此」的驚喜。 為什麼發明了「草食男」稱呼的日本,會同時成為以A片聞名世界的「性進國」?為什麼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和《寄生上流》刻劃人性與現實細緻入微、幾近殘忍,但韓國偶像肥皂劇卻荒誕狗血?為什麼日本人回到空屋也會說「我回來了」?為什麼韓國是充滿正義魔人的國家? 書中由文化心理學家韓民,為讀者一一爬梳文化心理脈絡,破譯韓日兩國心照不宣的祕密。除了以貼近日常的生活瑣事為範例,也在每一章節末,特設「文化判讀的基石」欄位,指導讀者正確觀察文化差異的方式。 讀《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像是與作者韓民的校外教學,不只有吃有玩,也收穫豐滿。從翻開書頁開始,恭喜你,已成功的跨越誤解與迷思之線,重新理解有趣的韓日文化。
優惠價:320元 / 450
-
【限時親簽版】詐騙社會學:華人第一本探索詐騙、謊言與信任的專書
華人第一本、孫中興教授睽違四年全新力作 社會學x詐騙現象 一場制度、歷史、性別、心理、階級與道德的人性研究! 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陌生人畫的大餅? 為什麼人們即使得知真相,依然執迷不悟? 為什麼聰明人在騙局面前也不堪一擊? 為什麼貪心會上當,但好心也會被騙? 當詐騙幾乎成為全民體驗、無所不在之時,社會學能提供的不是「學會從此不上當」, 而是能從更核心且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意識: 我們不想受騙,卻又多麼不經意地說謊? 如果什麼都不相信,是不是就不會被騙? 在各種大大小小、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謊言中(從「下次約吃飯」、考試作弊到詐騙集團),人們失去什麼又得到什麼? 金錢、權力、愛情、親情、人際、知識、政治……最終,人們害怕與期待的究竟是什麼? 本書整合了臺大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孫中興, 多年來以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哲學、歷史經典及相關實驗研究等資料, 深入「詐騙」到「信任」互為因果、表裡的關係,從個人內在到生活情境,剖析他人也反思自己, 讓我們想想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甚至做出改變--創造一個真誠、值得信任的人生。 【本書特色】 ◇華人第一本貫通東西方文獻、相關學科理論與實驗的詐騙現象專書 ◇社會現象就用社會學來解--從社會學、心理學、社會生物學到歷史經典,跨領域解析無所不在的詐騙! ◇幽默、平實文字遇上專業、學術研究,融合日常案例與經驗,深入淺出,讓看似有難度的學問變得適口好讀!
優惠價:336元 / 480
-
日本長照堅持的服務(龍岡会の考える介護のあたりまえ)
大森順方理事長創立了「醫療法人社團」與「社會福祉法人龍岡會集團」,秉持長照服務事業是基於「敬天愛人」之博愛精神,融合科學、藝術、富有溫暖的服務產業之經營理念——實現敬老及在地老化,讓長者都能安享充滿歡笑與尊嚴的樂齡老後生活。 「偉大な人生は夢で始まり、情熱で継続し、責任感で成就する」是大森順方理事長給我的贈言,亦即「偉大的人生,始於勇於追求夢想、堅持熱情持續努力,最後用責任感來完成」。期盼此書能感動與啟發長照服務的有志之士,群策群力共同為臺灣社會建構「健康有尊嚴、身心靈和樂的安心長壽」的幸福敬老文明!
優惠價:520元 / 650
-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New Series,2013) Vol.11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New Series) is an annual publication designed to disseminate development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The publication is a forum for statistic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issues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as well as applications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problem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objective is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financial community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優惠價:2560元 / 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