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二十年來負責超過一千五百起屍檢案件的韓國法醫柳成昊,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死亡經常被忽略的最真實樣貌, 讓讀者可從學習思索死亡,學習人生。 「雖然我不清楚大家會不會被書名嚇到, 但我是本著一顆溫暖的心, 希望讀者能了解死亡才寫下這本書。」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 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尹莘玲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法醫病理科主任 朱為民 台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孫家棟 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教授 陳宏達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代理所長 感性推薦。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推薦圖書 ‧韓國媒體《朝鮮日報》、《東亞日報》、《韓民族日報》、《經濟日報》、《中央日報》、《韓國日報》、《首爾新聞》推薦 許多人認為死亡學(thanatology)就是在談論死因、死亡條件和死後的世界,但作者身為每週要面對死亡的法醫學者,總是經常為死者的死因跟死亡方式而煩惱,他試圖以法醫學者的職業眼光,分享對死亡的不同觀點與領悟,讓讀者活得更勇敢。因為學習死亡是人生最值得的學習。 書中他不只敘述身為法醫的實際工作、社會看待死亡的觀點,也舉例說明法醫如何判斷死因及後續對判決的影響。他介紹多起真實事例,把學生的提問做成Q&A專欄,希望大眾重新思索死亡這件事,降低無謂的恐懼,更珍惜生命的可貴。 「死亡是我們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最後階段,是一種自然法則。 我確定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假若不思索死亡議題,只是一味迴避,那麼我們也將不知道何處才是人生的終點。而當死亡真的到來之時,就只能受悲慘和悲傷的心情所羈絆,喪失替人生做美麗收尾的機會……」
優惠價:252元 / 360
-
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經典回歸版)
【2020比爾蓋茲夏季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榜No. 1】 長踞各國排行榜不墜 全球80億人民高度關注 一場人類與自然永不停止的戰爭 一場挑戰文明與科技智慧的考驗 一本重現傳染病歷史的不朽之作 一本探問全人類未來的預言之書 全新序文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專業推薦 張上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林靜儀│醫師 招名威│毒理學家 許書華│醫師 ───────────────────────────── 「有關這場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疾病,巴瑞將告訴您所需知道的一切。」──比爾.蓋茲(Bill Gates) 「不朽鉅著,智識豐蘊……這部深具權威的紀實,竟如此讓人不安。」 ──《芝加哥論壇報》 (Chicago Tribune) 「巴瑞把流行疫病寫進醫學、國家和世界歷史……他提出一個明顯的問題:同樣的事會不會再度發生?答案是,當然會。」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屍體堆滿所有地方,從醫院太平間滿到走廊,從殯儀館滿到街上,甚至在家裏堆積。流感讓整個費城崩潰,街道成為鬼域……」史上最兇猛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殺害了上億人類。20個月席捲全世界致死的人數,遠超過20年來因愛滋病喪生的人數,以及中世紀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總數。 歷史學家巴瑞透過史實和數字,重現1918年流行性感冒的慘況。這是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大對決。在這場對抗中有人不願臣服於自然,也不願只是祈禱鬼神賜福,他們憑藉科技和智慧,挺身面對大自然的撲擊。 書中述及傳統醫學演進至現代化醫藥科學的重要里程碑,以及當年研究人員的信仰和價值觀、研究態度和方法。不同的故事主軸交錯進行,對人類在嚴苛考驗下的反應作極為精彩的描寫,有廣博的專業觀點,也有深入的研究探討,同時點出當時政府的失職無能,要現代人引以為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世界。在感染人數已破千萬人、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無論是各國政府的應對、人民對口罩的反應、傳染的峰期模式等等,許多情景皆與本書曾描繪的情形極度雷同。在這個嚴峻的時刻閱讀此書,不僅恰如其分,更極具意義。
優惠價:399元 / 570
-
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回溯歷史關鍵,探尋人類與未來科技發展之道
企業販賣大數據,網路演算法歧視,國家機關掌控原始碼 在數位科技主導一切的時代,我們還有自由嗎? 害怕隱私外洩的你,被網路制約的你,關心人權公義的你, 在淪為無良政府及資訊大亨的數據包之前, 唯有回到歷史找答案,才能脫離宰制,爭取更平等的數位未來! ------------------------------------------------------------------------------------------ 當我們談到數位科技,總說要看向明天、放眼未來,然而,這只是讓人更搞不清楚到底該如何前往未來。本書作者莉姿.歐榭認為,我們該做的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回頭看──看向歷史。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她用駭客的好奇心、史家的論述力,以及律師的精準度,回顧一些充滿革命性、對我們設想未來具關鍵價值的歷史事件及理論,引導讀者自由思考、對應當代或之後可能面對的問題。她以絕妙文筆展現了,當我們陷入科技資本主義掛帥的思維時,向過去學習,反而能看出許多為人權、平等及社會公義去爭取奮鬥的可能性,進而解放不同的數位未來發展選擇。這也是莉姿書中一再強調的:歷史是可用的,歷史是為未來而存在。 本書為身處新世界的每一個人所寫。不論你是創業者、程式設計師、激進駭客、Facebook使用者,或是對科技沒有好感而拒絕使用新科技的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深刻啟發。
優惠價:343元 / 490
-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法文直譯馬克思思想著作 台灣繁體中文版首度面世 19世紀的馬克思思想, 直到今日依然適用!? 馬克思主張黨國體制、中央集權? 馬克思發明了階級鬥爭? 馬克思的學說要與「馬列主義」劃上等號? 本書帶你破除偏見、還原馬克思的思想脈絡、重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精心籌劃一場馬克思與當代社會的對話! 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社會,馬克思發覺資本主義永無止盡的剝削, 欲帶領工人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以創造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後代傳承馬克思主義,卻與正宗思想背道而馳。 列寧與史達林紛紛用馬克思主義來鞏固政權, 托洛茨基為捍衛馬克思精神,反對史達林而遭刺殺。 難道這世上同時存在「好的馬克思」與「壞的馬克思」? 法國大學當代歷史講師杜康吉,帶你揭開馬克思思想的真實面容。 卡爾·考茨基:「革命只是特定條件下,一種特殊的演化形式。」 卡爾‧馬克思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一生出版過大量理論著作,最著名並帶來廣大影響的兩部作品分別是: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其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控制生產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之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 他也預言跟先前存在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自身的滅亡,並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自由人聯合體所管理、形成無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 先了解世界的遊戲規則,生命才能找到出口。 法國大學歷史講師尚-紐曼‧杜康吉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馬克思一生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起源與演變至今。本書以破除世人對共產主義的偏見起頭,說明最初的馬克思主義如何對抗資本主義,並破解資本、勞動、剩餘價值與商品之間的詭異關係。馬克思逝世後,其理念擴展到全世界。看各國重要思想家與革命家,布魯姆、托洛斯基、葛蘭西、毛澤東等,如何傳承或背叛了最初的馬克思主義。 從馬列主義、到俄國的共產主義、到中國的毛主義,循序漸進,作者清楚地且不帶偏見地解釋馬克思主義如何逐漸形成今日的共產主義。在現今全球化、充滿歐盟等政治危機的時代,讀完馬克思與繼承者們,你會更了解我們世界的樣貌。翻開本書,幾個簡單的撇步,教你輕鬆讀傳說中最艱澀的《資本論》,你也能用另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共產主義。
優惠價:245元 / 350
-
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我的德國觀察筆記
「法語是一個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語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是一處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秘,沒有寬敝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叉路……會有上百條小徑忽左忽右繞出,也會很快地再回到路上。」 ——瑞士詩人費德勒(Heinrich Federer),〈德語是一處原始森林〉(Deutsch ist ein Urwald) 世界的語言都與豐饒的文化風景息息相關, 一本讓你可能從此著迷德國文化,獨一無二的筆記書, 與熱愛德語的作者漫遊語言森林, 豐富、多面且趣味十足! 一起隨著作者的目光,窺看德國文化、政治與歷史, 深入探索德意志的多樣面貌與魅力! 林育立(駐德國記者)、鄭慧君(淡江大學德文系助理教授) 真心推薦 本書作者以他熱愛的德語為路徑,切入德國文化、故事、時事、傳說,特色獨具,不論讀者是否學習德語,都可以從中得到許多閱讀的樂趣,呈現迷人的語言與文化風景! 他曾因外交工作長駐德國法蘭克福,期間也深入城市觀察與歷史書寫。這次他以輕鬆、略帶詼諧的寫作方式,試圖走入德語的詞句構築的原始森林,為讀者開啟另一扇德意志風景之窗。 作者提到他接觸德語的源起到進而著迷的過程,這本書有如他在這條路上的學習筆記,將他最熱愛德語,化為一篇篇散文,以他精心挑選的德語關鍵字詞或句子,帶領讀者深入德國文化社會、歷史與政治,角度新穎,充滿迷人的新鮮感。 「我習慣記下自己從這些『路標』中窺見的德國歷史、文化與社會, 這本書便是這些筆記的選輯結果。」—— 摘自作者前言
優惠價:245元 / 350
-
穆斯林與猶太少女:柏林納粹時代的救援紀實
這位埃及醫生以過人的膽識,緜密的白色謊言, 與無畏的勇氣展開救援…… 以發生在二戰期間充滿傳奇色彩的真實事件作為紀實報導, 不只打破宗教藩籬,更具人性光輝, 驚奇、迷人處更甚小說! • 本書獲德國2018年「New Books in German」年度「非虛構類」選書。 • 「一則打破宗教藩籬的救援故事,敘述得如此令人驚艷。」受德國媒體高度讚譽之作! • 台北國際書展德國館多次受邀來台的德國作家! • 《大審判家弗里茲‧鮑爾》作者最新力作! 林育立(駐德國記者)、蔡慶樺(作家)、鄭芳雄(教授) 等 真情力推 這則曲折精彩的紀實報導,不僅將二戰歷史上的事跡補上重要的闕漏,也呈現跨文化救援的真實面貌,宛如一道溫暖的光束,照亮人性! 作者廣泛收集資料並還原故事本來面貌,更為此遠赴埃及採訪,將納粹時期的柏林社會、幾乎無人知曉的動人故事、戲劇化的情節,忠實呈現。 來自埃及的阿拉伯醫生赫爾米於二戰期間始終住在柏林,為拯救猶太少女安娜˙博洛斯,用盡各種智慧與方法,努力不懈地在危急夾縫中,讓她喬裝為穆斯林並安排幫她安排假結婚等,在當時幾乎不可能有機會脫逃的種種險境中,使她奇蹟似地存活下來。他所成就的這場救援,不只徹底蒙騙納粹當局,更可視為一場成功的逆襲!他正是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的「國際正義人士」錄中,唯一的阿拉伯人穆罕默德˙赫爾米。書中不只爬梳穆斯林與猶太文化之間曾有過的溫情、交誼,也讓讀者一窺那幾乎被遺忘的歷史一角:威瑪時期柏林的中東風情,並成為具體彰顯當時以機智反抗德國境內納粹極權的真實案例。
優惠價:266元 / 380
-
臺灣法曆:法律歷史上的今天(7-12月)
臺灣法律的前世今生, 臺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痕跡, 每一條法律、每一個案件、每一樁事件, 都緊扣著臺灣人民的生命與生活。 生在民主時代的我們, 能夠暢所欲言、享受著那自由的氣息── 是否曾在那一瞬, 思考著,現今臺灣的樣貌,是如何形塑而成的呢? 若有機會回到過去的歷史現場, 再面對關鍵選擇的當下,我們又該如何做下決定? 從戒嚴時代,到民主生活, 每一頁法曆都是影響這塊土地和人民的關鍵! • 你知道過去有一部箝制臺灣人民喉舌的法律──《懲治叛亂條例》 也不過是在1992年才廢除的嗎? • 你知道過去如果你居無定所、遊手好閒,就有可能被判定為「流氓」嗎? • 你知道畢生為女權奮鬥的彭婉如,至今仍未找到殺害她的兇手嗎? 每天一個法律歷史上的故事, 聚焦臺灣法治的演變經過, 讓我們從返那些關鍵的歷史現場, 透過歷史上的法律故事,在民主的現代反思與回顧, 讓我們對臺灣這塊寶島有更完整的了解! 〔那些,用生命在拚自由的年代〕 • 為了剷除共產黨基地「鹿窟村」村民陪葬!? • 他們在世界人權日,侵害我的人權! 〔歷史的傷痛可能過去,但不該被遺忘〕 • 有怪獸帶著怪手,來強拆我的家!? • 我剪短我的髮,卻剪不斷權威 • 家住炸彈旁,我卻不知道? 〔民主時代的反思〕 • 《自由中國》的雷震,竟然在「自由中國」被逮補! • 十月十日,江國慶日 • 你看過法官經營色情行業嗎?
優惠價:252元 / 360
-
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我們與惡只隔了一張紙, 每個人都可能變成加害人家屬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劭宇/實務社會工作者‧台東海山扶兒家園主任 挺身推薦 當家人犯了罪, 家屬還有權利捍衛自己的發言、還有資格快樂嗎? 他們究竟該概括承受「養不教父之過」的罵名, 抑或堅持主張「罪不及妻孥」的清白? 犯罪的代價,竟是所有家人必須一同承擔? 身為無罪的罪人,加害人家屬最終該何去何從? 鄰居的閒言閒語、蜚短流長,媒體的緊迫盯人、疲勞轟炸,社會集體性的霸凌與排擠,無所不在的網路搜索與攻擊,在在迫使加害人家屬不敢曝光、不願發言,他們沒有哭的立場,更沒有笑的資格,甚至不得不搬家、轉學、辭職,一輩子背負著加害人家屬的標籤,就此墜入深沉無邊的地獄…… 然而,世界上沒有人會自願成為加害人家屬。當我們憤怒地怪罪他們,會不會其實是在引發對立、助長歧視?當我們指著他們的鼻子叫罵,可曾想過他們或許是最痛心的人?最終,這樣的譴責會不會導致又一個被害人?最終,我們會不會也淪為了加害人? 每當社會上出現重大案件,針對加害人家屬經常出現兩種不同的聲浪,一種認為「養不教父之過」,因此犯罪者家屬必須概括承受,不僅有人會對犯罪者做出人身攻擊,亦不乏針對家屬的「人肉搜索」、「網路霸凌」;另一種則是認為「罪不及妻孥」,犯罪者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而家屬何辜,不應該受到波及。這類正反意見引發的網路公審與媒體亂象在台灣屢見不鮮,卻鮮少有人設想加害人家屬因此承受的壓力。 本書爬梳日本眾多犯罪事件中加害人家屬的心境與困境,透過第一手採訪,詳細記錄了事發後他們如何承受社會壓力,並進一步指出面對犯罪事件時,媒體的推波助瀾和大眾無法客觀審視,往往在現實中和網路上導致集體霸凌而不自知。時至今日,在我們終於懂得對被害人伸出援手之際,或許也該試著「站在援助被害人的立場看待加害人家屬」。
優惠價:224元 / 320
-
臺灣法曆:法律歷史上的今天(1-6月)
臺灣法律的前世今生, 臺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痕跡, 每一條法律、每一個案件、每一樁事件, 都緊扣著臺灣人民的生命與生活。 時間無情地前行, 毫無關聯的事件,偶然交疊於「同一天」, 我們得以回首「過去」,更透徹地看清「現在」, 並嘗試掌握「未來」。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歷史上的今天, 臺灣發生過怎樣的法律事件,改變你我、撼動過去、創造未來? 歷史讓我們反省,法律引我們前瞻, 翻開法曆懂法律, 讓我們穿越歷史、重返法律現場。 最正港也最真情的台灣法律故事! 從戒嚴時代,到民主生活, 每一頁法曆都是影響這塊土地和人民的關鍵! ◎ 國家機器,似乎動得很厲害 • 選不贏,就不讓你選!你知道臺北市長的「直選」曾經被取消嗎? • 我只是在路上散個步,為什麼就被警察攔下來? • 我想要罷免總統,到底有多難? ◎ 啊!自由,真香~ • 為什麼軍警可以隨便闖入大學抓人? • 為了要爭取言論自由而犧牲生命 • 臺灣是詐騙天堂?抓到詐騙犯還天釋放? ◎ 政權、國家、自由和那些鬥爭 • 當一個軍人,被國家殺死! • 為什麼只有小學畢業的人不能參選呢? • 我想罷工,隨時就能罷工嗎?
優惠價:252元 / 360
-
我是兒子,我來照顧:28位兒子照顧者的真實案例,長照路上最深刻的故事
父母老後,如果只能依靠你, 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台灣社會終將迎來漫漫長照路, 身為兒子,該怎麼因應這項切身的課題? 身為男人,又該如何面對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而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已經做好準備? 當父母失能或失智,當女兒與媳婦照顧者消失, 當職場與社會的網絡被切斷,當官方政策鞭長莫及, 誰來傾聽閉鎖在家庭裡的兒子照顧者心聲? 男人不一定會成為丈夫或父親,卻一定都是某個人的兒子, 面對老後的父母,那些深陷照顧漩渦的「兒子」們, 或許正在暗夜裡無聲地求助。 知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 專文解說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TED╳Taipei講者/朱為民 專文推薦 兒子照顧者‧全方位藝人/唐從聖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陳正芬 真情推薦 「現實中,兒子照顧的情形明明就在增加,可是實際狀況卻最不明朗。不只是因為人數少,主要是因為兒子照顧者不會主動談自己的事情、不會向外人求助、也拒絕其他人的介入。這使得兒子照顧就像是黑洞一般。要靠近這個黑洞相當困難,而且我們已經知道,在這個黑洞裡,似乎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 ──上野千鶴子 「兒子照顧者當街掌摑中風父親」、「不忍父親長年臥病,兒子照顧者殺害父親後自縊」──社會學研究中,兒子照顧者經常被視為潛在的施虐者。因為在家庭照顧者當中,他們往往最容易失去內部支持,並與外界隔離而孤立。但在這些聳動的社會新聞背後,透露的正是人數日漸增加的兒子照顧者不願吐露、難以求援的困境。 退一步來說,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兒子,若有妻子或其他手足,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在兒子照顧的封閉結界中,假如丈夫一手包辦照顧父母的大小事,做太太的就只要顧好自己的小家庭即可?假如哥哥一肩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做弟弟的就可以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這當中有著物理與心理層面的差異與糾葛,無法用二分法來劃分,而這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當兒子成為主要照顧者,他們與妻子或手足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如何?他們該怎麼面對做不慣的家事?該如何照顧父母?如何兼顧工作?人際關係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本書罕見地以男性角度切入,深入訪談28位兒子照顧者的經驗,剖析他們所面臨的長照困境,更是台灣社會終將面對的切身課題。 兒子照顧是否真是沒有出口的迷宮?想要擺脫泥淖,我們應該先試著了解兒子照顧的真實情況,也因此更需要聆聽兒子照顧者內心的想法。畢竟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適當的理解與適時的關懷,讓兒子照顧者知道自己並非孤立無援,將能為看似黑暗的漫漫長照路帶來一絲曙光。
優惠價:252元 / 360
-
年齡騷擾:「阿姨」、「大嬸」、「歐巴桑」為什麼被討厭?
「三十拉警報、四十飄嬸味、五十而從心所欲放棄當女人!?」 女人變老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拿女人的年紀作文章, 這不但是性別歧視,更是一種年齡騷擾── 拒絕年齡搔擾,女人只做自己! 為什麼探問女人的年齡,會是一種騷擾? 為什麼女人的年齡比男人的年齡,更容易被放大檢視? 哪些無意識的發言,其實潛藏著根深柢固的年齡歧視? 你是不是也曾在無意中,成為年齡騷擾的幫凶!? 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黃越綏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鄧惠文 女力推薦 「求職碰壁、婚姻受阻、職場上被打壓,只因為你是中高齡女性!這樣的雙重歧視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來消除!」 ──黃越綏 女人不喜歡被叫「阿姨」,媒體動不動就調侃女星「飄嬸味」,大家都認為「歐巴桑」就是厚臉皮……這些詞彙之所以被汙名化,其實都是「厭姥心態」在作祟!原本單純的稱呼如今淪為帶有貶意的用語,不僅間接貶低了女性的存在價值,更在無形中造成年齡騷擾與歧視的風氣。 年齡增長明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社會的偏見卻因此認定女人的能力不如男人,使她們在家庭與職場都面臨難以打破的玻璃天花板。本書從謊報年齡、老少配、生育期限、工作限制、歧視用語等現象,探討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而面臨的困境──唯有不以年齡作為判斷一個人的依據,女人才能活得更自在。
優惠價:224元 / 320
-
我必須獨自赴約:第一線聖戰報導紀實
融合歷史、回憶錄及報導文學的形式, 以探險小說筆觸,引領我們進入聖戰世界。 「若真想理解二十一世紀西方世界面臨的危機,請從本書開始。」 ──普立茲獎得主 喬比.渥瑞克(Joby Warrick)盛讚此書 ※《華盛頓郵報》、《出版者周刊》年度 10 大好書 ※ 來自西方世界的女性穆斯林記者, 紀實報導聖戰世界的究極力作。梅科涅特帶著無以倫比的勇氣與智慧, 直探伊斯蘭的根源核心。 其機智、聰敏、堅韌不懈和克服困境的精神, 深深打動讀者。 她被要求必須獨自赴約, 甚至不能攜任何證件、手機或錄音器材與錢包…… 為了第一線採訪與真實接觸的機會, 藉由這部報導文學回顧生命中的驚險歷程, 她呈現給世人一部無比珍貴的作品! 作者是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也曾替《紐約時報》工作,她是穆斯林第二代移民,在德國成長、接受教育。特殊的身分也讓她始終致力於讓所處的兩個世界──穆斯林與西方能和諧共處,或開啟更多對話的可能。由此之故,她決定獨闖險地,並說服幾位向來拒絕與西方記者往來的頭號通緝人物,願破例接受她的採訪。她不畏生命威脅,與蓋達組織、塔利班、伊斯蘭國及其分枝的重要領袖聯繫。每當受訪者要求她得獨自赴約,她都無法預知將面臨何種挑戰。這本書可說是她以驚險的採訪生涯和生命歷程所寫成的深刻報導,不僅動人而且真實,也為難解的全球世局與危機,開啟前所未有的新視野。 從九一一事件策劃者發跡的德國社區,以及遜尼派和什葉派爆發衝突的伊拉克社區出發,接著來到伊斯蘭國紮根的土耳其與敘利亞國界。她記下自己在中東和北非地區採訪時,被情報單位逮捕的驚悚過程,也揭露「阿拉伯之春」看似光明其實背後複雜的情勢。而後她回到歐洲,先是到英國,以調查惡名昭彰的伊斯蘭國劊子手聖戰士約翰的真實身分,再造訪法國、比利時,又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德國,探究被恐懼籠罩的西方文明社會。 蘇雅德.梅科涅特以犀利的文筆,記下自己所經歷的蛻變之旅,也讓讀者得以窺探那些聳動新聞標題背後隱藏的真相。
優惠價:392元 /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