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痛風百科

    早安健康:痛風百科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特刊No.54 2022/08-09 contents 第四高: 痛風百科 Part 1:台灣痛風島 24  不痛就沒有風險? 你早就高尿酸卻不自知 26  台灣─痛風島盛行率世界第一, 洗腎高危險群 28  到底尿酸是從哪裡來的? 30  哪些因素會造成尿酸失恆? 32  誰都逃不了的痛風, 代表高尿酸讓你面臨這些危機! Part2:高尿酸傷害全身 34  名醫謝松洲: 痛風不僅關節,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現 35  高尿酸造成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糖尿病、代謝症候群 37  治療新觀念:秋水仙素是預防用藥 39  最新研究:控制尿酸, 量比質重要,慢比快重要 41  健康專欄:放任尿酸飆,恐增60%心血管致死率! 42  健康專欄:沒吃海鮮還是痛風? 這些都是隱藏元凶! Part3:台式高尿酸現況與解方 44  台灣人高尿酸是這4大原因 45  打斷2個惡性循環就能改善高尿酸 47  名醫陳敬睿: 避免高尿酸,個人保健「5 少 2 多 」 48  運動員反而常痛風! 聰明選擇運動項目, 更要注意運動量 51  氣溫竟然影響尿酸濃度,冬夏因素各不相同 Part4:降尿酸,就要聰明吃 53  增肌也要降尿酸, 蛋白質這樣吃最聰明 55  不易/容易產生尿酸的蛋白質 57  名營養師林俐岑: 做到4個飲食習慣, 遠離高尿酸 59  漸進式飲食法, 減重、降尿酸雙效合一 61  健康專欄:尿酸高增3倍洗腎風險!「我的餐盤」飲食法,遠離併發症 P.40 少吃高普林食物,降尿酸效果有限? P.50 日走萬步也會高尿酸?          圖解健康 12  別讓免疫力降下來!從天然食材攝取5大營養 13  拯救金魚腦!6香料系食材提升記憶力 譚敦慈的保健教室 18  擔心病從口入! 從點外送到取餐,  醫師教你5個細節自保 聰明飲食 06  吃冰吃甜是癌細胞最愛!夏天防癌必吃4種食物 07  蜂蜜、蔬菜湯晚上吃助眠!4種睡前別碰的食物 身體美學 08  看起來瘦5公斤,每天側躺1分鐘,瘦小腹、消脂肪 早安食材 16  火龍果 特別企劃 66  城市活力就是你我生命力:觀察各縣市近3年發展實況 68  宜蘭、新北活力城市總排名第一 69  宜蘭、桃園推廣全民運動,花費不大效果好 70  台東、台北善用環境+高效財政創造活力 71  嘉市、高雄促進產業繁榮,提高勞動參與 72  基隆、新北活化老中幼三世代人口,厚實活力根基 74  運動活力:因為好山水,健康動起來 80  人口活力:活動、互動、運動,活出精彩就能快樂變老 86 環境活力:生態永續, 就能提昇生活機能與品質 92  創新活力:因為翻轉, 我們的健康視野更開闊 早安影音 98  小心新冠後遺症導致中風!             百香果助解便秘!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5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5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最佳免疫系統養成術 不多不少,平衡最好 免疫力就像兩面刃 太強,倒戈攻擊自己 太弱,抵禦不了敵人 你起床時噴嚏打不停嗎?你會過敏、氣喘嗎? 你的皮膚時不時發炎或長疹子嗎? 如果有,小心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失調了! 大疫如新冠肺炎,小病如感冒、拉肚子、傷口發炎,有害人體的微生物無所不在。 為什麼感染的人有些輕微、有些辛苦甚或嚴重?大家都會說:因為每個人免疫力不同。 但是,為什麼不同?如何讓免疫力變好?免疫力是不是愈強愈好? 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好,太強 反讓「軍隊」起兵叛變 免疫系統就像人體的軍隊,幫助辨識危險、抵禦敵人,保家衛國;但麻煩的是,軍隊沒有節制,一旦武力過 強,不辨敵我、過度反應,甚至轉向攻擊自己,將導致過敏或更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因此,免疫系統過與不及都不好,人體真正需要的,是平衡。 7指標/看你的免疫系統是否失衡了? 你有不明發燒、紅疹、關節痛、牙齦腫…..等症狀?本刊整理自我觀察7大指標,只要有任一項發生,建議盡快找醫師。 6心法/養出不生病體質 免疫疾病 有9成是後天造成的,從現在開始,用對方法、善待我們的身心,很多免疫疾病是可獲得調節的。學會6重要關鍵平衡免疫力,為身體打造最強保護傘。 本月〈日日好食〉── 蓮藕 夏秋是吃藕的季節,甜鹹涼熱皆宜,又能消暑解熱、健脾養胃。 本期特邀米其林綠星餐廳主廚教我們三道簡單又美味的蓮藕料理,趁藕正當令,一起來試試!

    優惠價:176 /  220

  • 強肌力100問

    強肌力100問

    作者:康健編輯部

    強肌力100問 擊敗肌少症 症狀X飲食X運動 一次解答 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議題亟待重視。肌肉會隨著年紀增長加速流失,再加上現代人長期久坐不動,肌肉也會用進廢退,肌少症不僅影響年長者的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更會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嚴重跌倒恐致長期臥床,甚至礙及性命。遠離肌少症,維持肌力是擁有健康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本刊結合中西醫觀點,針對「肌少症」各個面向,從知識觀念、營養補充到有效的運動方式等詳加解答,讓讀者從現在開始增加肌肉量、存夠「肌本」,許自己與家人一個有品質的健康生活。 Part 1 知識觀念篇 肌少症檢測、症狀、診斷全解析 肌少症有哪些健康危機?你的肌肉夠嗎?1動作自己快速判斷 有運動就沒問題?哪些壞習慣容易讓肌少症找上身? Part 2 飲食篇 增肌聰明吃,逆轉肌少症 拚命吃蛋白質恐「無效增肌」,如何補對營養? 怎麼吃減脂不增肌?乳清蛋白、肌酸有用嗎? 吃素者如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鈣質? Part 3 運動篇 12招在家練,重點肌力全到位 增加肌肉量,做哪些運動更有效? 你的深蹲正確嗎?3要訣蹲好不受傷 不能只靠健走,爬對樓梯幫腿力回春

    優惠價:149 /  180

  • 料理.台灣 7-8月號/2022第64期

    料理.台灣 7-8月號/2022第64期

    作者: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不同於「從農場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的在地與當季概念,「從農場到人類吃出健康」 (From farm to human beings)主要在強調如何自食物的栽種到讓人們吃出健康之過程,是「精準飲食」的核心,也是未來的飲食新趨勢。《料理.台灣》七月號邀請到台大食科所沈立言教授擔任專題企畫之特約主編,帶領讀者正確認識「精準飲食」,尤其希望從事餐飲業的廚師讀者群,能進一步詮釋「廚房」這個實驗室,利用行之有年的地中海或是生酮與減醣等健康飲食,從減重、運動、樂齡等不同面向的需求,特別為消費者進行「精準」的飲食設計,擔任消費者的健康把關者。 台灣人在近幾年興起中秋節吃蛋黃酥的熱潮,促使中秋月餅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本期的〈餐飲市場動態〉從月餅市場切入,不僅從消費端,並從供應端的餐廳飯店與烘焙業的創新思維探究這個舊傳統與市場新走向。 〈地方滋味踏查〉這一次走訪台北市中山區,此區延續日治時期的繁榮基礎,是台北市二戰後重要的商圈。在1964年開幕的台灣第一家台菜餐廳-青葉餐廳、與1977年開幕的欣葉台菜餐廳均位於此區,林森北路的條通文化也於1990年代與此區形成。本期踏查走訪四家餐廳,包括於1974年開業、位在長春路上的「雞家莊」;以及在1990年代,由來台第一代香港廚師何沛源創立的「九記海鮮」,第三、四家則是由條通文化帶出日式風潮的鰻魚專門料理店「三河中川屋」與「打鐵町49番地」居酒屋。      〈食物與環境〉剖析了 2022年4月19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共20條的《食農教育法》,點出此法最大的癥結點是無法解決台灣目前最大的飲食教育問題,究其原因在於台灣的學生沒有落實健康飲食生活的機會,造成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真實的日常生活產生明顯落差。     〈真吃灼見〉看見一間間被疫情肆虐的老餐館,如何設法掙脫找出活路;但也有更多的老店卻因無人傳承而慢慢地消逝當中。〈飲食書寫〉的作者施清元則看見年邁父親仍刻意私藏自己製作肉包的食譜秘方,為的是捨不得讓小孩繼承這「辛苦」的家業。每天讓人們飽足三餐的食物,也讓人養家活口的食物,許多的故事圍繞著他,也留下許多回憶。

    優惠價:120 /  150

  • 早安健康:五臟排毒

    早安健康:五臟排毒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2022/07-08 contents No.55 五臟排毒完全攻略 每週一天、清廢解毒 體內大掃除 封面 故事 Part 1:科學排毒 26 排毒就是體內大掃除 29 生活中10大避不開的毒 陽光也有毒?! p.29 Part 2:「毒」家專訪 34 專訪毒物專家顏宗海:    每人天生都有這「2百萬」 40 專訪癌症調理專家喬聖琳:    身體不需要的廢物就是毒 Part 3:五臟排毒 48 週一愛肝日:體內神農氏,消化、解毒,產生能量 52 週二顧腎日:體內百萬排毒大師,排腎毒這樣做 56 週三護肺日:體內空氣清淨大師,沒有它我們無法說話 Part 4:專家級7招速效排毒 72 技法1:醫學博士研發最強排毒湯 74 技法2:6款最強排毒蔬果趕快記下來 76 技法3:豆芽菜解熱排毒這麼厲害 78 技法4:糙米健康力大勝白米 80 技法5:睡前3分鐘幫身體排毒 81 技法6:4件小事就能活化免疫細胞 82 技法7:森林浴能提升免疫力一個月 60 週四養心日:人體發電站、生命運轉中心,一天跳動10萬次 64 週五清腸日:第2大腦、免疫細胞70%都住在這裡 68 週末腦排毒:壓力與壞情緒最毒 P.64 腸道的神奇功能 你的腸道健康嗎?快看這3個地方! ✓ 你知道糞便有60%是細菌嗎? ✓ 人體免疫細胞有7成都住在這裡! ✓ 因為壞情緒跟壓力最毒! ✓大家都在看的正能量書單,     助你舒壓解悶找回幸福的能力! P.68 週末你需要 腦排毒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4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4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腸道改造大作戰 精準養好腸道菌 拿回基因主導權 人為什麼會生病?過去認為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先天基因雖然改變不了,但生病時至少能得知是哪裡出問題了,然後給予精準治療,但為什麼醫生還是經常兩手一攤,說「每個人體質不同」? 原來,人體裡存在著比先天基因更浩瀚的後天基因—腸道菌。 本期《康健》客座總編輯──腸道研究權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先天基因加上後天微生物,才是決定你會不會生病、會生什麼病的全部。」 腸道菌能成處方箋,精準預防疾病? 腸道菌是可調控養護的後天基因,「腸道菌檢測」號稱能夠透過檢測,分析你腸子裡的各種好菌、壞菌,預測你因為缺了什麼,所以會得什麼病,以個人化精準補充益生菌處方,提早預防疾病。 坊間的腸道菌檢測有效嗎?有科學實證,還是另一種行銷話術? 益生菌大解析,怎麼吃才對? 益生菌市場10年成長超過2倍,甚至已經比藥品市場還要大,商品種類繁多,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益生菌保健食品可以取代藥品嗎?哪4種情況的人不適合吃益生菌? 「三好一心」必備日常養腸祕方 想養好腸道菌,益生菌不是唯一解方,打造良好的腸道環境,其實不必外求。本期介紹如何藉由提升生活中的飲食、睡眠、運動等,以及心情與壓力的調適,從日常打造最佳腸道菌相。另也說明6種可能破壞腸道健康的NG行為,讓讀者引以為戒。

    優惠價:176 /  220

  • 早安健康:頭痛

    早安健康:頭痛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特刊No.53 頭痛 可以自救 2022/06-07 contents 封面 故事 Part 1:頭痛的自救知識 王嚴鋒醫師 32  濫用止痛藥反而加重頭痛! 病人接受治療嘆「原來頭可以一點也不痛」 ・ 最常見頭痛:偏頭痛、緊縮性頭痛、叢發性頭痛 ・ 認識「原發性頭痛」和「次發性頭痛」 ・ 該看醫生嗎?頭痛危險徵兆、頭痛頻率、頭痛日記 ・ 嚴重頭痛卻依賴止痛藥,當心「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 預防性治療/自我保健/月經頭痛/周末頭痛 Part2:頭痛的自救筆記 42  自我檢查:頭痛診斷表 ・ 出現這些情況時,應該求助專業醫師 ・ 12項攸關性命的頭痛特徵 ・ 善用頭痛日記詳細記錄頭痛大小事 ・ 頭痛患者就診前的問診準備 Part3:頭痛的自救對策 陳曉萱中醫師 50  百合飲安神、 熱敷膀胱經祛寒! 清空身體不需要的, 就能擺脫頭痛體質 李錦秋營養師 60  缺鐵貧血也可能月經頭痛! 多吃7種營養素療癒身心, 補血舒壓抗發炎 高琪鈞職能治療師 62  睡眠、工作環境總體檢! 正念練習、頸部肌肉鍛鍊伸展, 頭痛不再來 保健撇步 06  1分鐘看出脊椎健康!醫師教你這樣單腳深蹲練核心 11  做不了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初學者燃脂這樣做 聰明飲食 10  吃對長壽又好命!營養師認證3種抗老早餐組合 14  168斷食卻不瘦反胖?2個地雷小心糖尿病上身 15  薑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輔助治療解方 18  高一男也脂肪肝!研究:輕度脂肪肝死亡風險也多71% 20  水果只爛一小塊,削掉還能吃?4個習慣竟增癌症風險、5成死亡率 身體美學 07  64歲男星「深呼吸3步驟」瘦13公斤、不再腰痛 12  更年期後女生平均胖3.4公斤!2招減肥不傷關節、比節食有感 時事焦點 30  59歲台灣棋王吳貴臨癌症病逝!7種警訊小心早期癌症徵兆 疾病百科 86  結膜水腫/癲癇 特別企劃 22  削弱病毒防感染!8款「防疫茶」提升免疫力 26  夏天血濃稠容易中風!防血栓30秒血管柔軟操 82  斷捨離意義不在丟,而是「什麼該留」!專家5個訣竅教你成功斷捨離 早安樂活 78  贏過天海祐希的娃娃臉女神,原田知世:50後怎麼凍齡?先學會不被年齡綁架 80  出道30年翻紅奪影帝!《在車上》西島秀俊:50後把壓力當能量,凡事都變好玩 名醫的健康相談室 74  打呼睡不好失智機率高2倍?高風險8大特徵,醫師2招改善 圖解健康 72  微深蹲瘦身更年輕/排出體內重金屬 譚敦慈的保健教室 96  譚敦慈父親糖尿病40年,吃藥打針不傷腎關鍵其實是這個 早安食材 94  芝麻 早安影音 98  逆轉糖尿病3招!/「頭痛醫腳」的秘密!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3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3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衝出爛牙島 邁向 8020國民健康新指標 人生下半場身心靈健康 一大半靠它 99%蛀牙、80%牙周病、8成老人口腔衰弱 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台灣人的牙齒以「滿口爛牙」形容並不為過,有高達4成國人在65歲之後,嘴裡剩不到20顆牙!但國人往往認為自己沒有牙周病、也沒有口臭!? 80歲、20顆,趕快數數你還有幾顆自然牙 國際間認同且衡量牙齒好壞的標準,是到了80歲,還能保有20顆原來的自然牙,日本率先提出「8020運動」,呼籲民眾應維持健全的咀嚼能力,到了老年還能繼續快樂飲食。此運動更獲得WHO的採納,在全世界推動。 破除迷思|好好刷牙就不會牙周病?8大刷牙誤區一次破解 口腔衛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別讓錯誤觀念害了你。本期介紹牙齒清潔、刷牙力道輕重、各種常見刷牙工具(電動牙刷、牙線、漱口水)效果、牙周病、刷牙流血和牙齦腫脹等各大潔牙錯誤觀念,破解大眾迷思。 治療教戰|假牙、牙橋、植牙怎麼選?3大考量不怕後患無窮 當自然牙已保不住,面對各種治療選項,民眾往往一知半解,難以做出選擇。本期針對牙科常見3種處理方式:植牙、固定式牙橋、活動假牙,介紹各項治療的優缺點,讓大眾可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計劃。 【特別企劃】 新冠完全康復戰略 打造不發炎體質、遠離後遺症 本期針對新冠肺炎對個人影響的四大時期,提供重要知識儲備:預防期、確診期、感染期、康復期。 預防期|擔心確診第1步 先養出抗發炎體質 確診期|我真的感染了嗎?快篩陰也不能鬆懈 感染期|與病毒正面對決,力求症狀輕、恢復快 康復期|近7成出現「長新冠」 後遺症能預防嗎?

    優惠價:176 /  220

  • 排濕 四季這樣吃

    排濕 四季這樣吃

    作者:康健編輯部

    排濕 四季這樣吃 中西醫聯手抗濕 揭開疲勞、水腫、濕疹、汗皰疹真面目 濕氣與健康息息相關,卻不容易被健檢數據呈現 身體浮腫、虛胖,頻頻長疹子,明明睡飽了卻還是疲勞倦怠……都是體內濕氣過重的警訊! 原來你不是胖,是水腫 你是否苦惱於「喝水也會胖」,甚至「愈運動愈胖」? 可能是身體濕氣太重,15項指標自我檢測讓你找到關鍵改善項目。 8大除濕保健法 劈腿操、穴位一次教,連睡覺也能排水 濕氣過重會導致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毒素難以代謝! 弄清排濕原理,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運動調理、穴位按摩等祕訣,高效幫助身體排濕。 全年食療養生帖 10種食材,跟著季節排毒清熱消水腫 吃得好,身體可以自然地排濕、排毒;吃得不好,濕氣會整年滯留體內,影響循環。 在春夏秋冬四季,隨著季節變化,吃對的食物,讓身體正確代謝,可排除多餘濕氣! 加一味就能代謝 6調味錦囊一次收藏,不再為濕所困 香草、天然辛香料等,不單單只是美味添加物,更能促進消化、加速新陳代謝的效果。 本刊介紹6種常見天然調味料,能袪濕消腫兼排毒,輕鬆除濕,為健康把關。

    優惠價:149 /  180

  • 料理.台灣5-6月號/2022第63期

    料理.台灣5-6月號/2022第63期

    作者: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雖然台灣近期疫情再起,然而無法澆滅民眾對於神明信仰的虔誠與熱情。四月份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熱鬧登場,期間由信眾在遶境途中提供免費的豐富餐食,為的只是祈求媽祖的保佑與祝福。而《料理.台灣》五月號由特約主編林承緯教授提出「習俗、信仰與飲食」的想法,也恰好正逢其時。本期的專題企畫〈有食有保庇 信仰的味道〉當中,北斗肉圓與大溪的豆干平安粥是颱風、水災下的急難飲食;大甲媽遶境從素到葷的飲食規範,源自民俗傳統;新港的進香飴自日治時期即與廟宇結下不解之緣,還有供桌上必備的乖乖與旺旺等;卑南族的傳統粽類食物則見原民祭典的食物與家庭成員的情感連結。 本期的〈真吃灼見〉專欄與〈餐飲市場動態〉不約而同介紹微型餐飲-私廚。雖然私廚行之有年,然而後疫情時代,為了擁有安全而私密的用餐空間,私廚成了特殊聚會場合的優先選擇。除了專欄作家王瑞瑤將她自2003年在香港的私廚體驗到近期在馬祖的「林義和工坊」品嘗到當地特有的私廚老菜與讀者之經驗分享,〈餐飲市場動態〉則挑選出最夯的兩家私廚餐廳,分析其經營的特色與背景。 談到料理,本期的〈職人細語〉三位主廚的廚藝生涯讓讀者看到,欲成為一位稱職的主廚,除了天分,製作菜餚背後比其他人多幾倍的努力,雖然無形,日復一日的積累,都是屬於自己的養分。〈食識與趨勢-日本篇〉則將主題帶到了日本現在正夯的台灣美食,除介紹早期在東京發展的台灣料理餐廳,並特別琢磨已經取代小籠包、獲得日本市民權的台灣國民美食-滷肉飯 。 有多少父母的愛都是透過餐桌上的菜餚傳遞給了小孩!〈飲食書寫〉當中無法整除鰻魚的人生經驗,不禁讓我回憶起過去在家裡餐桌上的許多特權,之後,我也自然地將這個特權給了自己的孩子。食物不只是扮演滿足個人味蕾的角色功能,我想,食物在我們的人生歷程當中更是家人親情連結的重要關鍵,餐桌上的食物傳遞了,可能是媽媽的愛心、阿嬤的疼惜,甚至阿祖的期待。

    優惠價:120 /  150

  • 早安健康:除體濕全書

    早安健康:除體濕全書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編輯室報告 拒當「濕兄」與「濕姐」 梅雨季報到,午後常突然下起暴雨,沒帶傘的你衣服濕了、鞋子裡也進水,這時候你一秒也不想等,只想趕快換上乾淨的衣物與鞋子。因為人不是黴菌與細菌啊!誰喜歡潮濕不通風的環境。 中醫說人會生病自於大自然中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熱」,其中濕氣致病十之八九,可見「濕」對人健康影響有多大。 濕氣除了是許多惡病的來源,也是一生的課題。因為體內濕氣跟飲食很有關,而環境的濕氣也會影響健康,所以除濕得有兩道工法,保持體內濕度平衡之外,環境的通風乾爽也很重要。 身體的濕氣摸不到也感受不到,但它會透過幾個徵兆提醒我們要留意。例如黏膩沖不乾淨且不成形的大便、下半身經常性水腫與各種慢性病。這些排不掉的濕氣與身體的排毒除濕系統有關。而沒有節制的飲食會讓情況加劇,像已經快滿溢的杯子,你還一直加水,身體負荷不了就會濕氣彌漫,養出「濕兄」與「濕姐」的病體。 好消息是,不用吃藥就能有解決之道。 雖然你不一定有體濕,但你家一定有機會濕!別小看環境的濕氣,它帶來病毒與細菌的威脅,會直接住在你的臥室、毛巾與食物裡!讓好不容易才乾爽的身體又沾染濕氣,前功盡棄。 4個環境濕氣指標生物中,以塵蟎與黴菌最需要提防,因為它們熱愛濕熱的環境且繁殖力旺盛,是引發各種過敏、皮膚病與嚴重黴菌病的來源。不想跟它們當室友?不是只開除濕機就夠了,請收下專家級的除濕防黴技巧,讓住家與食材都能延長保鮮期。 特約主編    王之義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2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2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正確急救×找對醫師×預防保健 心腦血管就醫指南 真正的第一大死因,其實是心、腦血管疾病 它雖通常來得又急又快,及早預防與治療,是可以長期和平相處 中風失能佔長照人口6成,一臥床可能長達近10年 如何警覺預防,才能避免全家生活和財務不被拖垮? 《完整解析》全台灣北、中、南、東 心腦血管疾病5大領域22個特色醫療團隊 心血管疾病 奪命快卻可防可控 找對醫師〉去大醫院、排隊看名醫比較好? 誰是腦中風高危險群?要如何預防? 發生腦中風分秒必爭 黃金3小時怎麼救? 二次中風發生率高、更兇猛 發現「退步」就要提高警覺

    優惠價:176 /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