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五臟排毒

    早安健康:五臟排毒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2022/07-08 contents No.55 五臟排毒完全攻略 每週一天、清廢解毒 體內大掃除 封面 故事 Part 1:科學排毒 26 排毒就是體內大掃除 29 生活中10大避不開的毒 陽光也有毒?! p.29 Part 2:「毒」家專訪 34 專訪毒物專家顏宗海:    每人天生都有這「2百萬」 40 專訪癌症調理專家喬聖琳:    身體不需要的廢物就是毒 Part 3:五臟排毒 48 週一愛肝日:體內神農氏,消化、解毒,產生能量 52 週二顧腎日:體內百萬排毒大師,排腎毒這樣做 56 週三護肺日:體內空氣清淨大師,沒有它我們無法說話 Part 4:專家級7招速效排毒 72 技法1:醫學博士研發最強排毒湯 74 技法2:6款最強排毒蔬果趕快記下來 76 技法3:豆芽菜解熱排毒這麼厲害 78 技法4:糙米健康力大勝白米 80 技法5:睡前3分鐘幫身體排毒 81 技法6:4件小事就能活化免疫細胞 82 技法7:森林浴能提升免疫力一個月 60 週四養心日:人體發電站、生命運轉中心,一天跳動10萬次 64 週五清腸日:第2大腦、免疫細胞70%都住在這裡 68 週末腦排毒:壓力與壞情緒最毒 P.64 腸道的神奇功能 你的腸道健康嗎?快看這3個地方! ✓ 你知道糞便有60%是細菌嗎? ✓ 人體免疫細胞有7成都住在這裡! ✓ 因為壞情緒跟壓力最毒! ✓大家都在看的正能量書單,     助你舒壓解悶找回幸福的能力! P.68 週末你需要 腦排毒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4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4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腸道改造大作戰 精準養好腸道菌 拿回基因主導權 人為什麼會生病?過去認為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先天基因雖然改變不了,但生病時至少能得知是哪裡出問題了,然後給予精準治療,但為什麼醫生還是經常兩手一攤,說「每個人體質不同」? 原來,人體裡存在著比先天基因更浩瀚的後天基因—腸道菌。 本期《康健》客座總編輯──腸道研究權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先天基因加上後天微生物,才是決定你會不會生病、會生什麼病的全部。」 腸道菌能成處方箋,精準預防疾病? 腸道菌是可調控養護的後天基因,「腸道菌檢測」號稱能夠透過檢測,分析你腸子裡的各種好菌、壞菌,預測你因為缺了什麼,所以會得什麼病,以個人化精準補充益生菌處方,提早預防疾病。 坊間的腸道菌檢測有效嗎?有科學實證,還是另一種行銷話術? 益生菌大解析,怎麼吃才對? 益生菌市場10年成長超過2倍,甚至已經比藥品市場還要大,商品種類繁多,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益生菌保健食品可以取代藥品嗎?哪4種情況的人不適合吃益生菌? 「三好一心」必備日常養腸祕方 想養好腸道菌,益生菌不是唯一解方,打造良好的腸道環境,其實不必外求。本期介紹如何藉由提升生活中的飲食、睡眠、運動等,以及心情與壓力的調適,從日常打造最佳腸道菌相。另也說明6種可能破壞腸道健康的NG行為,讓讀者引以為戒。

    優惠價:176 /  220

  • 早安健康:頭痛

    早安健康:頭痛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特刊No.53 頭痛 可以自救 2022/06-07 contents 封面 故事 Part 1:頭痛的自救知識 王嚴鋒醫師 32  濫用止痛藥反而加重頭痛! 病人接受治療嘆「原來頭可以一點也不痛」 ・ 最常見頭痛:偏頭痛、緊縮性頭痛、叢發性頭痛 ・ 認識「原發性頭痛」和「次發性頭痛」 ・ 該看醫生嗎?頭痛危險徵兆、頭痛頻率、頭痛日記 ・ 嚴重頭痛卻依賴止痛藥,當心「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 預防性治療/自我保健/月經頭痛/周末頭痛 Part2:頭痛的自救筆記 42  自我檢查:頭痛診斷表 ・ 出現這些情況時,應該求助專業醫師 ・ 12項攸關性命的頭痛特徵 ・ 善用頭痛日記詳細記錄頭痛大小事 ・ 頭痛患者就診前的問診準備 Part3:頭痛的自救對策 陳曉萱中醫師 50  百合飲安神、 熱敷膀胱經祛寒! 清空身體不需要的, 就能擺脫頭痛體質 李錦秋營養師 60  缺鐵貧血也可能月經頭痛! 多吃7種營養素療癒身心, 補血舒壓抗發炎 高琪鈞職能治療師 62  睡眠、工作環境總體檢! 正念練習、頸部肌肉鍛鍊伸展, 頭痛不再來 保健撇步 06  1分鐘看出脊椎健康!醫師教你這樣單腳深蹲練核心 11  做不了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初學者燃脂這樣做 聰明飲食 10  吃對長壽又好命!營養師認證3種抗老早餐組合 14  168斷食卻不瘦反胖?2個地雷小心糖尿病上身 15  薑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輔助治療解方 18  高一男也脂肪肝!研究:輕度脂肪肝死亡風險也多71% 20  水果只爛一小塊,削掉還能吃?4個習慣竟增癌症風險、5成死亡率 身體美學 07  64歲男星「深呼吸3步驟」瘦13公斤、不再腰痛 12  更年期後女生平均胖3.4公斤!2招減肥不傷關節、比節食有感 時事焦點 30  59歲台灣棋王吳貴臨癌症病逝!7種警訊小心早期癌症徵兆 疾病百科 86  結膜水腫/癲癇 特別企劃 22  削弱病毒防感染!8款「防疫茶」提升免疫力 26  夏天血濃稠容易中風!防血栓30秒血管柔軟操 82  斷捨離意義不在丟,而是「什麼該留」!專家5個訣竅教你成功斷捨離 早安樂活 78  贏過天海祐希的娃娃臉女神,原田知世:50後怎麼凍齡?先學會不被年齡綁架 80  出道30年翻紅奪影帝!《在車上》西島秀俊:50後把壓力當能量,凡事都變好玩 名醫的健康相談室 74  打呼睡不好失智機率高2倍?高風險8大特徵,醫師2招改善 圖解健康 72  微深蹲瘦身更年輕/排出體內重金屬 譚敦慈的保健教室 96  譚敦慈父親糖尿病40年,吃藥打針不傷腎關鍵其實是這個 早安食材 94  芝麻 早安影音 98  逆轉糖尿病3招!/「頭痛醫腳」的秘密!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3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3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衝出爛牙島 邁向 8020國民健康新指標 人生下半場身心靈健康 一大半靠它 99%蛀牙、80%牙周病、8成老人口腔衰弱 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台灣人的牙齒以「滿口爛牙」形容並不為過,有高達4成國人在65歲之後,嘴裡剩不到20顆牙!但國人往往認為自己沒有牙周病、也沒有口臭!? 80歲、20顆,趕快數數你還有幾顆自然牙 國際間認同且衡量牙齒好壞的標準,是到了80歲,還能保有20顆原來的自然牙,日本率先提出「8020運動」,呼籲民眾應維持健全的咀嚼能力,到了老年還能繼續快樂飲食。此運動更獲得WHO的採納,在全世界推動。 破除迷思|好好刷牙就不會牙周病?8大刷牙誤區一次破解 口腔衛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別讓錯誤觀念害了你。本期介紹牙齒清潔、刷牙力道輕重、各種常見刷牙工具(電動牙刷、牙線、漱口水)效果、牙周病、刷牙流血和牙齦腫脹等各大潔牙錯誤觀念,破解大眾迷思。 治療教戰|假牙、牙橋、植牙怎麼選?3大考量不怕後患無窮 當自然牙已保不住,面對各種治療選項,民眾往往一知半解,難以做出選擇。本期針對牙科常見3種處理方式:植牙、固定式牙橋、活動假牙,介紹各項治療的優缺點,讓大眾可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計劃。 【特別企劃】 新冠完全康復戰略 打造不發炎體質、遠離後遺症 本期針對新冠肺炎對個人影響的四大時期,提供重要知識儲備:預防期、確診期、感染期、康復期。 預防期|擔心確診第1步 先養出抗發炎體質 確診期|我真的感染了嗎?快篩陰也不能鬆懈 感染期|與病毒正面對決,力求症狀輕、恢復快 康復期|近7成出現「長新冠」 後遺症能預防嗎?

    優惠價:176 /  220

  • 排濕 四季這樣吃

    排濕 四季這樣吃

    作者:康健編輯部

    排濕 四季這樣吃 中西醫聯手抗濕 揭開疲勞、水腫、濕疹、汗皰疹真面目 濕氣與健康息息相關,卻不容易被健檢數據呈現 身體浮腫、虛胖,頻頻長疹子,明明睡飽了卻還是疲勞倦怠……都是體內濕氣過重的警訊! 原來你不是胖,是水腫 你是否苦惱於「喝水也會胖」,甚至「愈運動愈胖」? 可能是身體濕氣太重,15項指標自我檢測讓你找到關鍵改善項目。 8大除濕保健法 劈腿操、穴位一次教,連睡覺也能排水 濕氣過重會導致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毒素難以代謝! 弄清排濕原理,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運動調理、穴位按摩等祕訣,高效幫助身體排濕。 全年食療養生帖 10種食材,跟著季節排毒清熱消水腫 吃得好,身體可以自然地排濕、排毒;吃得不好,濕氣會整年滯留體內,影響循環。 在春夏秋冬四季,隨著季節變化,吃對的食物,讓身體正確代謝,可排除多餘濕氣! 加一味就能代謝 6調味錦囊一次收藏,不再為濕所困 香草、天然辛香料等,不單單只是美味添加物,更能促進消化、加速新陳代謝的效果。 本刊介紹6種常見天然調味料,能袪濕消腫兼排毒,輕鬆除濕,為健康把關。

    優惠價:149 /  180

  • 料理.台灣5-6月號/2022第63期

    料理.台灣5-6月號/2022第63期

    作者: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雖然台灣近期疫情再起,然而無法澆滅民眾對於神明信仰的虔誠與熱情。四月份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熱鬧登場,期間由信眾在遶境途中提供免費的豐富餐食,為的只是祈求媽祖的保佑與祝福。而《料理.台灣》五月號由特約主編林承緯教授提出「習俗、信仰與飲食」的想法,也恰好正逢其時。本期的專題企畫〈有食有保庇 信仰的味道〉當中,北斗肉圓與大溪的豆干平安粥是颱風、水災下的急難飲食;大甲媽遶境從素到葷的飲食規範,源自民俗傳統;新港的進香飴自日治時期即與廟宇結下不解之緣,還有供桌上必備的乖乖與旺旺等;卑南族的傳統粽類食物則見原民祭典的食物與家庭成員的情感連結。 本期的〈真吃灼見〉專欄與〈餐飲市場動態〉不約而同介紹微型餐飲-私廚。雖然私廚行之有年,然而後疫情時代,為了擁有安全而私密的用餐空間,私廚成了特殊聚會場合的優先選擇。除了專欄作家王瑞瑤將她自2003年在香港的私廚體驗到近期在馬祖的「林義和工坊」品嘗到當地特有的私廚老菜與讀者之經驗分享,〈餐飲市場動態〉則挑選出最夯的兩家私廚餐廳,分析其經營的特色與背景。 談到料理,本期的〈職人細語〉三位主廚的廚藝生涯讓讀者看到,欲成為一位稱職的主廚,除了天分,製作菜餚背後比其他人多幾倍的努力,雖然無形,日復一日的積累,都是屬於自己的養分。〈食識與趨勢-日本篇〉則將主題帶到了日本現在正夯的台灣美食,除介紹早期在東京發展的台灣料理餐廳,並特別琢磨已經取代小籠包、獲得日本市民權的台灣國民美食-滷肉飯 。 有多少父母的愛都是透過餐桌上的菜餚傳遞給了小孩!〈飲食書寫〉當中無法整除鰻魚的人生經驗,不禁讓我回憶起過去在家裡餐桌上的許多特權,之後,我也自然地將這個特權給了自己的孩子。食物不只是扮演滿足個人味蕾的角色功能,我想,食物在我們的人生歷程當中更是家人親情連結的重要關鍵,餐桌上的食物傳遞了,可能是媽媽的愛心、阿嬤的疼惜,甚至阿祖的期待。

    優惠價:120 /  150

  • 早安健康:除體濕全書

    早安健康:除體濕全書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編輯室報告 拒當「濕兄」與「濕姐」 梅雨季報到,午後常突然下起暴雨,沒帶傘的你衣服濕了、鞋子裡也進水,這時候你一秒也不想等,只想趕快換上乾淨的衣物與鞋子。因為人不是黴菌與細菌啊!誰喜歡潮濕不通風的環境。 中醫說人會生病自於大自然中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熱」,其中濕氣致病十之八九,可見「濕」對人健康影響有多大。 濕氣除了是許多惡病的來源,也是一生的課題。因為體內濕氣跟飲食很有關,而環境的濕氣也會影響健康,所以除濕得有兩道工法,保持體內濕度平衡之外,環境的通風乾爽也很重要。 身體的濕氣摸不到也感受不到,但它會透過幾個徵兆提醒我們要留意。例如黏膩沖不乾淨且不成形的大便、下半身經常性水腫與各種慢性病。這些排不掉的濕氣與身體的排毒除濕系統有關。而沒有節制的飲食會讓情況加劇,像已經快滿溢的杯子,你還一直加水,身體負荷不了就會濕氣彌漫,養出「濕兄」與「濕姐」的病體。 好消息是,不用吃藥就能有解決之道。 雖然你不一定有體濕,但你家一定有機會濕!別小看環境的濕氣,它帶來病毒與細菌的威脅,會直接住在你的臥室、毛巾與食物裡!讓好不容易才乾爽的身體又沾染濕氣,前功盡棄。 4個環境濕氣指標生物中,以塵蟎與黴菌最需要提防,因為它們熱愛濕熱的環境且繁殖力旺盛,是引發各種過敏、皮膚病與嚴重黴菌病的來源。不想跟它們當室友?不是只開除濕機就夠了,請收下專家級的除濕防黴技巧,讓住家與食材都能延長保鮮期。 特約主編    王之義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2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2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正確急救×找對醫師×預防保健 心腦血管就醫指南 真正的第一大死因,其實是心、腦血管疾病 它雖通常來得又急又快,及早預防與治療,是可以長期和平相處 中風失能佔長照人口6成,一臥床可能長達近10年 如何警覺預防,才能避免全家生活和財務不被拖垮? 《完整解析》全台灣北、中、南、東 心腦血管疾病5大領域22個特色醫療團隊 心血管疾病 奪命快卻可防可控 找對醫師〉去大醫院、排隊看名醫比較好? 誰是腦中風高危險群?要如何預防? 發生腦中風分秒必爭 黃金3小時怎麼救? 二次中風發生率高、更兇猛 發現「退步」就要提高警覺

    優惠價:176 /  220

  • 早安健康:名醫的呼吸術

    早安健康:名醫的呼吸術

    作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特刊No54 名醫的呼吸術 2022/04-05 contents 封面 故事 18  呼吸是最划算的投資 19  對症呼吸是保健、治病最佳良方 20  名醫推薦保健全身呼吸法總整理 22  陳慕純醫師專訪:正確呼吸+改變生活、飲食,無藥可救的癌症完全治癒 24  呼吸錯了, 氣功師父全身痠痛、大肚子 25  內核心呼吸 「同時」治百病 26  內核心呼吸法 28  哼哈呼吸法 30  洛桑加參醫師專訪:找回剛出生小baby的純淨呼吸,遠離心血管、腎臟疾病、癌症、失智 31  現代人為何忘了 怎麼呼吸? 32  慢呼吸對健康最有益 33  靜坐數息法 35  金剛站姿呼吸法 36  黑蜜蜂呼吸法 38  菩提格輕慢呼吸法:身體缺氧,竟因缺二氧化碳 43  菩提格通鼻練習:鼻腔血管漸漸恢復正常 44  路志正路氏八段錦:除濕邪專剋脂肪肝,9成現代人健康改善 48  鹿島田忠史拳頭呼吸法:腎臟氧需求佔全身 ¼,呼吸對防洗腎 50  奧仲哲彌哈呼呼吸法:呼吸困難時,吐氣比吸氣更重要 52  錢政弘橫膈膜式呼吸法:胃的問題,橫膈膜來解 54  荒木隆次腹橫肌呼吸法:鍛鍊包圍腹腔的腹橫肌,解決功能性便祕 56  曾鴻鉦放鬆減量呼吸法:呼吸生理學觀點根治睡眠呼吸中止 58  根來秀行448呼吸法:1天只要做4次微血管就能回春 60  根來秀行逆腹式呼吸法:解決各處大小疾病 62  安德魯·威爾478呼吸法: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也大讚有效  64  大谷義夫打開胸口呼吸法:開胸口、調骨盆,助循環、縮小腹 66  石井正則C2呼吸法:耳鳴耳塞竟與肩頸僵硬有關,練對呼吸大幅改善  68  黃獻銘舌之呼吸法:3個90度的坐姿,才能真正深呼吸  72  吳明珠養肺呼吸法:養好肺氣,長命百歲不誇張 74  劉博仁鼻孔交替呼吸法:科學實證調整健全身心,從呼吸開始 健康相談室 84  吃早餐變胖?肚子愈吃愈大? 醫師:當心5大早餐地雷 譚敦慈的保健教室 88  春季就有虎頭蜂,遇到想要跑記得要順風 時事焦點 11  氣象專家李富城失智上身!這些原因讓腦退化快3倍 保健撇步 90  保溫杯只沖水就用?醫:長出「生物膜」超髒病菌下肚 06  左右各40秒,四天下腹瘦下1.5公分! 聰明飲食 07   60歲後如何兼顧營養健康瘦?從一日三餐「認真吃」開始! 生活妙招 10  筆墨沾到衣服!6種汙漬去除法,不怕洗不掉 疾病百科 78 嘔吐:從8大方向解析嘔吐成因 當令食材 92  鴻喜菇 早安樂活 94  譚艾珍:計程車司機教我的人生哲學 早安影音 98  肩頸痠痛最實用的自救         走路快的人死亡率低2成          圖解健康 14  瑜伽「眼鏡蛇式」,拉伸腹部改善駝背 15  腰圍瘦6公分!醫生傳授精胺酸減肥法 P.40 正確呼吸可以治好從小到大的氣喘 P.74 相信科學的醫師親眼見到快樂對病情好壞影響

    優惠價:129 /  149

  •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1期

    Commonhealth康健雜誌281期

    作者:康健編輯部

    「只動不吃」比「只吃不動」,肌肉流失更快! 吃對營養 運動增肌更有效 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認同追求身體健康就要運動。 但,只有動就夠了嗎?  怎麼做才能達到最佳運動表現與鍛鍊成果? 運動、營養兩者不可偏廢,兩者都做好,訓練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運動才能真的強身健體。 關鍵營養素> 依運動時數不同 各有黃金比例 運動是耗能的過程,運動前、中、後如何補充營養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3大營養素在運動過程各扮演什麼角色? 如何正確吃? 營養補給品> 想增加爆發力、強化肌耐力 留意劑量和時間 現代人因為外食和忙碌,較難攝取足夠的營養,這時運動補給品就能派上用場。 但吃補給品的劑量和時間都很重要,若不知道怎麼正確吃,反而有礙健康。 乳清蛋白、魚油、肌酸、能量棒、咖啡因…… 要怎麼補充才能增加效益,如何才不會過量又傷身? 這樣做,補對營養、增強肌肉 運動前、中、後怎麼吃?>3大運動實例教學 有氧運動、重訓和混合型的運動,在訓練及運動時該怎麼吃?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專家一次解答。 特別公開針對慢跑、重訓、爬山訓練的參考建議菜單! 特別企劃|青年癌友猶如社會孤島 「我可以計劃久一點的事情嗎?」 夢想正要起飛,癌症猝不及防打亂了既有生命規劃; 不同於其他年齡層的人罹癌,年輕人罹癌所面臨的升學、工作、結婚、生育等重大決定, 都不是其他年齡層癌友會有的……

    優惠價:176 /  220

  • 時尚家居 House Style 103期

    時尚家居 House Style 103期

    作者:立詰企業有限公司

    從美國與南非南非出發,端看國外的富豪們,如何打造心中屬意的大型居家公寓。位於洛杉磯的山坡之家利用錯落的層次順應地勢,讓採光自然灑落,並規劃出私人的觀景階梯步道,利用環保材料打造出能抵抗強風、野火的永續之家;為了替藝術收藏品們找到適合的棲身之處,南非富豪建了一間別墅,遵循極簡主義的原則,將藝術品和設計之美融入日常生活中,同時保有生活的機能與便利性。 這一期有少見的醫療空間設計,打破牙醫診所冷冰冰的刻板印象,設計公司利用生物性的圓弧線條,讓候診區、醫療室都化身舒適空間;並收錄台灣少見的正「北歐風」設計案,以黑色為主調的空間,如何顛覆我們對北歐風的印象,創造明亮俐落又適合長住的溫馨居家。

    優惠價:80 /  120

  • 料理.台灣 - 3-4月號/2022第62期

    料理.台灣 - 3-4月號/2022第62期

    作者: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料理.台灣》三月號由特約 主編曾齡儀教授提出「風土」的想法。當下想到2019年至日本名古屋旅遊時,認識到當地的「名古屋交趾雞」(名古屋コーチン),也是日本的三大地雞之一,並有機會在餐廳體驗一般雞肉與交趾雞的口感差異性。進一步思考,台灣有哪些屬於在地、具品牌知名度的風土食材呢?本期的專題〈風土食材X品牌創新〉,從台灣米、水產,到牛、豬、雞隻,讓讀者看見許多職人默默耕耘的努力,尋找或試圖打造屬於台灣的DNA食材。 食物人類學大師Sidney Mintz(1996)教授曾提到地方食材在烹調上的使用,是形成地方菜系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不僅〈好吃社會學〉提到客家菜如何建立其菜系化或料理化之琢磨,也看到〈風土識食〉帶著讀者重新學習並認識屬於台灣自己的食材。台灣是否擁有自己地方菜系之議題,或許有更大的討論空間。         後疫情時代,餐飲業也意識到消費者習慣的改變。「能否留下些什麼」,將會是消費者的選擇關鍵。本期〈餐飲市場動態〉探討餐飲業的新體驗經濟時代,討論餐飲業如何為消費者留住「當下」的飲食記憶。此外,陳會長也在個人專欄中以南僑旗下餐飲事業為例,分享疫情下的因應之道。      〈地方滋味踏查〉這一次走訪嘉義市,不再介紹已享有高知名度的火雞肉飯或是砂鍋魚頭,反而帶領讀者從歷史的發展過程認識在地文化與食材,除了看羅古早味的百年熟肉、也介紹嘉義特有的咖啡與冰品文化如何注入當地的文化味道。同樣擁有百年歷史的燉牛雜,〈飲食書寫〉中將該記憶回推到1882年東京貧民窟的生活樣貌,並在台北尋找歷史的味蕾。年代來到1910年,〈食識與趨勢 日本篇〉則介紹昭和時代的街邊中餐廳文化如何重現於東京。飲食文化不僅跨越了邊界,也傳遞、深根在異地,在這些文章中均一一呈現。     《料理.台灣》於2022 年轉型後收到許多讀者的關心與祝福。如同雜誌蔡顧問所給予的期許:「不能只談美食而偏廢料理不可少的鄉土在地關懷。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文化敘事,勾勒台灣飲食文化的脈絡。」團隊也將堅持此信念,繼續努力。

    優惠價:120 /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