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家居 House Style 111期
《專欄Column》 ✓ISH法蘭克福衛浴大展精彩回顧! ✓韓國k-pop新總部大樓 ✓用建材展示建材--GOJE岩板展廳 《空間Interiors》 墨平方設計/浩室設計 《品牌精選Brand》 ✓ 13 坪小宅身兼個人工作室,待客與休憩場景切換自如-歐德集團 ✓ 選用一級變頻空調 享受全年好空氣-萬士益 ✓ 推復古老爹鞋 打造全新運動休閒風格-夢特嬌
優惠價:80元 / 120
-
La Vie 06月號/2023 第230期
封面故事 《男裝訂製術》 「大量生產」的全球化時尚消費習慣下的另一個極值,便是行之有年的「訂製」。在服裝、配件單品的款式選擇不如女裝豐富的男裝市場,許多講究風格品味的男士便會選擇訂製,以達到心目中對美感的極致追求,西裝外套、襯衫、褲子、大衣、皮鞋、領帶、帽子、袖扣、飾品與珠寶等等都能訂製,從布料質感、款式選擇到領片多1公分或少1公分、袖子開或不開、褲頭的款式、繡線的顏色⋯⋯,男裝訂製玩細節、談講究,每一個細節的微調積少成多變成他人複製不來的風格,使服裝變成更貼近自身個性的沉默發言人。鞋頭圓或方一些、鞋跟設計的線條又或是彩繪或雕花的鞋底,雖然有些小地方他人未必看得到、看得懂,卻是男人間才懂得的默契與樂趣,令人訝異的是,男人愛美的心相對隱晦低調,卻真誠而熱烈無比。 訂製的源頭與關鍵不外乎經濟與品味,兩者缺一不可,鍾情於男裝訂製者也多半耽美戀物、注重自身細節,連帶也相當注重整體生活質感,這些美感的底蘊、知識與自身經歷,都會反饋在訂製過程每一個有意識的選擇上。而訂製的另一個可貴之處便是客戶與職人店家間的雙向交流與關係建立,訂製不可否認地關乎於社會經濟,卻又深深超乎金錢意義,更是人情與人性的展現,在雙方來來回回的研究、試驗與討論之間,經過了無數抉擇與美感、知識的考驗,試圖靠近集工藝、設計美學與時尚品味的天花板,讓好的設計使你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優惠價:175元 / 250
-
古美術370期 - 科舉趣史
本期主題:科舉趣史 ------ 古有科舉,今有國考──考取公職、捧個鐵飯碗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科舉制度起於隋唐,至清末被廢除,這項歷時千年的選才制度早已深深影響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不少現代考試習慣仍與古代遙相呼應:為了應考,古人背誦八股文選本,今人勤作參考書;考試成績揭曉,古人宮牆外觀榜,萬頭攢動,今人線上查榜,塞爆網路。回望科舉史,固然滿是讀書人的辛酸,奇聞趣事也不少。你可能不知道,考試不光看成績,名字、長相也左右結果?偷改戶籍、謊報年齡能增加錄取率?熟語「天字第一號」典故來自科舉的考房?我們甚至有因科舉而形成的神?從歷史文化到信仰,一起來看科舉趣史。
優惠價:120元 / 180
-
今藝術&投資370期 - 影像裡的台灣
本期主題:創作裡的認同流動 影像裡的台灣 ------ 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1960年代到2020年後電影中的國族認同轉變開始(蘇哲賢文),進而探討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洪鈞元文)。當談論「世代」變化,作者沈裕昌首先為我們再次釐清了「世代」的定義,進而提出其對現今年輕世代(研究所在讀即將畢業至畢業後兩、三年間)創作中「政治批判」的觀察。專長於崇高美學研究,洪威喆則提醒了我們「崇高」在國族意識建立上的曾經,以及如何可為我們帶來另一層省思。或許,「唯有透過民主制度的保障,在永續持存的改革中反覆洗禮,台灣才能超越既有的文化矛盾,重塑新的國族認同。」(企畫/朱貽安)
優惠價:120元 / 180
-
La Vie 05月號/2023 第229期
封面故事 《直擊海外創意現場》 旅外,是對另外一種可能性的嚮往,想看見不同風景的渴望。台灣這島嶼不乏創意的能量正滋生猛長,甚至網路、手機一次點擊,世界所有資訊瞬間彈現眼前。那為什麼仍不斷有人遠赴海外呢?無非是難以取代的實際生活,所能帶來的不同緣分與機遇,而他們多數以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等,長久以來向台灣輸入創意靈感的國度為根據地。La Vie這次邀請這些旅居在外的台灣創意人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以及從藝術、插畫、餐飲、電影、動態設計、建築、電影特效等等領域,所看見最新創意正發生的現場。 有些創意人因領域性質或生活與創作的自主性成為自由工作者,如旅日藝術家李漢強、旅英插畫家卓霈欣、旅法新銳廚師簡大軒,與旅居美國加州並遊歷世界的導演洪詩婷;也有創意人服務於國外頂尖公司,運用資源直面產業最前線的變化——在美國紐約的Google資深視覺設計師劉欣蓓(Emilie Liu),以及處在AI等技術潮流浪尖上,任職於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的旅英建築師楊博輔、在好萊塢特效公司DNEG 擔任概念設計師佘明義。然而,非得在國外才能維持與世界連結嗎?我們也採訪6位回台創意人,看見他們背後的選擇。無論身在何方,他們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都獲取了跨越不同文化間、在世界移動的能力。
優惠價:175元 / 250
-
dpi設計插畫誌 6月號/2023第263期
「少女不僅有著美麗的容顏,還有一顆純真的心靈。她們充滿了熱情和魅力,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她們的眼裡總是閃耀著希望的光芒,讓人不由得想要保護她們,讓她們依然保持純真和美麗。」—《少女的心事》 少女追尋自由的旅程,叛逆卻不失溫柔;少女情懷如清泉,純潔而不染塵;少女眼神如綠梅,清澈而又若有所思…這些是你想像中的少女嗎? 本期dPi 以「無敵少女 The Sublime Maidens」為主題,專題邀請了台灣、日本、中國、韓國、香港等來自亞洲的創作家,結合了現代美學與古典元素,內容豐富而精緻,包含插圖、故事及詩意,每個頁面都讓人沉醉。共譜少女跳脫框架,不願受束縛的情懷;純潔但不服從的精神,她們才是最美麗的不羈派! 【精彩收錄】 專題企劃 Feature Article | 無敵少女 The Sublime Maidens Lea Woo 吳倩倩|風範永恆,時髦經典 Soojin Chae|形狀萬千:如水少女魂 Carrie Luk|認真的女人最美麗:Carrie集優雅與可愛於一身的當班女子圖鑑 Misaki Tanaka|女孩,持續奮戰吧! iceLee|走心辣妹:少女的愛是一種癮 藝術 Art Nanaco Yashiro 八館ななこ|藝術的翅膀:羽化為蝶,飄洋過海 花季琳|不只唯美!藝術家花季琳開闢當代浮世繪的雅趣新貌
優惠價:245元 / 350
-
LIVING&DESIGN 住宅美學 6月號/2023 第146期
Extraordinary Design 設計不思議 以優質空間造就理想生活 19世紀的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 )曾說過:「成功是大膽的 結果( Success is the child of audacity.)」。確實如此,人類的想像力無遠弗屆,然 而光是敢於作夢還不夠,是否努力執行才是真正的關鍵重點,於是我們看到了 在沙漠中矗立的別墅、用循環材料興建而成的大樓、由老校舍翻修而成的公寓 ⋯,設計者沒有因為眼前的困難而停下了腳步,而是利用創意,融合實用機能 與美學魅力,在荒蕪的土壤中開出亮麗的花朵,水到渠成之下,結出香甜可口 的果實也是理所當然了。
優惠價:118元 / 198
-
古美術369期 - 近現代中國繪畫在歐洲
本期主題:近現代中國繪畫在歐洲 ------ 19至20世紀的中國動盪不安,卻也因西方文化衝擊及對自我傳統的懷疑,碰撞出了百花齊放的藝術。可惜因為混亂的環境,文物流散四方。藝術品零星四散、不知所終,成為研究此段藝術史最大阻礙,更是相關展覽策畫的巨大挑戰。1980年代之後,特別是1990年代,中國近現代繪畫在公私的收藏漸改善,也始有較具規模的展覽。現今提到海外的近現代中國繪畫收藏,腦海中會浮現哪個國家?日本或美國?至少,「歐洲」鮮少被談論。此次專題一同飄洋過海,以歐洲博物館收藏中國現代繪畫為開場秀,接著欣賞今年大英博物館與賽努奇博物館兩檔近現代有關的展覽,最後回看這段藝術史的研究歷程。日後提到「中國近現代繪畫收藏」,「歐洲」可以是一個選項。
優惠價:120元 / 180
-
DECO NO.228
本期DECO居家雜誌精選2023年國內外新開幕或是好評不斷的超人氣時尚飯店,讓你不論是全家親子遊、情侶雙人行或是獨身之旅,皆能找到最適合的住宿之所。
優惠價:60元 / 148
-
Shopping Design季刊147期
THE STAY ISSUE · 理想的居者 這一次,我們去別人家裡找靈感。居住空間,是一個人最能誠實面對,也最應該好好回應自己需求的場所,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又是如何把他們組合在一起的,這些原因的背後也就是一個人的總和,每一個決定的顯化,而空間與人也總是隨著時間互相影響著。 搬了家、買了房,或者換了地方住,「居」這件事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的事件後,有了不同的意義,例如在疫情後,新的習慣產生、新的功能和想像逐漸打開。哪些家裡的物件變得重要?是趨勢或風潮,它們如何改變我們「住」的方式以及我們和空間的互動關係?本期《Shopping Design》與你一起開箱家的想像。
優惠價:250元 / 250
-
今藝術&投資369期 -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本期主題: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 ------ 台灣從2000年起開始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責,參與國際建築大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而主責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則自2014年起,開始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臨時性空間創作提案「X-Site計劃」,目標在於支持、培養中青世代的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其開放性與實驗性的創作計畫。在此次專題中,我們自然採訪了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與X-Site獲獎團隊,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其展覽背後的思考。然而,經過10屆的洗禮,兩展反映了台灣什麼樣的建築美學?我們又究竟要從建築展中看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建築展的展示方式、展示內容,到威雙建築展自身的發展、台灣館的回應與嘗試,乃至於我們是否需要建築博物館?抑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建築博物館?形式美之外,建築的意義是什麼?面對建築展與實際建築發展的落差,我們的疑問遠比結論多。但也希望透過這次專題,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尋找可能的答案,走向下一步。(企劃/編輯部)
優惠價:120元 / 180
-
La Vie 04月號/2023 第228期
封面故事 《尋找森系靈感》 觀看世界的視角很多,如果以「森」為對焦會是什麼形貌?根據林務局調查,台灣森林覆蓋率約60.7%,比全球平均值30.3%高出2倍以上,在全球名列第33、亞洲第7,僅次日本、不丹、南韓、寮國、馬來西亞等國。再換個基準,從「人均森林面積」來看,地狹人稠的台灣僅有0.092公頃,遠遠不及全球平均值0.624。數字透露了我們與森林的距離,有著森林資源豐富的事實,卻鮮少有與森林熟悉或親近的感覺。 隨著近年outdoor風潮流行,不論是實際走入戶外的登山、露營等活動,還是戶外生活風格的穿搭、選品等,社群上各式「森林系」或「山系」打卡拍照,都讓戶外成為了生活裡可親、嚮往的存在。在這個現象下,La Vie探討過「登山」、「植物」,這次將主題延展為更廣泛的「森」。森,可以是實際存在的某片森林,也可以是一種態度或風格,亦是換位於既存體制的另一種觀點。專題將從城市走進森林的視角出發,步步深入至真正生活與工作於森林的人,從真實的林地開展到抽象的林相,看音樂、藝術、電影等創作者如何汲取並轉化森林。 內容除了來自台灣,亦有英國、日本、泰國等國的探討,由此也看見不同國家對森林的不同運用與想像。為什麼我們想走入森林?森林又反饋於我們什麼?在如今大勢的森林憧憬下,各篇文章與每個你我的經驗中,都埋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優惠價:175元 /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