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藝術&投資369期 -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本期主題: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 ------ 台灣從2000年起開始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責,參與國際建築大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而主責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則自2014年起,開始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臨時性空間創作提案「X-Site計劃」,目標在於支持、培養中青世代的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其開放性與實驗性的創作計畫。在此次專題中,我們自然採訪了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與X-Site獲獎團隊,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其展覽背後的思考。然而,經過10屆的洗禮,兩展反映了台灣什麼樣的建築美學?我們又究竟要從建築展中看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建築展的展示方式、展示內容,到威雙建築展自身的發展、台灣館的回應與嘗試,乃至於我們是否需要建築博物館?抑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建築博物館?形式美之外,建築的意義是什麼?面對建築展與實際建築發展的落差,我們的疑問遠比結論多。但也希望透過這次專題,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尋找可能的答案,走向下一步。(企劃/編輯部)
優惠價:120元 / 180
-
La Vie 04月號/2023 第228期
封面故事 《尋找森系靈感》 觀看世界的視角很多,如果以「森」為對焦會是什麼形貌?根據林務局調查,台灣森林覆蓋率約60.7%,比全球平均值30.3%高出2倍以上,在全球名列第33、亞洲第7,僅次日本、不丹、南韓、寮國、馬來西亞等國。再換個基準,從「人均森林面積」來看,地狹人稠的台灣僅有0.092公頃,遠遠不及全球平均值0.624。數字透露了我們與森林的距離,有著森林資源豐富的事實,卻鮮少有與森林熟悉或親近的感覺。 隨著近年outdoor風潮流行,不論是實際走入戶外的登山、露營等活動,還是戶外生活風格的穿搭、選品等,社群上各式「森林系」或「山系」打卡拍照,都讓戶外成為了生活裡可親、嚮往的存在。在這個現象下,La Vie探討過「登山」、「植物」,這次將主題延展為更廣泛的「森」。森,可以是實際存在的某片森林,也可以是一種態度或風格,亦是換位於既存體制的另一種觀點。專題將從城市走進森林的視角出發,步步深入至真正生活與工作於森林的人,從真實的林地開展到抽象的林相,看音樂、藝術、電影等創作者如何汲取並轉化森林。 內容除了來自台灣,亦有英國、日本、泰國等國的探討,由此也看見不同國家對森林的不同運用與想像。為什麼我們想走入森林?森林又反饋於我們什麼?在如今大勢的森林憧憬下,各篇文章與每個你我的經驗中,都埋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優惠價:175元 / 250
-
La Vie 03月號/2023 第227期
封面故事 《理想的工作空間》 日復一日根深蒂固的工作模式、習以為常的辦公室⋯⋯,人類的社會運作經 歷了3年多的疫情後長出了不同的樣態,且不可逆的持續順應著趨勢,綜觀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在考慮如何以及是否讓員工恢復過往的辦公模式;企業被迫重新考慮辦公室的用途、空間大小、設計以及存在與否;而建築事務所在設計辦公室時也與過往要考慮的因素不同了;小型個人工作空間的設計陳列也趨於更加個人導向與舒適度提升。 這一切倒不完全是對於疫情的反應,而是危機突顯並加速了多年來一直在檯面下的趨勢—例如更加重視員工的身心健康的企業文化與環境,麥肯錫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幸福感、靈活性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最重要的;又或是遠端工作與靈活多元的工作空間,Twitter、Meta 國際企業等紛紛宣布開放員工完全遠距工作,而在英國,混合或遠距辦公模式已大幅降低辦公空間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市場。然而,隨著疫情趨緩,也有不少企業鼓勵員工回到辦公室,像是Google去年就宣布斥資10億美元買入倫敦的新商業大樓。「我們現在還需要辦公室嗎?」如果答案是「是!」勢必得有讓人更想回到辦公室的理由以及改變,讓工作空間與狀態更加趨於理想。 理想的定義不僅隨時代改變,也隨著對象不同而天差地別,因此我們藉由開箱國內外的企業辦公室、個人工作室到個人工作桌上的小物都不放過,尺度小或大、空間多功能或場所多元轉換、環境從整齊乾淨到狂放不羈、功能性從滿足個人到群體⋯⋯,在一睹他人各式各樣的工作環境與工作習慣之間,找到理想工作空間的樣本以及更能好好工作的方式。
優惠價:175元 / 250
-
時尚家居 House Style 110期
《專欄Column》 ✓未來實驗室--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即將於 5 月 20 日至 11 月 26 日開始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為主軸,期許成為改變的推動者(AGENTS OF CHANGE),分為六個部分的展覽,囊括 89 名參與者,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非洲或是非洲僑民,並邀集 63 個國家展出獨立的主題展館。總策展人 Lesley Lokko 表示,如果一個人不能先想像, 就不可能建立更美好的世界,於是,「想像力」成為連結所有展覽的中心思想,這一場充滿想像力與實驗精神的跨領域展出,精彩可期。 ✓Do you speak Design?2023 米蘭家具展 義大利有三個 F 舉世聞名:Furniture、Food、Fashion,而今作為疫情後最大規模的 2023 米蘭家具展,正在 重新喚起人們對設計的熱愛與關注,主視覺海報上一句「Do you speak Design ?」由衷希望涵蓋時尚、燈光、 家具、廚衛等相關領域設計人,以設計為全球共通語言,為風雨過後的世界持續打造美好與新生。 《空間Interiors》 浩室設計/奕所設計/萬寶隆空間設計/游雅清設計 《品牌精選Brand》 ✓ 英式輕奢 現代簡約-三商美福 ✓ 元宇宙下的空間新主張 極簡科技感寓所-歐德集團 ✓ 提高生活品質 打造舒適空間-萬士益 ✓ RICHARD ORLINSKI 全球最暢銷的法國當代藝術雕塑品牌-丹意
優惠價:80元 / 120
-
Before & After 改造王 No.1 2023
設計平面圖不藏私! 公寓、透天厝、辦公室、服飾店、餐飲空間 讓空間脫胎換骨的設計職人密帖大公開! 15個精選住宅個案.多元居家風格.打造專屬品味 10個嚴選商業空間.豐富空間樣貌.創造無限想像 翻轉空間陳舊格局 窺見驚豔改造創意 在多數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住宅與商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待在這些地方,因此室內設計與裝飾必須反映出屋主的品味、個性與風格愛好,然而空間往往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得過時或無聊,需要一些外在的力量加以重新點綴,好使其再度散發活潑生命力。 設計是一種與時間及環境相關的哲學,曾經有人說過,室內設計猶如一種穿越時空的藝術,它讓過去與現在相互交融,同時也替未來開啟了嶄新的可能性。有鑑於此,2023年的《Before & After改造王》專刊特別收錄了15件住家空間與10件商業空間的優秀改造案例,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向讀者展示如何藉由巧妙的設計創意,從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替公領域與私領域注入豐沛的美學魅力。 此外,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能夠推動大眾持續向前,探索生命的不同面向,若是將這種精神轉移至室內設計行業當中,等於經由設計師的手,讓使用者在擺脫傳統思維限制的情況下再次發現與欣賞自己身處的環境。希冀這本書可以刺激並啟發讀者的想像力,令大家對於創意及空間改造擁有更深入的認知與理解,也希望所有人都能體會到,所謂室內設計不僅僅是流於表面裝飾而以,更是一種足以影響人們生活品質與提升幸福感的強大力量。 最後,還要感謝所有參與這本書的住家及商空案例的業主和設計師,因為他們的勇氣、熱情與創造力,才促使這些原本或許平淡無奇的空間煥然一新,展現出與眾不同且獨一無二的美麗樣貌,同時,也要感謝所有讀者,因為你們的踴躍支持與鼓勵,編輯部才擁有出版相關書籍的原動力,誠摯期待這樣的緣分繼續保持下去,讓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裡,一起攜手挖掘出更多、更好、更高品質的優秀作品! 主編 王程瀚
優惠價:118元 / 300
-
古美術368期 - TEST!展覽「策」試中
本期主題:TEST!展覽「策」試中―古美術在當代的策展語境 ------ 這次的專題開門頁很不一樣。滿天神佛乍感觸目驚心,與專題內容關聯為?且從這張何兆南的攝影作品說起。拍攝實景為位於香港島南區大型公共屋村華富邨海岸邊的「神話避風港」,該處聚攏了因各種原因遭遺棄的各式神像,經過多年間收集和整理,成為名勝奇觀。創作者認為每尊神像如人般有其故事,曾在2017年拍攝當地;2023年又深感近年香港社會面對的風雨,於是重臨拍攝,藉此記錄其變化,經過民眾重修後保留,神像雖有所減少,但仍保留當日的莊嚴,繼續成為眾神的避風港。 滿天神佛護佑下為專題開場。此次的主題是關於「策展」,策展的字根是curare或是cura,一直以來,有著照顧、照料、治療與關心的意涵,中世紀拉丁語curatus一字亦有「照顧靈魂的人」的意思,經歷幾世紀的演變,隨博物館的公眾化與專業化,分類、整理、登錄、研究物件等今日所認知的「策展」意義,才越趨明確。在攝影作品《神話避風所》中,聖像之於人的崇拜與破壞,讓物因遺棄而有照料的意義;散失而收藏的狀態,因成為名勝而有避風港的投射,因為時間與參與,不同時代情境的「策展」將形成不同的意涵。本次專題我們邀集了具備博物館學、藝術史、策展人、藝術家、展覽觀察者等有著不同多重角色的作者們,也同樣和身為觀眾的我們,對於古典文物的展覽提出對策與議論,一切都在策/測試中。
優惠價:120元 / 180
-
今藝術&投資368期 - 藝術vs.產業
本期主題:藝術vs.產業―兩場藝博會間的亞洲產業觀察與台灣藝術環境省思 ------ 此次專題,我們有意聚焦於產業面來探討台灣藝文生態面臨的現況。因此採訪、邀稿的對象多半為具有產業經驗或經濟相關研究、觀察的從業人員,希望藉由不同的「斷診」,為我們開啟對台灣藝文現象不同的思考與建言。當然,藝文生態系不若身體循環,有一定的規則或一次只能下一帖藥。我們更期待的是,透過這次專題的討論,讓我們看見環境的缺失來自哪些可能面向、激盪出更多想法;以及環境建構從來沒有特效藥,需要多點、多樣的疏通與建構,乃至於根本思維觀念的轉換,才有可能營造我們心目中的「藝術產業」。(企劃/朱貽安)
優惠價:120元 / 180
-
dpi設計插畫誌 4月號/2023第262期
「願眼前綻放的花朵,如同內心燃起的希望,縱使時光匆匆,我們也要充滿著美好的信仰前行。」在這個盛開的季節,讓每一朵印花在精神世界、日常生活中熱情地恣意盛開,如同羅曼史一般充滿魅力!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來花花世界一起來一趟療癒之旅! 本期專題邀請了台灣、澳洲、美國、日本、瑞典、西班牙、伊朗、丹麥、阿聯酋等來自各國的創作家,在他們將激情融入印花圖案的同時,訴說有著自己獨特色彩的故事。每一種色彩、圖案交織成不同語彙,撰寫詩篇等人細讀。在插畫、印花、幾何譜出的花花世界裡,內心世界和外在的自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期dPi以「花花世界 Print Yourself Happy」為主題,透過插畫、印花,看到每個人內心的世界,帶領讀者遊走在意識之間,走進藝術家與創作者神秘的花花世界! 專題企劃「花花世界 Print Yourself Happy」 快節奏的世界讓人疲憊,但我們仍然期待著探索它的無盡可能。可能是在人群熙攘的街道穿梭,可能是穿 過霓虹燈閃耀的路口,用心感受著每一個呼吸,體會著每一個瞬間的碎片。偶爾孤獨,但同樣找到一絲縫隙探 索內心世界,享受獨特的每個角落,大口吸入花香。 【精彩收錄】 專題企劃 Feature Article | 花花世界 Print Yourself Happy Chloe Shao 依珣|拼貼神經,重組意識 Mary O`Malley |完美、對稱、標準花:形上盛開學 岡理恵子|推開北國之窗,看見點與線的無限可能 Malin Gyllensvaan|從溫室到臥室:北歐童話遇上英倫植物學的暖心印花 達人帶路 dPi Master Class Tashi Tsering |橫跨亞歐、縱承古今:從唐卡到雋永的多元印花設計 藝術 Art Maryam Lamei Harvani|花與鳥的羅曼史 Anine Cecilie Iversen |恣意與細描:來自哥本哈根的時髦女子與明豔花卉 Julia Ibbini |跨越世紀的幾何美學對話
優惠價:245元 / 350
-
LIVING&DESIGN 住宅美學 4月號/2023 第145期
Idealistic Aesthetic Design 就是看不膩 隱藏在非凡美學下的理想設計 丹麥神學家兼哲學家,同時也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的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索倫.齊克果)曾說:「Our life always expresses the result of our dominant thoughts. (我們的生活,總是展現我們主導思想的結果)」,人生如此,空間何嘗不然? 透過設計,我們展現了對於空間、對於環境、乃至對於自身存在的思考意義,去除 繁瑣多餘的線條,摒棄華而不實的元素,達到與美合而為一的目標,到底希望生活 變成什麼樣子?此時此刻起,我們自己創造。
優惠價:118元 / 198
-
古美術367期 - 張大千逝世四十週年紀念
本期主題:大風起兮―張大千逝世四十週年紀念 ------ 1920年代,張大千(1899―1983)與其兄張善子在上海創辦「大風堂」畫室。鄭逸梅《藝林散葉》述:「張大千,早年得張風畫卷,即以大風堂為齋名,兄善子偶亦用之。抗戰期間,大千以張卷與人易畫,朋輩聞之,乃以『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畫卷兮歸髯張』為笑謔。」 大風起兮,豈止雲飛揚,威加海內外寰宇全球。大千藝壇主盟百年,前半生血戰古人,入古出新;後半生行遍歐西南北美,卻因勞損而患目疾,大千獨具隻眼,索性一切惟心造,潑墨飛盆自笑頑,無象之象,舉世大驚奇。 看大千腕底風流,筆墨當隨時代。半世紀前雄筆狂塗四海,遊戲神通,半世紀後傲踞市場億元榜,天價不斷。大風起兮,大千無止,直造古人不到處。
優惠價:120元 / 180
-
今藝術&投資367期 - 演算藝術史
本期主題:演算藝術史―「機械創造」中的創新 ------ 在這次專題中,我們特別訪問了兩位國際重要的人工智慧研究者與創作者,分別是歐洲人工智慧研究先驅、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人工智慧研究所(IIIA)的拉蒙.羅培茲.曼塔拉(Ramón López de Mántaras)教授,以及AI藝術家與學者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曼塔拉教授除了著作等身,也是「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JCAI)的重要成員,數次擔任「人工智慧,藝術與創意」焦點論文(Special Track on Ai, the Arts and Creativity)項目之主席。專訪之外,我們也翻譯了其探討人工智慧與藝術的專文。曼諾維奇是2023年林茲電子藝術獎的評審,該獎項在2019年便設立了「人工智慧」與「生命藝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ife Art)類別,以回應現今藝術世界的轉變。AI工程師莊向峰的專文從曼諾維奇的提問開始,除了爬梳近三到五年AI技術的變化如何刺激我們對「生成」與「創造力」之間關係的再思考,文末則採訪了曼諾維奇,請他與我們分享其觀點,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創作者們面對AI浪潮衝擊,乃至於純然藝術創作的具體建議。深諳區塊鏈、Web 3.0的數位原住民黃豆泥則藉由藝術家與AI互動的案例,帶領我們檢證「AI機器的創造力」。藝術史學者沈伯丞的專文則提點我們,如何開拓「Unknow unknowns」的創造力。最後,既然主題是「演算藝術」,此次專題開門的設計自然以演算法作為圖像生成的主要工具。(企劃/朱貽安)
優惠價:120元 / 180
-
時尚家居 House Style 109期
《專欄Column》 ✓「藤本壯介-白樹大樓(L’Arbre Blanc) 南法、自然與白色的最佳結合」 作品具白色系、通透與和自然環境結合特徵的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在南法建造外觀如同「白樹」的建築物,設計出一座充滿蓬勃生機姿態的17層高樓。 ✓「斷水斷電老屋重展新顏」 從內到外破敗不已的斷水斷電老屋如何保留原始風味重展風華?重新整理水電管線、採用原木推窗,改善採光與空氣流通不足的問題,選擇簡單樸實的建材,再以貓剪影元素點綴,讓巷弄內的老屋再次綻放耀眼光彩。 《空間Interiors》 裝潢的價值不僅是從物理意義上把房屋修建、變美,也具有重新整理回憶,用更美好形式再包裝老屋的精神意義。本期以「老屋翻新」為主題,收集居家翻新案例,看舊屋們如何在設計師巧手下煥然一新。並邀請奕所設計總監李軍漢和時尚家居深度對談: 如何跨場域找出最佳空間整合方式。 奕所設計/浩室設計/源原設計/權展設計 《品牌精選Brand》 ✓ 大雙拼格局如何用系統櫃規劃,打造優雅樂齡宅? -三商美福 ✓ 裝潢即是敘事 柔焦美感新婚之家 -歐德集團 ✓ 空調系統讓宅家生活品質再提升!-萬士益 ✓ 依空間選擇最適合的音響 頂級音響挑選指南-Focal
優惠價:80元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