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讀8月號/2022第126期/跟著聊齋去旅行(高畫質)

優惠活動

{{purchaseEbooks.contentName}}<看更多>

${{purchaseEbooks.salePrice}}

購買本書另包含

{{purchaseEbooks.contentDesc}}

內容介紹

跟著聊齋去旅行

孤獨的蒲松齡在《聊齋誌異》裡,卻為眾人刻畫出了:一個至情、至性、精美
絕倫的有情世界,讓人目炫神迷。

@更多精彩內容推薦:
★《夢華錄》看宋朝茶道
★暑時江南 楊梅夏雨小龍蝦
★動畫大師高畑展落腳臺北
★臺味江湖 夜市牛排逆襲上位路
★戀戀山城,重慶絮語
.....................................................
【編輯室報告】

〈不顫慄,極美麗!〉

總編輯/張芸

在鬼月,讀一讀《聊齋誌異》應該最應景吧!

不過,這一篇篇文言文鬼故事,用字遣詞可是比《西遊記》、《三國演義》艱深許多,非中文系畢業者如我的閱讀路,著實顛簸難行。在猛查字典,比對白話翻譯的狼狽之間,「鬼故事集結為何能成經典?」的疑惑捲成了漩渦,幸好一本《經典3.0夢幻之美──聊齋之美》提供了救命稻草,郝譽翔老師深度賞析了蒲老的用字遣詞與孤憤之意,再重讀一遍,果真能感覺《聊齋》把故事說得多麼「恐怖~~」的美,全身的雞皮疙瘩都肅然起敬!

這種美,不是為了要賣錢、炫耀的現實功利之美,而是想讓自己可以從裡熨貼到外的舒心之美。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王鴻泰即在<明末清初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中寫到:「明清士人『閒隱』理念的具體落實開展出一套「雅」的生活形式,這套「雅」的生活可以說就是在重新架構起來的時間、空間中,放置進去新的生活內容……,這些內容像是: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几榻、器具、衣飾、蔬果、香茗⋯⋯之類『長物』……文人戀物癖般地耽溺在這些物當中,賞玩這些物成為生活重心,進而藉這些物來營造生活情境,作為個人生命的寄託……」因此,《聊齋》一書又何嘗不是蒲老的「長物」、不是他生命的寄託。說白話一點,明末清初的文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將美進行到底!

所以,《聊齋》一點兒也不令人顫慄,相反的,它極度美麗。這個月,很榮幸請到郝譽翔老師帶我們一探聊齋之美、一探明末清初文人眼中的舒心之美!

所有期數

更多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