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和你一起老去:打造愛與夢想的肯納莊園

優惠活動

{{purchaseEbooks.contentName}}<看更多>

${{purchaseEbooks.salePrice}}

購買本書另包含

{{purchaseEbooks.contentDesc}}

內容介紹

這群笨得剛剛好的孩子,
是父母心頭永遠的牽掛。
當父母老去,孩子怎麼辦呢?

當肯納家庭父母老去,成年肯納兒的「家」要歸何處?

2000年,四位肯納兒家長,在花蓮蓋了臺灣第一座專為成年肯納兒設計的花蓮肯納園,而這個照顧夢想在試驗與學習中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

隨著時間流逝,花蓮肯納園的孩子步入中年了,父母增添了白髮,他們對肯納兒「家」歸何處的擔憂更為迫切了。現在需要的家園,是我陪孩子長大,孩子和我共老,最重要的是必須永續。但這樣的雙老家園,舉世全無,必須自己創造。終於,二十年磨一劍,龍潭肯納莊園承接了花蓮時期的夢想,以永續性為核心,推動社福照顧、互動學習及安養服務。

這是一個不曾放棄打造肯納照顧夢想的故事。全書記錄了這段實踐夢想的過程。從最初肯納親子花蓮共居的實驗、成立肯納基金會、推展元氣棧、小作所等日間照護設施,到找尋志同道合的家長以「共創」的努力來克服難以想像的各種難關,而每一道難關,反倒是促成父母更積極打造家園的動力。

二十年來,這個夢想感動了許多人,有家長、有親友手足,也有毫無血緣關係的志工與大眾。一個個夥伴的加入,讓四個家庭的夢想,擴大到幾十個家庭,甚至更多、更多。「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不一樣,卻一樣有幸福生活的權利。」這是肯納園從花蓮到龍潭未曾改變的理念。父母的愛、眾志成城的夢想,在肯納莊園讓成年肯納兒的未來有幸福的光。。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幼玲|監察委員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宋家瑩|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宋維村|台灣大學精神科及心理系兼任副教授、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李瑞倉|中華投資公司董事長
  姜忠信|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許長欽|光啓高中董事、順鼎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蔡文哲|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
  蔡宗烈|蔡宗烈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瞿欣怡|作家
  簡意玲|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鄭文燦|桃園市市長
 

作者介紹

財團法人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
有鑒於眾多成年自閉症者養護需求的迫切,彭玉燕等四位家長及關心自閉症的人士,在2004年10月18日成立了「財團法人肯納自閉症基金會」(行政院衛生署衛署醫字第930216122號),並於2008年8月7日更名為「財團法人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
基金會的服務宗旨,包括服務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多重障礙之個案及其家屬,並為自閉症正名為肯納症、推廣肯納症者親職教育及終身養育之生涯規劃、提供相關醫療保健諮詢,以及教育社會大眾認識並接納肯納症者,讓肯納症者得以適應社區生活。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第一線安養及職能訓練的工作,在推廣關懷教育工作也從未間斷。於2010年與2013年獲得衛生署評核特優獎。
目前基金會的服務據點有:
1.    社區日間作業設施行義坊。
2.    肯納支持中心附設肯納元氣棧——實習商店。
3.    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和平坊。
4.    新北市板橋區日間作業設施板橋坊。
5.    新北市新店區日間作業設施新店坊。
6.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經營管理身障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健康工坊」。
7.    桃園肯納莊園龍潭分會所。

張瓊齡
與肯納族人的緣分:
2003年,潛入花蓮肯納園;2008年,到孟加拉參訪社會企業,返國不久結識彭玉燕;2013年,參訪科威特成年肯納症者日托機構;2019年起,見證龍潭肯納莊園打造過程。
學經歷:
在政治大學念過哲學,為觀察醫院生態,開啟志工生涯。出社會至今,大多從事非營利領域工作,並藉由國際志工服務與世界連結。2006年起成為freelance(現在的說法是斜槓),2019年新增的角色是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研究生。
作品:
自1994年起陸續編過、寫過一些書,但少以文字工作者自居。
 

所有集數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