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父親養成指南:從只出一張嘴的豬隊友,進化成參與育兒教養的新時代神隊友
★★ 今年最好的父親節禮物 ★★ 父性是天生內建,還是後天習得? 從「我」到「我們」,男人如何調適成為父親的過程? 爸爸也可能罹患「產後憂鬱症」? 如果你對「父親」身分感到好奇, 或面臨以下情境, 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 ◆「什麼都我在做!」——哀嘆自家沒有神隊友的媽媽 ◆「我顧不來,孩子也只要媽媽……」——也想晉升老婆心目中神隊友的爸爸 ◆「我們的生活不再只是兩個人了!」——即將展開育兒旅程的家庭 ◆「到底該如何理解『父親』角色?」——想了解最新「父職」研究者 「為人父母」是許多人經歷最深刻改變生命的經驗之一。然而,相較於母親,父親在這段過程中遭遇的衝擊和困境,卻往往遭到低估,甚至被忽略。事實上,父性與母性的概念同樣深刻,對孩子的成長、家庭運作與社會穩定皆影響深遠。 媽媽懷孕時,爸爸會藉由想像孩子的模樣、未來與孩子的互動關係,進而思考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父親。這段過程中,爸爸的賀爾蒙也會因此發生類似媽媽的變化,令男人逐漸進入「父親」這個新角色。 現代雙親共同擔任教養者的現象逐漸成為主流,雙薪家庭、小家庭的比例提升,加上更認知到父親角色對孩童發展的關鍵影響,促使男性對親職參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度。但這批新時代的爸爸不免面臨各種疑問: .怎樣才算得上是稱職的好父親? .初為人父的焦慮該如何排解? .父職會帶來何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改變? 而這些爸爸的另一半,也可能會受這些煩惱所苦: .為什麼伴侶沒辦法立刻進入父親的身分,擔負起顧家及育兒義務? .我該如何理解並支持他走過扛起父職的過渡期? 作者安娜.麥菁博士是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演化人類學家,專注父職研究將近十年。在本書中,她從五十萬年前的父親如何確保人類種族的存續,又與今日父職經驗有何種關聯說起,探討家庭中的「父親角色」與「父職經驗」。 《父親養成指南》不是一本教人成為完美父親的教戰手冊,而是讓爸爸們暢所欲言,從全新觀點來帶領讀者思考父親本質,檢視「身為父親」的科學、社會、文化意義,協助新手爸爸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踏上「為人父」這趟富有挑戰性的旅程! 【國內外好評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邦妮&蓋瑞小夫妻/醫師作家 吳鳳/金鐘獎主持人、作家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梁莉芳/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隱藏角色/別人的老公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名筆劃排列)
優惠價:280元 / 400